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长乐新闻 >> 长乐时讯 >> 正文

梅兰芳大剧院的掌声

闽剧《苏秦还乡》晋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好评如潮

http://www.clnews.com.cn  2017-08-02 16:08:09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7月25-26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之夜注定是属于长乐大众闽剧团的。在这座全国戏剧最高艺术殿堂里,名流云集,座无虚席。文化部纪检组长迟耀云,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黄苇洲,长乐市副市长陈航星,福州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朱烨,原福州籍在京老领导陈希滔、陈在炳等到场观看演出。

  长乐大众闽剧团代表福建省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其会演剧目闽剧《苏秦还乡》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赢得了数十次热烈掌声,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欢呼,频频拍照,久久不愿离场……

  这热烈的掌声是献给动人剧情的。《苏秦还乡》编剧精彩,叙事分明,主角突出,群像鲜活。

  这掌声是献给浓郁乡情的。《苏秦还乡》乡音乡韵,特色浓郁。方言俚语,草根元素。笑闹中掩藏心酸,笑声中体验真情。

  这掌声是献给勇于创新、大气磅礴的演员团队的。《苏秦还乡》的演员们从头至尾,精气贯神,让高大上的历史人物,变成了接地气、有温度的大活人。

  雅俗共赏 广受好评

  《苏秦还乡》根据闽剧传统剧目《苏秦假不第》改编。讲述了书生苏秦为战国时之谋略家,以连横说秦惠王不用,奈何裘蔽金尽,落魄而归。其母拒门不认,兄嫂鄙视不炊,其妻周氏亦不敢下机见礼。赖其弟苏代仗义相帮,得其叔解囊相助,苏秦乃励志攻书悬梁苦读,复以合纵之策往说六国联合抗秦,遂拜六国都丞相。苏秦微服还乡,又遭母亲兄嫂冷眼驱逐,依旧是苏代挺身相护,并巧借圣人圣言说动苏秦不计前嫌,恭亲孝悌,和睦一家皆大欢喜。

  祖籍广东珠海的于女士一家都是戏曲爱好者,已定居北京十余年。这次她带着家人专程从昌平驾车两个小时来看这出戏。她说:“我来自南方,从这部戏里我找回了南方的味道,找到了家的感觉。”

  演出结束后,各级专家对闽剧《苏秦还乡》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认为,这个故事十分精彩,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民间性和传奇性,同时还具有创新性,揭露鞭挞了世态炎凉、人情纸薄的旧思想、旧观念,歌颂弘扬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高尚品德。演员表演精彩,人物特征明显,展现了闽剧艺术的精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王安奎(亦作王安魁)表示:“这戏充满了正能量,是一部有温度的好作品,让观众在演员的悲喜交错中得到艺术享受。不看这出戏绝对是一种损失!”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对该剧赞赏有加。他说:“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一部好戏。《苏秦还乡》写意空灵、脉络清晰、表演传神、行当齐全,反映了人的价值观,是一个沟通古今、雅俗共赏的难得剧目。”

  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杂志社主编晓耕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这部戏从市井入手,通过家长里短、人情冷暖,以小见大,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演员们表演出彩,平分秋色,哪个场都有戏,哪个人都有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秦的‘唱’、苏代的‘演’,有一种美感和喜感。这部戏放下了身段,走进了百姓,希望能继续越走越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更是用“惊艳”二字抒发了观感。《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徐健认为“这是一部紧凑而智慧、精巧而走心的作品”。

  能够获得如此良好的社会反响,固然离不开编剧、导演、演员、乐队等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但也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确保此次晋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市科技文体局积极争取专项演出补助资金110万元,专款专用,并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后勤保障团队,分工到人,认真做好食宿、车辆、协调等各项服务工作,全力保障剧组人员以最佳状态登台演出。

  返本开新 久演不衰

  据了解,该剧是长乐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系列活动的载体之一。曾在福建省第五届艺术节暨第二十五届福建省戏剧会演中获得剧目一等奖、剧本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演员一等奖,目前已在长乐、福清、连江等地演出500多场,好评如潮。

  一个剧目能够在市场中久演不衰,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长乐大众闽剧团团长陈佑民介绍说:“《苏秦还乡》延续传统本的做法,将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农民家庭中展开,这样做可给人以亲切感,拉近了剧情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化解了原故事中的悲凉氛围,塑造了一个有喜剧性格的人物苏代,在表演上设计了许多喜剧情节、动作,台词、唱词上大量使用方言中的俗语俚语,为全剧增添了不少喜剧因素。这种调整与改变,既保留了原来吸引人的草根元素,又超越了原著故事内容,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赋与新的立意新的内涵。另外,本剧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应有尽有。方言中有‘行当不齐全,这戏没得楻’(意即没干头之意)。所以我们在编创中尽量把行当安排得齐全些,使全剧更好看更精彩。”

  “《苏秦还乡》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了原来以悲剧为主的题材,剧本、导演、音乐、灯光、舞美都围绕着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改编成一部轻喜剧,充分发挥闽剧小花脸的表演特色,幽默诙谐,群众喜闻乐见,因而广受好评。”导演林建萍表示。

  编剧林芸生认为:“这出戏是一部轻喜剧,具有传统性和草根性,所以群众喜欢看,老百姓叫好。”

  政府重视 发扬光大

  闽剧发展在长乐根深叶茂,早在1956年,长乐县即成立闽剧团。当时,全县业余剧团也有50来家,曾先后组织创作或改编数百个剧目,不少闽剧界知名艺人都来自长乐,其中不乏宗师里手。

  但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市闽剧团的人才陆续流失,剧团也濒于解散。陈佑民、林建萍等是上世纪80年代长乐最后一批闽剧培训班成员,毕业后,就一直在市闽剧团表演,对闽剧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2008年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林建萍等师兄妹10个人,每个人自筹资金10多万元,共10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租用了龙门村金珠庄齐乐园礼堂作为日常排练场所。

  2009年4月,市闽剧团重新组建恢复。2014年8月该团更名为长乐大众闽剧团。该团改编的古装闽剧《三凤求凰》《状元与乞丐》有较高的知名度,新编历史剧《遗恨姑苏台》《金薯传奇》《桃花梦》《长乐公主》等剧在福州市戏剧会演中均取得好成绩。

  “我不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让闽剧萎缩下去,我想我们要做一点事,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多出几个亮点,拓展闽剧的生存空间,多培养一些人才,多出一些精品节目。”陈佑民告诉记者。

  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戏剧传统文化,近几年,长乐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闽剧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闽剧产业,规范闽剧演出市场的管理,引导扶持各类民间剧团做大做强,有力地推动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实现了艺术精品创作与服务人民群众的双丰收。

  (吴航乡情报记者 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