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大厦之门自信拥抱世界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特稿·厦门开放发展篇

http://www.clnews.com.cn  2018-12-17 08:56:40   来源:厦门网  【字号

大厦之门自信拥抱世界

  九八金钥匙打开世界财富大门,也开启了厦门会展业通向国际化“会展名城”的大门。(资料图/本报记者王火炎摄)

大厦之门自信拥抱世界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崔昊 吴君宁)海上浪激,百舸争渡。改革开放40年,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从春林初盛到万象蓬勃,闯出了一系列“厦门经验”——

  首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建成机场,组建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在全国率先推进税利分流改革、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厦门敢为人先的勇气不辍,开放发展的根脉不断延伸。

  迎风破浪,蹄疾步稳。步入新时代,厦门的发展如同气势恢宏的画卷,改革始终是其中最鲜明的底色。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发扬改革开放先行者的勇气担当,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开放发展的试验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厦之门”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融入全球发展,续写更加精彩的改革开放新篇章。

  南洋花砖敲开“大厦之门”

  1982年印华地砖厂率先落户

  如今众多外资企业来厦投资

  在厦门,从风雅别致的咖啡厅、图书馆,到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博物馆、影像馆,似乎都绕不开一味元素——花砖。十九世纪,它们从南洋随华侨远渡而来,影响了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一个世纪后,站在改革大幕前的厦门,再度因地砖与南洋结缘,打开了联通世界的新窗口。

  1982年1月10日,印尼华侨陈应登先生与当时厦门市政府的代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和厦门经济特区工程建设公司签订了关于建设印华地砖厂的外商投资合同,设立“印华地砖厂”,成为第一家在特区落户的外资独资企业。

  曾任厦门市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黄清泉,依旧清晰记得特区发祥地湖里当年的模样。“刚刚结束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头一回听说招商引资这个词。在外商投资领域中所遇到所有问题,都是印华地砖厂第一个碰到。”黄清泉说,一片荒滩野岭中,从水、电、通信、道路到基础设施都几乎为零,印华地砖厂就在这一片黄土上一点一点建起来。

  印华地砖厂如同厦门经济特区的开山之作,成为一个模板和标杆,丰富了利用外资方式,揭开外商投资厦门的大幕——1983年9月25日,厦门华侨电子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厦门首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1984年,华美烟草公司在厦门湖里工业区举行奠基仪式,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

  厦门从“以侨引侨”到“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从中外合资到外商独资,再到吸引雀巢、ABB、亚马逊、戴尔、丰田通商等大型跨国公司的青睐,昔日封闭的海防小城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项目14720个,合同外资约657.3亿美元;累计有来自全球的62个世界500强公司在厦门投资112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达76.7亿美元。

  改革开放初期,厦门通过大力吸收外来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一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引领厦门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轨道。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金砖合作等新时代合作机遇的加入,厦门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厦门建发集团、象屿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书写国企担当,成为厦门特区精神的重要体现。搭乘厦门改革开放的东风起步的立达信集团,坚持创新发展,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灯泡出口企业,产品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而美的厦门还诞生国内最大的“为美代言”的应用——美图,它在2016年上市之时,为香港股市带来了近10年里最大规模的科技IPO。

  四十年前的开荒破土,厦门以“爱拼才会赢”的实干精神,写下发展佳话;今天,厦门牢记总书记“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把握新的战略定位,努力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凝聚起推动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

  海陆空交通蓬勃发展

  昔日封闭的海防小城

  成为国际物流大通道

  波涛激荡,海洋的脉动催人奋进。蓝色的海洋就为这座城市注入发展动力,成为迎揽八方风来的“大厦之门”。

  自五口通商起,时序跨越百年,以港立市,风起潮涌,商舶往来,港口依旧是支撑这个城市发展的最坚实臂膀。

  1997年,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准备在中国选址设厂,最终从五十多个候选区域中选择了厦门。

  “戴尔的到来,不仅带来现代公司管理经验,更带来了现代物流的概念,甚至带动了厦门口岸航运物流的蓬勃兴起。”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创新创业处调研员洪奋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1997年的厦门还没有“物流”这个概念,为戴尔提供全球物流配送服务的企业到厦门注册时,只好以“仓储业”命名。而这,后来成为厦门乃至全国物流业的萌芽。

  回首往昔,厦门港从1983年开展集装箱业务,经过35年的发展,已经从当时年3292标箱吞吐量的区域支线小港,一举跨越为如今千万级标箱吞吐量的国际强港。厦门港口管理局介绍,厦门港集装箱业务伴随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而生,“城因港兴,港为城用”,集装箱业务一直肩负着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在扩大双向开放、发展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与碧波蓝海相映衬的是浩瀚无垠的天空。“人生路漫漫,白鹭常相伴。”一飞冲天的小白鹭——厦门航空,作为全国第一家综合性地方航空企业,厦航为特区的开放发展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人才流、资金流在这座桥梁上日夜涌动。

  1984年成立的厦航,1986年就开通境外航线,1993年率先在中国民航实施对航空公司的有偿兼并重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优良的基因就此扎根厦航。

  从区域走向亚洲,再从亚洲走向世界的过程,厦航与厦门特区“开放发展”的步调高度一致,它的发展也被誉为“中国航空业发展的缩影”。

  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如今,厦门口岸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快建设通达全球的国际交通网络,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64个,140多条航线通达全球各地,与全球12个港口结成友好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15位;厦门机场境外航线数35条,2017年出入境旅客吞吐量334万人次,居全国第七。

  近年来,我市着力当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上率先突破,充分发挥自身的“海丝”战略支点作用,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点上,把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

  2015年8月16日,厦门自贸片区开出全国自贸试验区首条中欧班列,直达波兰罗兹。此后几年间,中欧(厦门)班列一面向海上延伸至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一面在陆上不断拓展新的线路。如今,这班“东方列车”打通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物流新通道,12个国家,成为中欧安智贸首条铁路试点,厦门成唯一实现“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的陆海枢纽城市。

  如今,厦门作为“海丝”战略支点的作用更加凸显,推进金砖合作与“一带一路”紧密结合,重点推进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四大核心枢纽建设,设立全国首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海丝”投资基金、“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引导基金。2017年,厦门对“海丝”沿线国家投资额22亿美元,增长70%,开通“一带一路”海运航线53条。

  加快打造国际会展名城

  九八金钥匙打开世界财富大门

  厦门会晤带来开放发展新机遇

  每年,大小数十场国际性展览、赛事吸引着数十万境外客人漂洋过海齐聚厦门;每年,数百场国际国内会议在这座城市上演着“头脑风暴”。大规模、高层次、国际化的展会在厦门,是一道常见的风景。

  从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引领世界投资促进风向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到举办代表我国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再到汇聚中外会展精英的厦门国际会展周……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在为世界各国家、城市搭建经贸交流、对外开放舞台的同时,不断通过举办国际性会议展览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营商环境国际化。

  作为厦门对外经济发展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每年9月举办的投洽会,让厦门站在世界资本与财富的聚光灯下。多国政要、商界大咖亮相厦门,数十万境外客商在这里发现新的商机。

  投洽会是一把“金钥匙”,开启全球资本财富大门;是一扇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壮举;是一张全景照片,呈现着厦门乃至福建省对外开放格局的立体景象,助力厦门走向世界舞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国际化的定位逐渐进入了彰显其城市特色和个性的阶段。”厦门市会展局局长王琼文表示,国际性会议、展览的成功举办也将有效推进厦门城市国际化,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把“金钥匙”,还开启了厦门会展业通向国际化“会展名城”的大门。在投洽会影响力的带动下,国际投资论坛、海峡论坛、二十国集团(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中国(厦门)会奖旅游全球论坛等高端国际会议纷纷选择了厦门;孕育出石材展、佛事展等一系列国际性展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并带动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今年10月,国际会展周、国际时尚周、国际动漫节轮番登场,来自全世界各领域的业界翘楚齐聚厦门……

  专业性、实效性步步提升突破,国际范、品牌化发展玉汝于成。“厦门已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国际规范的大型展会保障服务体系,”王琼文说,一流的办会设施、服务保障措施、专业会议队伍,都是厦门举办国际会议的优势所在。

  去年在厦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这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厦门会晤的举办使我市会展业极速接轨国际,对接国际资源,实现从会展小平台到社会大平台的华丽转身。”厦门市会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重大会展活动的“金砖效应”持续放大,厦门“高颜值”“高素质”的魅力日益彰显。借助厦门会晤的契机,我市在去年全面启动国际营销,以“会展营销厦门”的理念和“金砖厦门”全新创意手段,向全球业界更深入生动地展示厦门形象。

  “厦门会晤带来的历史新机遇将激励厦门会展业突出城市国际化主线,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会展项目,着力引进一批世界顶级会议、展览项目,加快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和国际会展名城。”

  改善投资环境提升软实力

  厦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已升至全国第二全球第38位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步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使命不变,厦门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清晰地认识到,转型的思路不仅是培育城市“硬实力”,更要重视“软环境”,推动高端要素积聚,助力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

  放眼全国,中央近来密集出台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期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中指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生命力。“营商环境是各个地区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许志端教授告诉记者,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以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标志的营商环境国际化,正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核心,对厦门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

  聚焦我市,一场打通营商环境“脉门”的提升行动,正在为这块投资热土打下基业。2015年7月,厦门发出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动员令,构筑支撑我市转型发展的新竞争优势。

  三年多来,厦门持续对标世界银行评价体系和世界一流标准,降成本、补短板、创优势,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131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92%的审批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其中80%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

  厦门自贸片区借助自身改革创新优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成为全市改革创新高地和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片区设立3年多来,集成推出361项创新举措,其中63项全国首创,复制推广向全市263项,“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获批设立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并投入运营。

  “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有人如此形容改革激发出来的蓬勃活力。经第三方评估,厦门营商环境排名从全球第61位(2014年)步步跃升至第38位(2017年)。在今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的营商环境评估中,厦门位居全国第二。

  时不我待,厦门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注入澎湃动力;岁不我与,鹭岛紧抓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坚定迈出开放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