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聚焦长乐 >> 正文

远去的炊烟(十三)——上官村:古井石桥上官姓

http://www.clnews.com.cn  2015-11-13 09:10:58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驱车前往上官村,要是没有人带路,着实不好找。而车到了进村的山坡路上,狭窄陡峭不便前行。下了车,一片枝繁叶茂的树林映入眼帘,仿佛村在山林中,人在半山中……

  上官村,即湖源官厝,座落在长乐金峰庐峰山东麓,东湖西岸旁海拔约二三十米左右的山丘上,面向庐峰(古称炉峰)山主峰,后靠东湖(古称宾闾湖)西岸的龟山,因为紧靠东湖,所以先前村名叫湖源村,俗称湖头官。

  整个村庄北高南低,高处雅称上官,低处雅称下官,下官又于明朝时分出一支迁往村北的虎头山下的“沟滨下”,现在行政上称沟滨下为下官村,原来上官下官合在一起统称上官村,现在的上官村和下官村同属于文岭镇东吴村。目前,还居住在村里的村民不到五户。

  千年古井 井水养育世代人

  上官村最为被外人所熟知的,就是那口近千年的上官大古井。

  上官大古井,位于村北虎头山麓,始建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离今近千年了,井为石砌,井栏为整块花岗岩琢成,高80厘米,外径156厘米,内径120厘米,外刻井铭19行,每行5字,是《长乐市志》记载的全县六口古井中最大、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口,也是长乐唯一在城关以外的一口,现今仍供饮用。

  “相传,上官氏迁入时没有水井,要饮水都要到东湖边(古称宾闾湖)取水,路程远不方便,另外村旁边有座寺庙,庙里的僧人也有用水需求,于是,我们先祖就和僧人们共同挖掘了这口上官大古井。”村民官国康老人说。

  官国康,今年72岁,上官村人,1964年考上大学后搬离上官村定居福州,是一名机械设计工程师。工作退休后,官国康老人一直在收集整理有关上官村的历史资料。

  据官国康老人所说,北宋明道二年建井,当时这里只有上官村,而没有吴姓村,胪峰山和虎头山周边都是海。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地质变化,山的周边渐渐有了土地良田,才有吴姓人家迁入,他们靠着古井开始居住发展。明末清初,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实施海禁,沿海地区的村庄都被要求迁移,村庄房屋都被官府强行烧毁。这时期有上官村人迁往福州,有的迁往文岭、梅花等。海禁过去后,村民又迁移回来,故就在原本村址的南面建村。后来的村民为了方便取水,又在村的南边位置挖掘水,就很少到上官大古井取水了。渐渐地,大古井就更多为东吴村所用了。

  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老人最忘不了的就是家乡井水的甘甜。他说,上官村的村址在山坡上,地势较高,水质好。有一实例,民国初期有一年,长乐大范围出现霍乱病疫情,上官村周边各姓都相继感染得病,人心惶惶,唯独上官村如世外桃园似仙境一般,无一人得病,所以周边各姓与此村有亲戚关系的人家都把孩子寄养在此村,皆安然无恙。

  上官古井已近千年,到现今依旧有很多周边村民到此取井水饮用,他们对上官村井水之好赞不绝口。

  “喝水的人很多,但维护古井的人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把古井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好好保护起来。”官国康老人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是所有上官村人的共同祈盼。

  宋代古桥 悠悠古村筑新路

  在现在的东吴阜庄新厝前,还留有一座古石桥。古石桥与上官大古井都建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桥为至今仍供村民同行。

  “你看,就是这路面下,原先是一座古石桥,由整块花岗岩石铺成,重约20吨左右,长4.5米,宽1.8米,厚0.6米。这么重的一整块花岗岩当时是怎么运到这里的?这桥与上官大古井都是同一年所建,都是未解之谜啊。”东吴村村支书吴爱民指着石桥说,他小时候经常在桥上玩,那时候的古石桥还很宽很长,桥下也有着滔滔不绝的河水,每当上游东湖水放闸,湖水就会经流到此,再引流到附近村庄,灌溉田地。吴爱民说,湖水清澈,他和玩伴都会在这玩水。这湖水经过古石桥灌溉了108个村庄,功劳很大。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河道收缩,工业快速发展,附近村庄开了不少煤场,煤渣堵了整个河道,古石桥没了流水,也渐渐被人遗忘,藏匿在水泥村道下了。

  “我记忆中的上官村是个古老安静、榕树环绕的村庄,村里有好多棵百年大榕树,树干要几个人环抱才能围一圈。每到夏日中午,许多村里人都在大树下围桌吃饭或在大树下的石条上休息养神,好不自在。”官国康老人说,可惜这些榕树在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被砍了烧火炼钢,只剩下两棵,而这两棵大榕树在2009年“莫拉克”台风中也被刮倒了。

  据几位村里较年长的村民述说,之前上官村的右前方之庐峰山延伸山脉上先前有巨大的鹰石岩(形如鹰)、桃石岩(形如仙桃),右后方有龟石岩(形如乌龟),后都被开采他用,这些奇特怪石现今都成为记忆中的历史。

  走进上官村,先会看到原先的村庄旧址,杂草丛生的田地里,依稀有两三座古民居孤独地伫立着,因为常年无人居住和维护显得破败。继续往前走,就到了现在的上官村。几栋连片的砖石结构二层民居,一座慈圣堂在村的正中央位置。

  慈圣堂建于何时,村民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于清咸丰癸丑年(1853)重修,有重修碑文铭刻记载,后又经多年风霜雨露,破损严重,于1995年扩建近日之规模。

  稀稀落落的房子,仍留在村里居住的人更少,只剩祠堂前方右侧还有两户人家一直住着。

  “这里多年来交通不便,村里之前都没有大路,大车进不来,最多只能容一板车的大小通过,慢慢地村里人都迁移出去了,搬迁到金峰、梅花、长乐城关和福州等地。”村民官诗庆说,十几年前,自己家和村中有部分人家在金峰董厝族亲帮助下,在董厝新村边建起五座八十多套单元式高层楼房,称为官厝新村,现有几十户官姓人家居住在那。

  村里正在修路,几位工人有的在操作着机械填土轧路,有的在搬运石子、水泥,有的在砌石墩,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正在抓紧建设。从修路以来,官诗庆和几位村民每天都往上官村跑,帮忙修路。他们说,由政府拨款,从今年春节后开始动工修建,整条路穿村而过,能连接到湖南西宅村,修好后能大大方便村民出行。

  大家都希望着路早点修好,给上官村再次带来繁荣,能让远去的人渐渐归来,方便村民寻家之路。

  上官官氏 “官”与“上官”同族宗

  上官村,虽叫“上官”但是整个村都是姓“官”,这其中有何渊源?

  官国康老人说,“官”姓本是“上官”姓,原本就是同祖同宗。据老人所知,福建省内的上官姓和官姓都是上官子兰、上官仪、上官偕的后代,堂号天水堂。登元和四年(809),唐朝上官仪的第六代子孙——上官偕任福州户曹参军,定居福州,为上官氏入闽始祖。文岭上官村,也是上官偕这支繁衍发展下来的。

  长乐上官(官)姓,迁入地应该是古槐镇“上官村”(原名星溪村)和文岭镇“上官村”。老人说,村上的古墓碑上有“上官”两字出现,说明本村确实为上官姓,而古槐镇星溪上官姓,是距今六代前才改为姓官的,两地都因旧族谱失传,无法确认先祖从何时、何地迁入,甚为憾事。现只能依一些傍证,作推测判断,迁入时间应该是唐末期至五代十国期间。

  那既姓“上官”又为何时何因改成“官”姓呢?

  老人说:“根据考查,大约在两百多年前,清朝中后期,大多数族人因畏繁乐简而改成单‘官’姓的,这可从山上先辈古墓碑上可以看出。例如,在湖头黄山上有一座清乾隆乙亥年(1755)墓碑上还刻有‘上官公茂旺……’等字样,说明这期间本村还是姓‘上官’的。”从那以后,上官族人们因畏繁乐简而改单“官”姓的。

  (吴航乡情报记者陈雪银 陈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