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聚焦长乐 >> 正文

远去的炊烟(十六)——下廖:廖姓不知何处去 但留古桥寄乡愁

http://www.clnews.com.cn  2015-12-16 10:19:28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林国全老人在自家地里劳作

  下廖,在罗联乡西北部,属三山村,是一个只有百人居住的小小自然村。“本来全姓廖,现在都是姓林的了,廖家人也不知道哪里去了。”66岁的林国全老人低头锄着自家田地,感叹着世事无常。廖姓虽已不再,但是,“下廖”两字也许还将一代代流传下去,正如“廖家桥”下奔腾的溪水。

  曾幅员辽阔

  

  下廖村不知年岁的古榕树

  开村时就有的古井

  据《长乐罗联乡志》记载,宋至明初,西部下廖是大姓,一百多户人家。“大”并不止体现在人口上,更在于“田地遍廖家桥、蕉岭下卢发溪以南”,幅员辽阔可见一斑。

  百年前的下廖,更是罗联的交通要塞,古下路(今福清、莆、仙、漳、泉各地)通福州省城的古驿道,想当年应是商贾车马川流不息吧。“廖家桥”作为其中的一段,虽历经风雨沧桑依旧伫立,至今仍是乡人前往山坡田的必经地。

  “1980年6月,由玉田公社划出吴村、顶头、马厝、大坪、马台、东林、方厝、三山八个大队设三山公社;加上蕉岭、洋中、埔上(坡上)、下张、上张、下蔡、宝桥、西亭、坝掩、下廖等十个自然庄共十八个村。1982年9月,三山公社改名罗联公社。”此后,下廖的范围才大大缩小,“廖家桥”一带也划为了玉田地界。

  见证村子兴衰的除了那座古桥外,还有明进士陈应春墓及一枝梅等古迹,这两处皆位于深山之中,杂草荆棘丛生,难以进入,故遗憾未能见到。

  廖家的消失

  下廖坐落于屏风山与笔架山之间,山坳之中有山状似鲤鱼,俗称“鲤鱼放籽”。从南方远望,坳周围群峰象莲瓣,中为莲花蕊形如莲花。这里景色宜人,风水位置也是极佳。

  而廖家的消失与风水还有不小的联系。

  《东林族谱》载:“宋时就有下廖,遗址在笔架山西南,新下廖的东北部。庄人在遗址中曾挖掘出不少器皿。古时,庄中有两处校场,庄人叫校场埔,是廖总管兵丁操练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廖总管”是明初七省经略都总管(地方官中级别相当高的),名叫廖鸿铨,年老退休后回到故乡下廖。

  传说,曾有下路知县旗锣喝道从村里经过,排场十分隆重。廖总管夫人听闻后,认为小小芝麻官就敢这样威风,心中不悦,便把总管令箭插在路旁。知县返回见到令箭,下轿俯伏到总管家的厅堂拜谒。跪了许久才有动静,抬头一看,坐在前面的竟是一只狗。知县感到被侮辱,便开始千方百计设法报复:首先把大路从下廖改由三山至蕉岭,铺石板路从蕉岭顶直插岭下,象箭矢破廖家祖坟风水,称鲤鱼破腹。再在总管家的北面埋下衮冕(即古代皇帝或上公的礼服和礼冠,绣有龙纹)衣箱,每日黎明前放起焰火。总管有五更三点望北朝拜的习惯,发现远处华光涌现,还以为有宝物,派人挖出衣箱。知县趁机带领官兵搜查,人赃俱获,以谋反罪灭族。唯有一个小女子藏匿水缸里幸免于难。后来被林姓始祖救护,结为夫妇。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廖家有族人逃亡顺昌县,曾于山上埋葬十五部棺木,其中八部藏的是金银珠宝,并绘有图籍,后来族人按图查考,但年代久远,已辨不出地点。

  不管怎样,村里后来就没有了廖家人。

  空荡的老屋

无人居住的残破老屋

写满沧桑的围墙

大红的对联给老屋带来一丝生机

  据史料记载,“天顺四年(1460年),下廖村林氏迁自闽县赞贤乡积善里(今青圃村)。”

  从此,林氏开始发展。林氏宗祠在七户人家时所建,至十三户时又续建下一座。年久失修,于1999年重新扩建。宗祠以砖红色为主调,森严凝重。六扇五前后两进,舞台宽厂,中有天井,颇具规模。现在成为了村民办酒和演戏的场所。

  “林姓始祖子达公是青圃西井林四世,救了藏在水缸里的女子后,就结为夫妻并迁到了这里。”林国全老人介绍说:“我是第十七世,到现在总共二十世了。”

  这几年,村子里越来越多人开始往外走,或因个人发展、或因教育需求、也有是单纯向往城市生活的,迁至闽侯石狮崙、白沙,福州甚至是旅居美国。

  人少了,空着的房子多了,喊上一声都仿佛有回响。林国全老人的子孙们也都离开了故乡,只留下他和老伴守着家,种田养鸡成了老两口最大的乐趣。“又有好几户可能要搬走咯,都在做出国签证呢,到时候他们就能和儿女团聚了”,祝福中带着些许落寞。

历经百年风雨的廖家桥

  离开时一路回望,山间的下廖秀美多情。想到那些空荡的老屋,有一丝怅然。会不会有一天,老屋日渐残败甚至消失,那些离开村子到外面谋生的人再回到这地方,也无处寄放乡愁了?还好那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廖家桥”,看上去还可以伫立很久很久。

  (吴航乡情报记者   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