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揭密琴江士子与公车上书

作者 郑巧篷

http://www.clnews.com.cn  2016-11-14 10:54:54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公车上书 ,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这是琴江士子参加光绪二十一年会试的证据

  琴江士子参与此事?

  笔者非常相信有此事。因为琴江水师旗营自道光年间创办官学以来,聘请名师,广收水师旗营的子弟,在科举方面成绩不小,从嘉庆到光绪一共有289名秀才,105名举人,2名进士。其中一定会有人去参与公车上书。前些日子,我在翻阅琴江在台乡亲联谊会张会长所寄来的清代史料,找到了答案。看到光绪二十一年 四月初七都察院代奏福建京官礼部郎中黄谋烈等条陈反对割台让日签订马关条约,里面竟然有写着琴江人的名字,翰林院编修黄曾源、举人张朝弼法、张朝弼、赖丰杰、宋天策、李九盛、李九颖。后来我又在《琴江志》中找到这些人获取功名的时间,李九盛仲昌,同治十二年癸酉举人,李九颖仲达、赖丰杰展臣,光绪十七年辛卯汉举人,张朝法丕漠,同治九年庚午举人,张朝弼,光绪十四年戊子汉举人。光绪二十一年清廷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又开科取士。琴江士子光绪二十一年正月间6人结伴而行,都有资格参加光绪二十一年的会试。令我惊喜是,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481-486) 续增科场条例(1-6) 》 - 礼部纂1971页又找到他们确实于光绪二十一年到过京城参加会试的一些情况。文中是这样写,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具奏据福州驻防文兴举人李九颖等呈称,正月间计偕北上,沿途冰雪阻滞迟,至三月初四到京,已误旗籍兵部骑射场期,恳准取具本旗图片纳卷入场,俊场后补行骑射等情。所以,琴江士子有七人参与公车上书,从时间来说,完全可能的,是真实。这一历史发现,填补琴江历史的空白。

  琴江士子会在这场运动发表什么观点?

  他们3月初二到就京城,都去找投靠乡人黄曾源。在京期间,刚好发生公车上书,他们听到丧权辱国的条约,无不怒发裂眦,誓将灭日本,他们除了联省上书签名,七人还在四月初三促膝相谈,由翰林院编修执笔,写下千言书,由翰林院递呈给光绪皇帝。今日我细读黄曾源的文章,他的见识相当有远见,看来雍正皇帝讲没有错,“八旗宜知水务”。归纳如下几点。其一反对对日赔款,黄曾源认为按照万国公约,两国相争无理者赔偿兵费,中日相争,日本表现非常无理,我方没有必要向日本赔款。他列举很多日方无无理事实;战争中日本只不过区区岛夷,戎首自甘,扰我海疆、夺我险要。刚谈时就逐我使臣,继而刺我使者,需索多端,骇人听闻。其二不必弃台,要努力保台。文中是这样写,台湾为七省门户,海外膏腴,民风强悍,日本占领台湾并非易事,今日日本只不过占澎湖,台湾南北坚安然无恙,如果我们拱手相让,日方不费一枪,不伤一兵,就占领,我们也太不应该。如果日本真的占领台湾,就会造成很严重影响,因为日本得到台湾,就像扼住我们之肩背,海疆从此之后无安宁的日子,而且还会给其他各国带来隐患,因为日本的味口很大,日本不仅想占领中国,还想占领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所以英美俄早就看到到这点。美国防点是在夏威夷,俄国防点是在海参威,英国防点是在香港。如果台湾可以设为各国租界,可以保住台湾。西方各国都很看重是商务利益,我们可以减轻他们在台的租税,这样西方各国就可以得到更多商务利益。如果他们出面干涉台湾事务,日本就会惧怕西方列强,而不敢染指台湾。其三不必迁都。黄曾源说翻开国家地图,东北重于西南,当年大清先祖定都于北平,意在遥为控御东北,意至深,虑至远也,皇上坐镇于京师,还可征召更多豪杰义士前来效命于疆场。如果迁都,皇上需要考虑祖先陵墓,臣子,数百万的民众,如何安顿。迁都还会使蒙古外潘产生离心,脱离中国,这是很可怕的事。其四不必言和,再战一回,他认为与日和,只是暂时解决问题,会招致日后更多的问题,对于国家长远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和不足以为国,与其和而伤将士之心,不如战以待事机之转,他认为中日战争胜负还没有分,日本所费不下千万金,其死伤数万人,也不过占我方领土,威海卫、旅顺及沿海数州县,而中国二十一省大体都在,完全可资本与日再战一回,日方会因为战线过长,进入相持,中国完全可能战胜日本。其五请西方列强调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来引来西方各国关注,一电谕出使大臣,将日本无理之事布告西方各朝廷,二皇上召见各国使臣请他们来剖别是非,出面调停。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西方言论支持,迫使日本不敢任性妄为。

  琴江士子结局如何?

  这场会试下来,琴江举人6人没有一个考中,但是他们在公车上书的壮举不能为后人所忘记,在他们家谱中都没有提及此事,可见他们为人低调。我努力地走访村中老人与翻阅他们家谱,得知这些人的走向。黄曾源(1857—1935),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字石荪,号槐瘿。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授翰林,曾任监察御史,耿直敢谏,遭受权贵排挤,外放徽州知府,后调至山东,任青州知府,两任济南知府,居官颇有政声。清帝退位后,举家来到青岛。张朝弼 [清]字丕钦,光绪戊子中举,官至知县。性豪爽,擅围旗,尤工拳书、指书,间写兰花,亦萧疏有致,艺林重之。 清张朝法读书处。朝法字应谟,同治九年,举人。宁化知县。赖丰杰 授郑州汜水县知县,河南法政学堂官班学员,宣统辛亥国变后,流居于开封遂不复出,着有《琴江耆旧录》、《鲤岗杂记》、《兰竹斋杂记诗文存》,又《联语只牍制艺甲已丙丁判牍》、《大梁闻见录》、《止庵试草生》。 李九颖号仲达,同治七年生员光绪十七年举人,河南西平知县。李九盛,字仲昌(1850-1925年)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镶蓝旗的后裔,1895年在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之一,曾进京面圣。赏戴花翎、授同知衔、署福建建宁县知县。李九盛勤政廉政,亲民爱民,政声极佳,离任时乡民送他“万民伞”。后任福建海盐间接税巡行人。宋天策字玉衡,十五年己丑汉举人 广东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