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长乐人文历史概述

http://www.clnews.com.cn  2012-10-20 03:02:54   来源:百度百科  【字号

  长乐进士馆

  地理

  新宁(唐县名取《书经》:“宅新邑,宁厥止”之义);长乐(唐名。《闽志》云:“地名长乐,居者安之。”);安昌(五代时名)。

  分野

  福州在《禹贡》属扬州,为百粤之地。按《天官书》云:“牵牛婺女属扬州。”《天文志》以须女为粤分,《尔雅》谓须女即婺女。福为粤地应须女,而长乐固在其域中矣!

  疆域

  本县东抵海,西抵闽县界,袤一百二十一里,南抵福清界,北抵海,广六十五里。

  形胜

  前揖平原,后负崇冈,沧海环其左,双江拱其右,而首石一山高出霄汉,登高望远,足为胜观,虽东南之边疆,实闽邦之名邑也!

  里至

  本县东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西至闽县界一里,水路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南至福清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水路至连江一百二十里。东南至东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石尤岭福清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当田澳连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苦竹溪闽县界五里。至京师六千一百四十三里;至南京二千九百七十二里。

  人文

  风俗

  地硗产薄,人多业儒,父子兄弟同登科第者有之,次则习句读为童子师。又俗尚俭朴,虽膏粱之家皆耻服华丽。古所谓“海滨邹鲁”,长乐近之矣。近海者率以渔为生,在农之家妇女亦执工作。

 

  人口

  西晋永嘉元年(307)士大夫避乱入闽时,有人定居长乐。但大量移民在唐末五代以后,从北方迁入。唐末中原起义农民随王审知兄弟入闽,于景福二年(893)进入福州,王审知命其弟王想为长乐县令,王想的随从人员及子孙当时这一个阶段就有二十三个姓氏在长乐安家落户;同时,有陈、郑、梁、赵、许、马、李、丁等姓氏先后迁入长乐。宋高宗南渡后,由北方陆续移民入闽,有赵氏等家族迁居长乐,促进长乐人口繁衍。清雍正七年(1729),原东北五省迁来驻扎福州的满族500名官兵,移驻长乐洋屿,建立水师旗营,现满族自治村村民多为旗营后代。

  长乐是省会门户、军事要地。东北前沿梅花镇居闽江口南岸突出部,为海上入福州的要隘;沿江的营前、琴江、金刚腿与福州的马尾、闽安隔水相对,互成犄角,控扼闽江咽喉。古代梅花先后设巡检司、千户所;戚继光屯兵瀛州(今营前)剿倭。1728(清雍正六年)在琴江建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拱卫省城,民族英雄林则徐为该营临江照壁题“海国屏藩”。东部海岸线长而曲折,多港湾澳口,古今均有军队驻防。

  长乐民间自古盛行练武术、划龙舟、耍狮、舞龙灯等体育活动,尤以武术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成立各种体育组织,体育队伍日益扩大,城乡体育运动普遍开展。1992年国家体委授予长乐“武术之乡”称号。1996年国家体委授予长乐“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1979—1998年长乐向国家队、省体工队及各体育院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97人,其中陈洪太、黄宝挺被国家体委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郑茂荣、许玉官、郑荣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

  长乐人民富有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明代,长乐人民自发配合官军,在梅花洋和上洞江平原等地痛歼倭寇。1884年(清光绪十年)法国侵略军在孤拔的带领下突袭马尾军港,琴江水师旗营官兵及长乐沿江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使法军占领福州的阴谋不能得逞。1928年(民国17年)4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玉田地区创建了长乐县最早的党支部,发动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减租、反霸斗争。长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顽强地打击日本侵略军和汉奸卖国贼。1941年(民国30年),长乐抗日游击总队与日、伪军激战5次皆捷。其中琅尾港一役,击毙日本侵略军马营司令中岛中佐等官兵42人,战绩轰动海内外,得到中共华东局嘉奖。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保卫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保卫红色基地,长乐革命基点村广大群众粉碎国民党保安团的屡次“围剿”,跟着共产党投身于解放战争,积极开展减租减息,严惩恶霸和“三抗”(抗征兵、征粮、征税)等活动,袭击国民党镇公所,歼灭国民党反动武装。民国34年下半年至民国36年夏,玉田龙卷墓成为中共福建省委和闽中特委驻地之一。1949年8月16日,闽中游击支队长乐大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长乐全境。长乐人民从此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空前的革命热情,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长乐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繁荣,硕果累累,涌现出许多优秀作者,1979—1998参加地区级以上展览、表演以及在地区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共有1600多件(篇),其中获全国级奖26件,较突出的有音乐作品《两只小鹧鸪》、摄影作品《黄山素描》。

 

  历史

  长乐历史悠久,设县始于623年(唐武德六年),长乐(399年─401年)十六

  国后燕慕容盛年号,有1380年的历据史书记载,长乐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夏商时,属扬州。秦汉时期属闽。春秋和三国时,吴国、东吴在六平吴航头(今吴航镇)造船,因此,别称吴航。晋朝惠帝时,将扬州部太康分为建安郡和晋安郡,当时长乐分为七乡属晋安郡原丰县,分别是:瀛洲乡(今营前镇)岱阳乡(今首占镇一带)、晋安东乡(今吴航镇)、北燕乡(今潭头镇西南)、崇邱乡(今鹤上镇西)、晋平乡(今玉田镇以东以及罗联乡)、古县(今古槐镇)。隋朝大业间,晋安郡改为建安郡,长乐属闽县。623年(唐武德六年)由闽县析立,取《诗经》“宅新邑,宁厥止”之义,县名为“新宁”,县治设敦素里平川(今古槐),不久改称长乐县。699年(圣历二年),析出长乐南部的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东、永乐、永福8个乡,设置万安县(今福清市)。760年(上元元年),防御史董玠因敦素里地形卑湿,将县治移到吴航头。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11年(后梁乾化元年),改县名为安昌县;923年(后唐同光元年),复名长乐县;933年(长兴四年),王延钧称帝福州,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以闽县为长乐县,以长乐县为侯官县,以侯官县为闽兴县;935年(清泰二年),闽县、侯官、长乐均复旧名;941年(后晋天福六年),改闽县为长乐县,改长乐县为安昌县;天福七年,复为闽县、长乐县,均属长乐府,此后长乐县名稳定下来。立县至清,长乐为闽州、福州、长乐郡、福州威武军、福州彰武军、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等(均为今福州)所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福建省设东、西、南、北4路道,长乐属东路道。1914年,改东路道为闽海道。1925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长乐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1933年,以十九路军将领为核心,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划福建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省,长乐属闽海省。1934年7月,全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长乐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地,辖长乐、闽侯、连江、福清、平潭、永泰、罗源等县。9月,闽侯县十三区的光俗、高详、至德、绍惠、钦仁、江左6里划归长乐第七区,时省府委员陈煌琳实地勘界并立碑太岁坑(今黄石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设立8个专区,长乐属闽侯专区管辖。1955年,全省改设5个专区,长乐属福安专区管辖。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管辖。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属闽侯地区管辖。1971年,改属莆田地区管辖。1983年7月1日,实行市带县体制,长乐属福州市管辖。1994年2月18日,长乐撤县设市,仍属福州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