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再现七下西洋历史展示李参精神风貌

——评析陈金茂《李参将军传奇》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3-18 11:08:05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李参将军传奇》(下称《传奇》)作者以章回小说体裁,生动真实地再现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历史。《传奇》通过人称“长乐的郑和”李参将军五次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传奇一生的描述,展示了李参的精神风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长乐人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间,历经三朝皇帝。航海出洋派和陆上罢航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罢航派得势之后,郑和下西洋的珍贵史料多被毁殁,致使比哥伦布、比达 . 伽马、比麦哲伦时间更早、业绩更伟大、规模更雄伟的中华民族这一辉煌的航海史,郑和这一卓越的远洋航海家,几百年来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而鲜为人知!因史料的缺失,致使不少写郑和的文艺影视作品,编写时有失偏颇,甚至胡编乱造,给历史以误导。而陈金茂先生创作的《传奇》是以1930年在长乐南山发现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王景弘亲立在长乐南山“天妃行宫”的石碑——“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的史实记载为经,以长乐李氏族谱中《李参年表》为纬,作为创作这一历史小说的编写依据,使这一历史小说真实可信又生动感人。因为,“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历述下西洋的目的、意义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任务和成果,以及第七次出使的任务,是目前研究郑和航海史独一无二的可靠的真实珍贵史料。而《李参年谱》更是长乐李氏族亲传世史实的真实记录文献,弥足珍贵。而《传奇》作者就是以这些史料为依托,展开丰富的想象,构思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展现李参将军跟随郑和五下西洋的历程和塑造这位“长乐的郑和”传奇的经历,使李参将军这一沉寂几个世纪的伟大航海家呈现在世人面前。

  “戏说”历史往往是对历史的亵渎与伤害,而对读者更是一种误导。而《传奇》作者,没有随意杜撰李参传奇的经历,因为忠于历史基本史实,是历史小说的灵魂,因此才能揭示历史的原貌。捧读《传奇》,获益非浅,使我们在生动曲折而又离奇的故事中读史,对李参将军高大形象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更对中华民族航海史上开发海洋、和平交往、友谊贸易的光辉一页而感到自豪与骄傲!这是《传奇》历史小说胜人一筹之所在,也是《传奇》历史小说的一大特色!

  为了真实再现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特定人物的人生历程,《传奇》作者特别注意郑和驻舟长乐太平港时的周边地理形胜的细致描绘,因为当年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这一描写也展现出宠大船队威仪的风貌,十分必要。作者还特别注意将搜集到的郑和、李参在长乐的民间传闻、人文风貌、传说故事、社情民意甚至李家诗词、南京名胜、北京宫苑花园,以及异国风情……都十分巧妙、贴切地应用到《传奇》故事的描写中、情节里、人物刻画上。这些描写使《传奇》更具地域、时代的特色。在出洋派和陆上罢航派之间的时断时起的斗争中,作者运筹史料更是得心应手,真实可信地穿插在故事的情节中,让读者更明白两派斗争的来龙去脉。

 

  认真阅读《传奇》,既得到阅读文艺作品的精神愉悦,又得到辉煌历史的鼓舞,更激起我们振兴中华、走民族复兴之路的强大精神鼓舞力量,这也是《传奇》历史小说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值得称颂!

  小说关键是塑造人物,《传奇》作者从李参的幼年到晚年按年表的时间顺序,讲述长乐塘屿人李参,自1409年,踏上郑和船队之后的24年间,跟随郑和下西洋,从一员普通侍卫到忠武校尉(从六品官衔)、游击定远将军(从三品官衔)、总管府中军的传奇一生。作者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描叙,使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李参,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他的机遇外,还得有坚实的人生发展条件和环境基础。《传奇》作者根据《李氏族谱》、《李参年表》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李参的青少年生活教育的轨迹,作为李参成长的有力依据。这是作者塑造李参崇高形象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李参出身在一个四世同堂的书香门第,特别是曾祖父李三峰精通五经,兼长诗词,四处开馆授业,门生遍布各地,人称“白衣宰相”。祖父佑采、父亲师古都知书识礼,讲究孔孟之道。李参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下,特别有教养。刚六岁,曾祖父就教李参识字、背书、吟诗、练字;12岁还请一个拳师教授武功。督学促武,除启蒙教育外,还学《四书》、《五经》、《三韬六略》,学问大有长进;每日习武,出手功夫也相当了得。婚后,李参更加勤奋练武,十八般武艺十分精到,并精心研究曾祖父给他的武功秘笈先祖飞将军李广传下的《李家枪法108步》,更是不同凡响。

  正因为李参自幼勤读史书,所以长乐先辈人杰尽忠为国的思想,给他以深刻的影响,诸如,唐朝八闽思想家第一人林慎思,不降叛军以身许国;宋室忠烈与文天祥并衡的民族英雄杨梦斗、陈文龙;更有与李参共涉西洋的大明第一奇人姚广孝,他因激励燕王点兵造反,策划举世震惊的“靖难之变”,成就了永乐皇帝的一番大业……这些长乐人杰忠心为国、誓死如归的高贵品格,潜移默化地对李参的成长给以强有力的影响。

  灵秀之地往往铸就了杰出人物。长乐人之所以有敢闯天下的拼搏精神,就由于他有独特的山川形胜、生活环境。长乐位于东海之滨,三面濒江临海,海岸线长一百三十多里,大海无坚不摧的力量和意志世世代代濡染着、塑造着长乐人的性格。《传奇》作者在李参的成长环境上就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让李参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有一个坚实的依据。作者在书中有这些描述:见惯了江水的李参,九岁就跟德威哥驾船出闽江,过五虎礁,勇敢闯入一望无垠的大海。大海在李参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他每每听到大海的声声呼唤。所以李参的血脉中无时不刻地跳动着大海的闯劲,养成他敢闯天下的秉性和精神。这些经历,与李参日后成长为“长乐的郑和”式的航海家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情节布局上,《传奇》作者以史为据,按照“天妃灵应之记”碑的记述,并根据李参这一人物当年的实际情况,精心作了详略得当的安排,这也是为了塑造刻划李参这个中心人物的需要。例如,第一、二两次下西洋时,因李参还未参军入伍,当然只需略写。而第六次下西洋根据碑文是这样记载的:“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待京都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史实事件比较单纯,故也只作轻描谈写。这也是作者用心选择史料,塑人物,精心安排情节、场景的精妙之处。

 

  《传奇》全书围绕李参知恩必报、大智大勇、忠心为国、不辱使命的性格主线,浓墨重彩铺陈故事情节,高潮选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李参投军之时,抱定忠孝不能两全,立下决心:“自己的路,还是靠自己去走。我这回呀,是撞破南墙不回头了!”正因为在长乐太平港吴航头李参巧遇郑和,俩人结下廿余载似父似兄似友的奇缘,成就了李参的事业。下西洋途中,李参总是为主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锡兰国,奇袭王宫,活捉国王,解救危局,赢得两国重归于好;在溜山国,为救将士以身试海,历尽艰险,射杀“青面兽”,荣归船队;在苏门答腊指挥若定,奋勇向前,智擒叛匪苏斡刺,使该国上下安居乐业,国王称谢;在麻林国得稀世之宝,不留自己献给皇帝,大公无私报效祖国;在新大陆岛上,一马当先,活捉海盗陈士良,让东南亚海域重归和平安宁……李参为这支“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仁义之师的威仪与荣誉,一次次不辱使命,用他的大智大勇排险闯关!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敬业的精神和忠心耿耿的感恩情怀呀!

  特别一提的是第五次下西洋,李参用出色的才干确立了“长乐的郑和”这一美誉,这一章节也是作品的一次高潮。这次出航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二月,主要任务是前往阿拉伯等地采购珍稀动物,充实扩大皇家动物园。这是郑和使团第一次访问阿拉伯半岛。船队抵达苏门答腊后,为了提高珍稀动物的存活率,必须缩短航程。郑和决定分舟宗 ,分头到邻近阿拉伯半岛几个国家采购。李参校尉当选上分舟宗 领队后,表示一定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使命,忠贞报国,报答郑大人栽培之恩!就这样,李参带领十二艘宝船,开始了独立的海上之旅。横渡大洋途中,突遇雷雨飓风巨浪来袭,李参胸有成竹从容指挥,依照“火烧赤壁”故事里的连船法,将十二艘宝船四艘一组排成三行,下锭抛锚,将粗大铁链把每艘海船紧紧相连,形成一座海上小城。这种“连船法”,增强了抗击风暴的能力,使船队安然无恙。船队乘风破浪经木骨都束、卜刺哇,终于抵达麻林国。麻林国西域使者向国王禀报了他们被大明船队得救的经历,盛赞中国人的文明、友好与智慧。国王龙心大悦,以最高礼节接见李参一行,并向大明皇帝赠送了麒麟、长角马哈兽、狮子、金钱豹和大西马等一大批珍稀动物。李参也回赠了金银织饰瓷器等各种物品,以示友好。分舟宗 船队在满刺加和郑和主师的大船队回合,一同返回天朝。皇帝赞赏李参的功绩、才干与忠诚,封他为游击定远将军。

  在这次李参率领船队独立完成使命中,充分表现了李参遇险不惊、指挥若定的航海家风范和“能拼就会赢”的敢闯气概,从而树立起了李参的高大形象,这是长乐人的骄傲!也是长乐世代后辈人的一面旗帜!给人以深刻的教育与启迪。

  此外,《传奇》作者为了全面塑造李参,书写李参三次回乡省亲,一家团聚、居家守制等场面,对丰满李参的形象十分必要。这不单是为了荣宗耀祖,而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三次回乡场面绘声绘色的描述,使李参“至孝敬妻爱子亲和”的这种中华民族高尚美德跃然纸上。特别还写了罢船后的陆上派得势,为保藏珍贵的“郑和碑”,李参抢先一步潜回家乡,埋碑藏史。因李参的卓见远识,忠贞果断,宝碑五百年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成为研究明史郑和下西洋最重要、最有力的史料。这种浓厚的传奇色彩的描写,当然有作者的奇思妙想,但既合情合理,又出神入化,令人叹服,使人读《传奇》妙趣横生,拍案叫绝!

  总之,《传奇》塑造李参的形象是成功的!李参将军的形象、一生功绩,永留读者心中!

  (作者 何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