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那只被误解的猴子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2-04 23:29:10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翻看上次写的《西游降魔》的影评,真有点不敢相信,居然一晃一年过去了。今年春节又见猴子《大闹天宫》,同样一只猴子引发的血案,同样票房其奇高,我却忍不住发自内心的失望。说到底,和所有观众一样,进入影院,我想看特技,想看画面,但是更想看到的是人的故事,是返璞归真后的心灵力量,是神性中的人性。《大闹天宫》则恰恰相反,它勾描了虚无缥缈的神话世界,以及比这世界更遥不可及的神性,离票房很近,但是离心底很远。如果从原著的角度来看,《大闹天宫》只学到了皮毛,却完全丢了精髓。

  让我们看看这个故事的往生。时间往上回溯到公元629年,唐朝僧人玄奘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回来后他的经历被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向世人散发。他的弟子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但是此时关于取经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弘法故事。

  是谁为这个故事注入新鲜的血液?时间再往下追溯到公元1592年左右,一个叫吴承恩的科场落魄文人,屡试不第,生活困顿。此时正值明万历年间,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吴承恩满腹愤懑,笔力千钧,大胆将唐僧取经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一个统括三界、四人取经的神话传奇。自此,一系列兼具神性和人性的全新形象横空出世。因缘际会,明代少了个平庸的官僚,却让时代多了个伟大的作家。 今天的80后,普遍将孙悟空形象认定为神通广大、嫉恶如仇,头脑简单,喜怒易形于色。这一固定印象大多拜86版《西游记》所赐,这一创下吉尼斯电视剧播放纪录的电视剧基本奠定了今后所有改编西游记的人物基调,唐僧善良愚昧,孙悟空鲁莽易怒,猪八戒贪吃好色,沙僧迟钝木讷。实际上,作为中国神魔小说开山鼻祖的《西游记》,如果这么简单定义人物的话,是不足以列入四大名著而流传至今的。原著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来自孙悟空和菩提祖师,彼时,孙悟空还无名无姓,爬山涉水,找菩提祖师学法。菩提祖师问他:你姓什么?”猴王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在这里,孙悟空听错菩提的话,以为菩提问他的性格。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孙悟空性格是非常温顺的,甚至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与银幕上展示的孙悟空的一触即发的火爆性格大相径庭。这才是原著中给我们展现的一个多维度的孙悟空的形象,它虽然来历不明,性格却真实易感。它不知从何为来,要往何去,一无长处,要想在这茫茫天地间生存下去,不得不靠这样的谦卑温顺才能生存下去。正如书中所评论的“温柔行的天下,刚强寸步难行”。一句神来之笔,尽显吴承恩对世事的洞知。尽观全书,处处是这样别有深意的描述。吴承恩笔探幽微,嬉笑怒骂中字字血,声声泪,笔底波澜,只因心中满目疮痍。只有这创作的阵痛产生的心血,凝练成词,才能穿越历史重重的围墙,跌宕到人心深处,一圈一圈的,让人心也感伤,也柔软。而《大闹天宫》端着原著的名,打的却是快餐消费的实,消费观众好不容易对国产电影树立起的些许信心。

  我们再把时间的坐标往西方移移 ,西游记成书后362年,也就是公元1954年,英国作家托尔金出版了魔幻史诗小说《指环王》,这是一部中土世界誓死抵抗黑暗,迎接光明的系列作品。从2001年开始,魔戒电影三部曲陆续上映,不但成就了商业上的高票房传奇,更因为其中展现出的撼动人心的正义力量而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指环王》成功地将神赋予人性,众生混战,痛快淋漓,众生彷徨,更挑动观众敏感的神经。即使是神也要为荣誉而战,至死方休。而反观《大闹天宫》,节奏拖沓,剧情狗血,明显模仿《指环王》但是反而弄巧成拙,大范围的慢动作,不断重复的面部特写,将家喻户晓的剧情变成了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既无西方神话的宏大叙事,更无中国古典神话的细致优雅,烟火散尽,只剩一地鸡毛。

  时间就是这样的好东西,它不扬善不隐恶,只是默默地等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作者   陈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