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改变明史的长乐人(八)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5-07 15:05:04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永乐十六年(1418)3月18日,姚广孝在北京庆寿寺去世。朱棣根据姚广孝的遗嘱,把他葬在了北京房山东北三十里。

  为什么他并没有葬在他的祖籍地长乐,也没有葬在他的出生地苏州,而是葬了这么一个地方呢?几百年,人们一直试图寻找答案:他的埋葬地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会不会和朱棣有关?还是和朱允炆有关?

  直到人们找到了姚广孝祖籍地长乐,这才突然发现,原来姚广孝的归葬之地,竟然和千里之外的祖籍地长乐有着隐隐但却又扯不断的联系。

  1、归宿地的选择

  叶落总是要归根的。但姚广孝的根在哪里?

  青山何处不埋骨?那么究竟是要埋在出生地苏州,还是葬在祖籍地长乐?

  永乐十六年(1418)3月,姚广孝奉诏由南京北上,到北京时病倒了。18日,姚广孝在北京庆寿寺去世,终年84岁。

  朱棣对姚广孝去世十分难过,罢朝两天。然后尊重姚广孝的遗愿,4月6日将其遗体按佛教仪式火化,6月11日以僧礼将其安葬在北京房山东北三十里。

  姚广孝没有埋在出生地苏州,也没有葬在祖籍地长乐。但是,北京房山东北三十里是什么地方?姚广孝为什么要葬在这里?

  那边有一个寺庙,名常乐寺。

  姚广孝l4岁出家当和尚,到过不少的僧寺。根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相城小志》等史料记载,和姚广孝一生关系密切的僧寺众多,大概有:妙智庵、嵩山寺、庆寿寺、法华寺、法华寺、皇驾庵、天界寺、海云院等等。

  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没有发现姚广孝生前和常乐寺有任何关系的记载。唯一的记载常乐寺村的史料,就是姚广孝圆寂后葬于常乐寺。

  常乐寺,始建于金朝寿昌年间。但是,我们却意外的发现,在明朝的各种史料中,“常乐寺”和“长乐寺”经常交替使用。

  “常乐寺”什么时候开始有“长乐寺”有这个名字,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我们依然想知道,为什么“常乐寺”要被叫为“长乐寺”?

  我们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编的《钦定日下旧闻考》里找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资料,里面写到:“长乐寺”作“长罗寺”。而1989年出版的《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这本书中,写到【长乐寺、太监墓及围墙】这个词条时,引用了《日下旧闻考》的资料。

  这样的话,这个寺就有了三个名字:“常乐寺”、“长乐寺”和“长罗寺”。

  我们进一步发现,“长罗”和“长乐”,这两个词如果用姚广孝祖籍地长乐的当地语言来念的话,发音几乎一模一样。

  这些难道都是巧合?

  姚广孝归葬于常乐寺,是不是看中了“常乐寺”和“长乐”名字上的相互关联,可以寄托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

  可是他为什么不直接葬在祖籍地长乐呢?又为什么不埋在出生地苏州呢?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2、方孝儒的惨死

  在“靖难之役”之前,姚广孝和朱棣之间经过20多年的配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改朝换代,朱棣当皇帝!

  正是基于这个目标,所以形成了一个互信的基础,因而这基础牢不可破。所以在“靖难之役”之中,朱棣才会放心把自己的根据地北京交给姚广孝来防卫,自己则带着兵东征西讨。

  但是“靖难之役”之后,朱棣这条鲤鱼跃过了龙门,变成了真龙天子,于是他和姚广孝之间的互信基础也慢慢出现了裂缝。

  这第一条的裂缝就是方孝儒。

  不是方孝儒说过什么话,也不是方孝儒做过什么事,而是方孝儒的死。在七天之内,方孝儒眼睁睁地看着873个至亲至爱的人——家人、亲戚,甚至是自己的朋友都一个接着一个被杀死,1000多个人因为他而入狱、充军和流放,而最后自己也被磔死(把肢体分裂)。

  虽然方孝儒死的比较惨,但是如果和朱元璋制造的那些惨案比起来,这件事情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方孝儒非但不是死的最惨,也许连前十名都排不上。朱元璋在位时,因为胡惟庸一个人,杀了30000多人;因为蓝玉一个人,杀了20000多人。

  而且从人类有历史以来,每天、甚至每秒钟都有人死去。那为什么方孝儒的死会对姚广孝造成这么大的冲击?

  这是因为方孝儒的死创造了历史上的一个记录。这个记录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方孝儒是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

  “诛九族”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刑罚,所谓“诛九族”,就是指除罪犯本人外,在直系方面,上下各杀四代,就是从罪犯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直杀到罪犯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但方孝儒偏偏多了一族,他的朋党学生也算做一族。

  什么事情让朱棣这么生气,开起铡刀、大开杀戒?甚至连方孝儒的朋友都不肯放过?直杀得连姚广孝也寒心不已?

  原来,方孝儒曾是朱允炆的老师。朱棣攻下南京之后,心想:如果这个即位诏书是叫朱允炆的老师来写,这该多有意义啊,至少说明连朱允炆的老师都赞同我取朱允炆而代之,那样自己的“靖难之役”、甚至自己的即位都更加名正言顺。

  于是,朱棣就叫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可惜方孝儒过于忠心,不仅披麻带孝,而且痛骂不绝,拒绝草诏。朱棣也是个硬脾气,你不写,我就非要你写。

  结果方孝儒写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

  朱棣气炸了,心想:天下读书人多的是,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岂不是无法无天了?于是怒道:“你不怕我杀你的九族吗?”方孝儒也是个犟脾气,居然还顶了一句:“就是十族又能怎么样?”

  于是,一个历史记录就这么产生了。其实这一切可以说是一场意外。虽然事情的开头已经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居然会是这么样。

  在朱棣的军队进入南京城之前,姚广孝曾对朱棣郑重嘱托:“方孝儒素有学行,城破之日,他必不肯降。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杀他。因为,你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种子’就绝灭了。”

  但朱棣盛怒之下,早就把姚广孝的叮嘱抛到了耳后。而且他也忘了,这是他当上皇帝之后,姚广孝求他做的第一件事。

  开局就是这样的一个开局,以后会是如何,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姚广孝一定想起了“伴君如伴虎”这一句话。姚广孝感到朱棣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对他言听计从的朱棣了。

  跳过了龙门的鲤鱼已经不再是一条鱼了。姚广孝从方孝儒身上看到了朱棣的残忍。虽然他不担心自己,但是他却要替他的族人、乡亲多想一想了。

  万一自己有什么事情,他真的害怕自己的族人、乡亲甚至朋友会因为自己而受到株连。而隐瞒自己的真正身世,也许是姚广孝迫不得已的做法。出生地苏州只剩下了自己的姐姐,祖籍地却还有那么多的族亲。

  一定不能让朱棣知道自己的祖籍地。

  3、姚广孝的担心

  姚广孝帮助朱棣起兵“靖难”,并最终夺取了皇位。这本来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但是却因为他推翻的是一个正统的、深具民心基础的皇帝,所以姚广孝担心他的所作所为不能得到他族人、亲人、朋友的谅解。

  姚广孝心里没有底。

  永乐二年(1404年),姚广孝借着赈灾的名义,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苏州。他把朱棣给自己的财物全部给了当地的人民,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

  他现在需要的是肯定,特别是乡亲们的肯定。

  但是他失望了。他在苏州的时候,每天愿意跟着他的人都是一些当地的官员。他知道这些人对他并没有感情,只有利益。

  他想要的那些人一个都没有来,他想看的那些人就像避瘟疫一样避着他。甚至他在世上唯一的一个亲姐姐也拒绝见他,他从小的好友王宾,见了他,远远地就避开了,嘴里还嘟喃着“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

  连亲人、好友都是这样,姚广孝实在不敢去想象和他素不相识的苏州人民会怎么看他?

  出生地的情况让他黯然神伤,他想起了他的祖籍地,他一定想起他祖辈曾经告诉他的《姚氏族谱》——他忍不住想:祖籍地的人会是怎么看我呢?《姚氏族谱》里会怎么写我呢?

  永乐九年(1411),姚广孝与郑和同下西洋回来后,特地前往族籍地长乐姚坑主持修谱,他要亲自把自己写入《姚氏族谱》中。

  但姚氏家族世代所维护的正统观念,依然很难接受他。

  在族谱中,族人也采取曲笔的方式表达了对其的不满。比如写到姚广孝条只写了“讳广”,这并不是漏写,而是不想把—个帮助藩王篡位夺皇帝位的人写在谱牒之上。甚至,族人还故意将其的世系图接到下一代,表明他有愧于同代人,而不配与同一代的族人并列。

  所以,在祠堂中虽然悬挂起了“荣国公”的匾,但族人更多还是向后代子孙及来访的客人介绍姚颖和姚勉两位状元的故事和历史功绩,而对姚广孝甚少提及。

  姚广孝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是如此的孤独:姐姐不认自己,朋友不认自己,甚至族人也不肯原谅自己。

  姚广孝看着自己袈裟,不禁苦笑了起来,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不能埋在出生地苏州,也不能葬在祖籍地长乐,到底自己要归向哪里?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到底得到了什么?

  现在,我们已经不能知道,姚广孝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决定葬于常乐寺的。同样,我们也永远无法知道,姚广孝究竟是不是要以“常乐寺”这样一种特别的载体、特殊的方式遥念着自己的故乡和族人?

  我们只是知道,永乐九年(1402),姚广孝离开长乐,返回北京之后,再没有去过自己出生地或祖籍地,一直到死。

  (作者   姚行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