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聚焦长乐 >> 正文

远去的炊烟(十)——芹山:离城区最近的山村侨乡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6-24 10:57:25    【字号

远眺芹山村

梯田

  芹山村坐落于航城街道五竹村后的半山腰,芦际潭往上5分钟的车程,原属闽县,后遭倭乱,原住民迁往他处。明万历年间,陈钱、陈镆二人,慕此处山水形胜,从首占镇岱边村迁来,择溪而居,已历430年。1988年前后,村人开始陆续外迁,其中大部分出国,现全村只有两户没有海外关系。芹山村现有30多人,其中多是喜欢留守山村的老人,包括几位依恋家乡,放不下故土山水的归国华侨。

  十扇九间排,长乐罕见

  

繁华不再,老屋空无一人

  穿过高高低低的石巷,走进古厝深处,闻之所及,古香古色的韵味中夹杂着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地面却整洁得很。

  最后面靠山的,是村落最早期的建筑,十扇九间排、纯杉木结构的单层房,房间一字排开,中间为公共祖厅,旁边各间都有前后两间,总共16间,房间空间逼仄,按需分给族人。“每一间住一户,有的一户十几个人,就在家里搭了能顶到头的小阁楼,但还是挤得不行。”老人说,这座原来也是八扇七间排,后来有人就在旁边又各搭盖了一间,成了长乐罕见的带厅的十扇九间排。

  前两座相连成的均是八扇七间排结构的房屋,晚于十扇九间排修建,相传为俩兄弟所建,同一天竣工,设一公厅,屋旁建有牛圈、猪舍。新房投用后住房有所缓解,但几代后依旧爆满。

  三座房内有了两个公婆厅,一个办丧事,一个办喜事,各尽其用。其中一个厅内,高挂着一面褪色的“亚魁”牌匾,抬头文字模糊不清。据说原有七八面牌匾,后均散失,只留有匾脚。

  “20几年前,这三座还住了200多人,现在只有我们三户5人住最后一排,前面的都没人住。”72岁的老党员陈尚彬说。

  虽然都没人住,但每个房间都干净得很,房间都不上锁。院里放着几口水缸盛满水,以备消防之用,与故宫安置的消防水缸颇有几分相似。“芹山建在‘龙须’上,从未发生过火灾,而且去年政府给安了消防管道,就更安全了。”一老人说。

  与以上三座古建垂直分布的,还有几座后期修建的联排或独栋木头房。其中几座两层楼房格外引人注目,为民国时期三个“富农”兄弟所建,底层为砖石墙面,上层为木板,房内仍有住人。据说,砖块都由闽江对岸的闽安运来。

  老村里的快乐时光

  “我们家5个兄弟姐妹都在这间出生,我知道的有11个人出生在这座房子里。小时候我在这个楼上睡,奶奶睡在这里,爸爸妈妈睡这里。”30岁出国的陈秀芳带着满心欣喜,20几年后重新回到了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在哪里怎么玩她都记得一清二楚,“以前感觉这里很大,人很多,每一家都有四五个小孩,廊檐下都坐满了人,逢年过节热闹非凡,就是平时,我们也能玩出乐趣,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没人抵挡得住。”

  已经72岁,同是归国华侨的老陈说起老村旧时光,仿佛突然年轻了几十岁。据他介绍,那时夏天晚饭后,个个都出门歇凉,特别是大树下,坐的坐,站的站,站着聊天也是激情飞扬,人多树也格外茂盛;每次打猎归来,几个年轻人便英雄般吆喝着大家来分食猎物,各家各户均分,村里顿时人声鼎沸。

  “下雨天,几家合在一起包糯米 ,糯米炊熟,再舂烂,晾冷了包以糖、花生、菜干,绝对是一道上等美食,可以算是芹山的特色。还有芹山的炊饭特别香。”说到美食,老陈眉飞色舞,“天冷没事做,大家坐在一起喝酒,用芹山的水自酿的白酒醇、香,20天即可出坛。说起酿酒,他头头是道,犹如喝了酒般,满面红光。

  说到水,老人们显示出特有的骄傲。芹山因为水多,梯田就多,拥有水稻田280多亩,开辟的梯田几乎均可成水田,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和上个世纪60年代初粮食紧张时,很多外乡姑娘乐意嫁到芹山。福州和琴江旗下里满族官后代媳妇多,成了该村一大特色。“那时候,劳动都是快乐的。”老人说。

  说起快乐,每个人都说个没完,采访也便充满了快乐。

  一个开着小车拿锄头的归国华侨

 

劳动中的陈尚平夫妇

  采访中,很幸运地遇到陈尚平,一个很有思想、过得很快乐的归国华侨。

  陈尚平才57岁,并不老,拥有美国夏威夷公民身份。近十年来,他经常回国,出国前没种过田的他心疼家乡几乎全部荒废的农田,选择了拿起锄头,开辟出一处农场,种上桃、香蕉、空心菜、西瓜、火龙果、番薯等蔬果,再放养几只母鸡,收音机挂在龙眼枝头,和妻子一边听一边劳动,手心起泡在所不惜,悠哉悠哉地过起他的小小农场主生活。

  “农场不大,不为赚钱,只为了完成老母亲的夙愿和享受劳动的幸福感,顺便锻炼身体。”陈尚平说,在美国时,老人家就有交代:要记住自己的家乡在哪,不要让芹山没落了。他终究没有让老人家失望。

  陈尚平说:“人临终前要给自己算个帐,扪心自问:你的一生有意义吗?”

  为了“有意义”,他乐心助人。1979年芹山通了土坯路,他买一台拖拉机每天上下山,带上村民从来不收钱;在外,喜闻家乡推行新农村建设,联络华侨募集70多万元,建芹峰境礼堂。回国后,他买了部小车,由于芹山交通不便,他经常帮忙载人、带菜。

  “这些都是小事,我想为家乡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目前多未能实现。”陈尚平说,在外的华侨都很热心于家乡的建设,希望有机会回来重建家园,把芹山打造成退休华侨养生、度假胜地。

  (记者   柯多桂   陈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