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从长乐黄岐澳 考闽国甘棠港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6-25 08:05:1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闽国开辟的甘棠港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

  据《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王审知亲自祭祀神祇,“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朝廷“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神曰显灵侯。”碑铭渲染的是王审知“役灵祇力,保千万艘”的历史性功绩。

  《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载:“古有岛外岩崖,蹴成惊浪,往来舟楫,动致败亡。王遥祝阴灵,立有玄感,一夕风雷暴作,霆电呈功,碎巨石于洪涛,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至今来往蕃商,略无疑恐。”两块碑铭都肯定了闽王王审知开辟甘棠港的神奇艰辛和甘棠港对闽国的重要作用。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朝廷就有诏令保护广东、福建、扬州的番客“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的局部开放政策。

  五代时期,王审知开辟了甘棠港。甘棠港是闽江通海的门户,不仅使闽国北上南下的海路畅通,而且招徕番舶。《十国春秋》记载闽国“招来海中蛮夷商贾,资用以饶。”当时的福州“外域诸番,琛赆不绝”。

  《长乐王氏族谱》载:随王入闽第三姓刘氏。记有刘山甫,负责致祭连江琅岐港为甘棠港。写成连江,或许是指江海相连处。写成琅岐港,则指长乐马江太平港(俗称上洞江)上段。如果写刘崎港则指刘崎(琅岐岛)周边港区。

  《刘山甫列传》载:“太祖入闽,署山甫威武军节度判官,时海口黄崎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太祖思去之,惮于力役。乾宁中(894-898年)夜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因命山甫前往致祭……山甫乃憩僧院,风雷暴兴,见有黄鳞赤鬣,非鱼非龙者。凡三昼夜,风雷始息,已别开一港,其便行旅,即所赐号‘甘棠港’者是也。”

  刘山甫彭城人,原中朝旧族,著有《金溪闲谈》十二卷,曾撰徐寅墓志铭,情文兼至,为世所称。官终威武军殿中侍御史。

  《长乐王氏族谱》载:随王入闽第四姓张氏。记有张睦任闽国国计使,主管财政贸易和税务,尽忠辅佐闽王,能于扰攘之际,雍容下士,招徕蛮夷商贾,敛不加暴,使国用富饶,公私充实,朝野称颂。

  《长乐凤池张氏族谱》有载:“先是,郡之黄岐港有巨石,最为舟楫害,蕃舶不通。公命凿之。一夕,忽大风雨,雷电击开为港。人皆以为闽王与公德政所致,号曰甘棠港。自是,蕃舶之往来,岁无覆溺之患,乐于贸易。闽之财用,日以富饶,公私充实,皆足国裕民之力也……公佐闽王,以忠翊戴王室,禀唐正朔,岁遣朝贡,舳舻相望,不绝海道二十有九年……开宝中(968-976年)吴越王钱氏请于朝,谥闽王为忠懿王,立庙,以建州刺史都押衙孟威与睦公配享庙庭。”

  开宝中,闽中还是吴越国的割据小朝廷。以杭州为都城的吴越国被大宋统一之后,中央势力,鞭长莫及,闽江以南还是钱侯地盘。其钱侯府就在长乐十三都鹤上(亦为宋代治水女杰钱四娘故居,今称侯厝)。

  《长乐志》后人改称《三山志》,新版73页载“太平兴国三年(979年)”长乐地方才归大宋版图。

  开宝七年(974年),吴越王钱氏“请于朝,谥闽王为忠懿王,立庙”,当在钱氏管辖版图之内。钱侯府第在长乐,首先在长乐大树王审知白马三郎形象,此后敕建白马忠懿王庙为纪念王审知德政。

  《长乐王氏族谱》载:随王入闽第五十八姓沈氏。“沈诚,随王入闽,才华出众,娶审知女,官驸马都尉。因避‘审’字音,弃三点水改尤姓。《崇正同人系谱》载:唐季沈氏从三王入闽居汀州者。王审知称王,沈氏族人避审之讳,改沈为尤,故有沈尤同宗之说,民间乃有沈尤不通婚之俗。”据尤氏族谱记载,“沈诚受命开通甘棠港”。沈诚卜居长乐甘墩塘下发祖,后裔衍居汀州等地。与王氏记载呼应互证的,就有“张睦开凿黄岐澳甘棠港”,“沈诚开通甘棠港”,“刘山甫致祭甘棠港”,“黄岐澳”等。

  长乐人对甘棠港本来不应陌生。甘棠港的前身就是1400年前隋朝时就已存在长乐的内海或内河“柳港”。因经隋都督陈公疏浚,遂称陈塘港。比南宋陈文龙疏浚陈塘港早约700年。

  《闽乐邑游氏族谱·土宇志略·陈塘港》按曰:支海曰港,潴水曰塘,护田曰沟。陈塘港原名南郊港,又曰沙港。隋代(581-618年)有都督陈公,疏内沟而浚外港。水得而除害兴利,地得而增美安居,记功颂德,世称陈塘。后来沿堤植柳可爱,别号柳塘。游厝道头下,旧时道头。

  弘治《长乐县志》卷二:陈塘港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其水源上自梅花江而来,下会东西二湖,并七十二洋之水,深阔数丈,长十余里。溢则开斗门归弦歌里沟及花林沟窦,以达于海。

  又云:卓岭港在县治东北三十五里,旧有港从黄崎东入于海,为沙所壅,淹田数十顷。宋元祐间开港植草、培沙为堤,南由黄埕经牛山下小郊入于漳港塘。卓岭亦有港,泄水而西,厥后俱废。元大德元年县达鲁花赤浚卓岭港,经后屯、甘敦入陈塘港,然地势稍高,仅泄水三分之一,余田今犹淹没。

  唐大历间(766-779年)疏辟陈塘港。“阔七丈,深二丈,延袤十余里。外达海口,内则县东北诸路水道之所会归而相吐纳,其利不仅于能蓄,而亦在能泄”(清光绪初长乐知县徐承禧文)。所云“外达海口”,就是南郊港,就是黄岐澳、门口澳,位在棋山与青屿猫山之间。

  民国《长乐县志》记载,陈塘港“开辟于唐大历年间”。注文曰:“陈塘港,在二十三都,原系海地。宋里人陈文龙筑田砌塘,故港名陈塘。”

  上述隋唐时代的陈塘港、柳港、南郊港,就是王审知守藩二十九载的海内外贸易名港“黄岐澳甘棠港”的前身。

  隋唐时期的陈塘港、柳港、南郊港,闽国时期的甘棠港,基本是陈文龙修浚的陈塘港的前身。因有前后二陈,难免世人罕知宋陈文龙身前数百年就有陈塘港之名称。

  可喜这名称惯性依然在游姓后裔中流传,在族谱中传抄,今人得以与方志相佐证。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又东北有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东西南北四澳,可避风,海舟常泊此。《志》云:府东有洽屿澳。又东有仙岐、漳港、门口、黄岐等澳。又有漳坂澳,皆海潮洄丫处也。”

  “元祐港,在县东南三十里。宋元祐中,县令袁正规以县境田多洼下,因凿港以导溢水,流通漳港,以入于海,因名。其相近有卓岭港,旧亦入漳港。元大德初,浚入县东四十里陈塘港入海。《志》云:陈塘港,宋末陈文龙筑田砌塘,因名。水源自梅花山,而下会东西滨闾湖,并七十二洋之水,下流达海。又县南有沙京港,亦名普塘港。又有岭柄等港,皆引水溉田,下流入海。”

  “严湖在县东北。一名西湖。陈大建初,里人严光舍田凿此,周三千二百八十丈,亦名放生湖。中有小阜,曰蟹山。后渐堙。明正统十年,县民刘彦良言,本县严湖四周二十余里,南接稠庵溪,西通倒流溪,旱则引稠庵溪入湖溉田,雨则疏倒流溪以防其涨。近者湖岸坍决,溪流湮塞,不能积水防旱,雨至田或堙没。又有张塘涵、塘前涵、大塘涵、陈塘港,其利弊亦如严湖。乞敕有司疏浚为民便。从之。未几复废。又滨闾湖,亦在县东北。唐天宝五载,沙合为陂。大历中,里人林鶠因舍田成湖,周千三百余丈,浇灌民田,后侵复不一。隆庆四年复旧,寻废。崇祯八年,又复为湖,其相近又有林婆湖,亦天宝五载沙合而成。周三百五十丈,与滨闾相通。

  延祥湖,在县南三里,宋元时故址。明正统中,修浚深广,潮汐往来,可通舟楫。又南数里有桃枝湖,旧周五百余丈。五代时,王闽所凿,今名桃坑湖。又南有横屿湖,亦唐宋时故址,周三百余丈,今故址犹存。”

  “黄崎寨,在县东北四十余里。《志》云:县有仙崎寨、テ石寨、东山寨,与黄崎为把截四寨。又有大祉捍寨,近大祉澳,俱为滨海之备。”“把截四寨”皆长乐境内之寨。

  南郊港在历代志书里也有写作南交、南茭的,《淳熙三山志》卷六地理类海道潮信云:“〔七潮〕泊慈澳(敕号慈孝洋)。〔八潮〕转南交,山峙海中。(港内沙浅,大潮二丈六尺,小潮丈有九尺,最为险厄。舟人多于慈澳候便,及晨潮,方挟橹而济。便风,则自外洋纵繂。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国朝以南交之险,遂置司温陵,时有飘风入港者)。岭口盐埕(于历屿头、永丰(按)、石马、砂坑、郑胡、闾山),岁纳二百四十二万斤(旧三百万斤)。陆运二十里,避南交之险,输长乐仓。”

  陈塘港的出海口南交港本是海,唐天宝五年(746年)沙合,唐大历间开辟成港。从南交经由陈塘港等水道可通达闽江。《淳熙三山志》记载,闽国时船舶多经南交而达福州城下。南交终因泥沙淤浅而致险厄,到宋代福州市舶司移置温陵,黄岐澳甘棠港进一步衰落。

  今天看到的黄岐澳甘棠港口,从青屿猫山北望棋山,一派沙壅,广袤数里。再不是千年前可航可渔、水域茫茫的景象。猫山上乾隆二十六年长乐知县贺世骏的“黄岐澳、门口澳网位定界勘语”摩崖石刻记载:

  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结,本县主贺,定界勘语。

  审勘得董安生与池开忠互控网位一案,缘廿四都有黄岐、门口二澳,以青屿、舖洲分界,以北黄岐澳有董高二姓网位,界浦门口曾系青屿及池姓网位。顺治年间高姓将应得网位分载至平磹止契卖林姓掌管,而林姓转卖于池耀忠。嗣至乾隆二十一年,池耀忠又转卖董安生为业,载明上至虎港,下至青屿,并将池手冯姓等姓原契统交董安生,则所称平磹即系贴近青屿,故或书平磹或书青屿。即董安生妄指平磹在下,图占青屿外舖洲之西池姓网位。三姓到县说话。勘讯青屿与舖洲劈直,契内既载以青屿为界,自应以有据之青屿为凭。青屿以西属池,舖洲既与青屿劈直,则舖洲之南亦应归池掌管。断令舖洲之北给董姓照契管业,舖洲之南听池姓采捕,二姓永不计影占混争,如此重重,永遵从天意。

  宋人洪迈《夷坚志·乙志》记载:“绍兴二十年(1150年)七月,福州甘棠港有舟从东南飘来,载三男子、一妇人,沉檀香数千斤。其一男子,本福州人也,家于南台。”“甘棠寨巡检以为透漏船舶,遣人护至闽县。县宰丘铎文昭招予往视之。”由此推知,宋代甘棠港作为繁盛的贸易港口,还设有甘棠寨巡检司,负责纠察私盐和寇盗以保障海上安全,并课征进口货物的税收。如《夷坚志》所载,甘棠港因为忽遇海外飘来的巨大独木舟,开始认为是冲关透漏、企图逃避税课的货船,因此而由水上巡检司人员监督、护送至闽县,交地方政府处理。宋代甘棠港及甘棠寨皆属闽县以外地区。同时也可见,在当时海外贸易中,甘棠港仍是知名港口,故福州男子自海外回归,知在港内靠泊,而且香料仍是海外输入的一项重要方物。书中讲到“遣人护至闽县”,应为护送至闽县衙署。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28甘棠港载:“在闽县,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天祐中,闽王命工凿之,忽然震碎,敕改甘棠港。”内容与前略同,少了神话色彩。

  《淳熙三山志》卷四记载的福州内外城壕,载有甘棠闸,可通潮水。甘棠闸显然与甘棠港有关。

  《淳熙三山志》载:“刘崎巡检,今闽县。绍圣二年(1095年),诏添置巡检一员,驻札刘崎,巡捕长乐、连江、闽县私盐盗贼。”

  甘棠港,因朝代更迭而失去海外贸易功能和黄岐门口二澳沙壅湮没而消失,但历史上的黄岐澳与甘棠港沿岸集镇“甘棠街”(今称“金峰街”),依然繁荣如昔。

  甘棠港作为闽国盛极一时的外贸要港,随着时代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已销声匿迹,但是甘棠港真正遗址仍是几代文史学者与考古专家苦苦寻觅的一个悬案,对甘棠港的考证蕴涵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今天从史籍中的记载和发现的例证,诸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长乐知县贺世骏定界勘语崖刻、黄岐澳、白马忠懿王庙、青屿境、黄岐境、赤岐境及诸境土谷神祠、棋山寺……这都给我们进一步考证甘棠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证据。喜见甘棠港早日重光。

  附录

  笔者按:《淳熙三山志》注文“于历屿头、永丰、石马、砂坑、郑胡、闾山”中的“永丰”疑为“永泰”之误。长乐未查到有曾名“永丰”的地方,而在唐朝至宋庆历年间确有永泰乡。《三山志》卷二云:“善政乡,(长乐)县西一里,并永泰乡为之。(廉风、建兴、崇德、敦素、崇贤,旧属永泰。)”永泰乡廉风里五代时建有福安院。《三山志》卷三十五云:“福安院在(长乐)廉风里。天祐二年,僧皓琛庐于山之阳。右军太尉张彦纵为创刹,目曰‘董平’。闽王易以今额。琛师示寂,其徒律学星处。景祐初更为禅寺。”

  福安院在长乐青山村董奉山东麓,地名麒麟股,如今基址范围尚可分辨,且有许多碎砖瓦砾。张彦纵乃张睦之孙(张睦长子张庸的次子)。

  《长乐墩头酒店张高族谱》(旧抄本)记载有后唐天成四年(929年)张彦纵撰的《创福安院记》和闽永隆三年(941年)的《福安院功德牌版》,讲到福安院创建始末和长乐黄崎建立闽王祠宫,这些资料对王审知研究很有参考价值。现将两文加上标点,全文附录于下:

  威武大都督府福州府长乐县

  永泰(今改善政乡)廉风里董平地福安院记

  窃以洎乎日月始立乾坤,无一代不出名贤。岂万代不无地理,且董平圣境,历代仙山(董平乃董奉之玄孙)。时未会而未显灵踪,地欲兴而故彰祥异。余乃天祐年中因游此地,顿觉神清,瑞气盈空,山光满目,遂以放筇石上,摅思松间,缅此云泉,堪为像刹,于时溯其山水,写出地图。因入河阳,陈其上事。时蒙前政仙宰(颍川郡陈韬),特降轩车,一睹灵踪,忻然而笑,当今开拓,启祝神龙,许作伽蓝,愿同成就。寻蒙内衙清河琼州司空,建立宝方,四矗云堂,中严月殿,七躯释伽部落,拟从中印降来;二八罗汉真仪,悉自半空集会。铸文殊菩萨,雕造泗水真容,院额金钟,俱而周备。像设满神祇之地,楼台匝梵刹之宫,六时而佛事无亏,五夜而香灯不阙。此皆琼州司空与其上善广建良因,其善也,与日月而长明,其福也,等乾坤而永固。余乃与小师重晏、重震等次第一十馀人,住持匡构,不倦辛勤,同一香厨,不别寝食。今则不以幽昧,敢率愚怀,因成赞录,功德主弟子节度使随都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军事、守琼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张彦纵,以天成四年岁次己丑五月一日记。

  福安院功德牌版

  伏以仙师大德,去开平初岁,偶接当邑安远颍川陈韬公,共从幽际游山水,睹玩此境。地连碧岫,号曰董平。峰峦秀丽,契若名山,祥云蓊郁,积聚星华,堪为净界之门,乃作莲宫之室。先师当以退捨际房院,坚心愿就住持,便即施工,倍加开拓,欲成基址,未就因缘,得接亡弟太尉。亲承帝命,诣黄崎建立祠宫。回来到此观览胜地,顿豁情怀。当便发心奉为亡考妣,合家眷属为功德主,建立院宇一所,捨到银钱,次第架立堂院楼阁,鸿钟磬鼓,塑像彩画,幡帧铜像,一院功德,恰匝周员。仍长明灯,及捨到银钱,收置田园,永充燃点。精严供养,不入外缘。寻以奏置福安院额,将先翁婆考妣忌辰及中元节盂兰盆供入院,永远修设。

  亡考司马十二郡,七月十五日忌,妣夫人林氏,二月十七日忌。

  亡弟太尉十八史君,七月十二日忌。

  中元节盂兰盆供米四石,一石为司马先考,一石为先妣林氏,一石为太尉史君,一石为张氏上代先亡。

  右件榜版于前,仰三大德逐年监临,至日修设,不得违阙。

  永隆三年五月 日立。

  主罗汉堂焚修大德僧重晏。监院大德僧庭昉,焚修大德僧重震。

  将仕郎、前守鸿胪寺丞张仁瑎。

  将仕郎、试太常寺丞张仁裕。

  营田副使张仁迅。营田副使张仁邈。

  又有记云:“大明洪武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十六世孙张城伯坚备宝钞五贯重妆福安公婆遗像。至正统间院始废,基址尚存。”

  (作者 高宇彤 林廉 本文发表于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主办的《开闽文化研究》2014年总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