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肉燕手艺有传人

——访文武砂镇下吴村老字号肉燕店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3-02 08:28:58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肉燕,不仅是酒席上必备的一道菜,也是居家逢年过节喜欢吃的食品,因为常常和煮熟剥开软壳的蛋合成一碗,所以肉燕又称为“太平燕”。由于肉燕是纯手工制品,煮熟后滑韧细腻,百吃不厌,倍受青睐,有“无燕不成宴”、“有燕算过年”之说。

  肉燕好吃,但坚持这门“手艺”的人却不多。近日,记者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位于文武砂镇下吴村一家祖传三代的老字号“肉燕店”。

  这间用石头垒砌起的房子,说是“店”又不像店,没有门面柜台,只是一间约30平方的老屋。记者看到52岁的陈寿文师傅正在里间工作台上,双手执一根面杖,不停地在一块肉团上撒粉、压实,杖下的肉团慢慢地越碾越大;在外间的妻子谢细妹,正往大碗细肉里放入酱油、味精、葱珠等佐料搅拌,作为燕皮包馅用。

  一会儿,记者再回到里间一看,工作台上原先的肉团,变成大张薄如白纸,韧而有劲的肉燕皮。接着,陈师傅又小心翼翼地把肉燕皮重重折叠,然后用刀切成约三厘米正方形的方块,放在大盆里,拿到外间桌面上。谢细妹坐在桌边开始包馅,只见在一双巧手下,一粒一粒的肉燕落在筛子上,竹筛装满后,就放进煮沸的汤水里,不到一分钟就煮熟捞上来,再倒进竹筛里就可以卖了。这一过程整整花了两个多小时。

  “好多道工序啊,真辛苦!”记者感叹地说。陈师傅笑着说,“有一道最辛苦的工序叫捶肉,你来时,我刚好完成了。”他介绍说,每天清晨三点许,到市场挑选购回猪后腿精肉回来,把肉中的筋络剔除后,分成1公斤多一块进行捶打。陈师傅一手不停地舞动硬木槌,打在砧板上的大块精肉上,另一只手不停地翻动肉泥,反复打了约半小时才罢手,而这时陈师傅的脸上早已汗水淋漓了。打完一块肉后,再接着打另一块,从大清早到午后2时,夫妻合作,才完成4公斤肉燕量,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记者很是奇怪,现在不是可以用绞肉机来代替手工捶肉吗?陈师傅笑着摇了摇头,说,前两年买了一台绞肉机,但是打出来的肉质缺乏黏性,影响口感,还是手工捶肉好吃,现在那台机器还束之高阁了。

  陈师傅依然还记得,祖父大清早捶肉的情景。祖父去世后,父亲接班,那时16岁的他,开始帮忙切猪肉、包肉燕等工序。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大,体力不支,陈师傅从30岁开始辞掉其他工作,专门在家里制作肉燕至今。20多年来,由于陈师傅精湛的手艺,加上货真价实的诚信经营,一天生产的肉燕,都不用拿到市场上,就被上门的客户抢购一空。

  记者与陈师傅聊得起劲,一位从美国回来过年的李大进一走进屋就叫了起来:“文哥,燕皮给我留了没有?明天要带去美国。”“放心,5斤重包好了。”陈师傅把一包燕皮递给他,他放在鼻头闻闻,开心地走了。陈师傅说他每年从美国回来,乡亲都托他带几斤燕皮出去,自己包馅吃,在外的乡亲也都想着肉燕的好味道。特别是逢年过节,外地和邻近乡镇的许多人来订购肉燕,有时自己日夜加班还忙不过来,还要请邻居来帮忙呢。说到这些,陈师傅脸上笑眯眯的。

  “不过,再过二年,我就有帮手了。女儿在外地上班,儿子现在读大专,每次寒暑假回家,看到父母再忙,也会主动来帮忙包肉燕。儿子对这门传统手艺很感兴趣,我也希望他能够接我的班,把手艺传承下来。”陈师傅谈起儿子,欣慰地笑了。

  (记者 王宪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