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闽国甘棠港在长乐的具体范围

作者 林 廉 高宇彤

http://www.clnews.com.cn  2018-06-01 16:03:16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长乐黄岐澳以及与之毗连的门口澳(俗称刘子江)是甘棠港的出海口,是海湾,黄岐澳北侧的棋山是刘山甫祈祭甘棠港处,黄岐澳经南交陈塘港水道融汇文岭、金峰、潭头等港道,一直连通到闽江南港,长乐江海通津的水道就是闽国甘棠港的范围。

  闽国开辟甘棠港是为了招徕蛮夷商贾。商船从外海到达长乐黄岐澳进入甘棠港,黄岐澳一带古称南交(南郊、南茭),也是陈塘港的一个出海口。进入黄岐澳口沿陈塘港水道西行即可到甘棠街(今金峰)等处交易。从甘棠港可达福州城下,可溯流抵达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的远航母港长乐太平港,也可一直驶入今福州城内。闽江南港也称梅花江,由潭头顺梅花江而下可经テ石(今文石,属长乐潭头镇。“テ”音“俨”yǎn,意为“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字形后来也混同作“广”,音yǎn,一些辞书也有收录,非“廣”的简化字。常被转抄为广石,或写作崖石。テ字生僻,明万历初长乐知县改其名为文石)、寺下、阜山、浪头、港咀、梅花等一系列港口,则可从闽江口出东海。

  《三山志》对于从南交航行到福州城下有详细记载。《三山志》卷六地理类海道潮信云:“【七潮】泊慈澳(敕号慈孝洋)。【八潮】转南交,山峙海中。(港内沙浅,大潮二丈六尺,小潮丈有九尺,最为险厄。舟人多于慈澳候便,及晨潮,方挟橹而济。便风,则自外洋纵繂。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国朝以南交之险,遂置司温陵,时有飘风入港者)。岭口盐埕(于历屿头、永丰、石马、砂坑、郑胡、闾山),岁纳二百四十二万斤(旧三百万斤)。陆运二十里,避南交之险,输长乐仓。”

  我们知道唐朝末年皇帝将黄岐港敕名为甘棠港,请注意《三山志》的这些记载,船在进入黄岐澳南交之前是在慈澳候潮,对慈澳特别注明“敕号慈孝洋”。敕号是指皇帝命名,慈孝洋应是皇帝在敕名甘棠港时一同敕名的。《三山志》又载明“南交,山峙海中。(港内沙浅,大潮二丈六尺,小潮丈有九尺,最为险厄。舟人多于慈澳候便,及晨潮,方挟橹而济。便风,则自外洋纵繂。”尤其是特别注明了“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国朝以南交之险,遂置司温陵,时有飘风入港者)。”也就特别指出了黄岐澳海中有山,五代闽国时外国船只都是从黄岐澳口南交陈塘港经长乐的水道至福州城下的。

  陈塘港名称始于隋代。陈塘港经过历代开浚,连通长乐大部分的港道湖泊,构成长乐重要的航运和水利体系。陈塘港出海口的南交本是海,唐天宝五年(746年)沙合,唐大历间重辟成港,到宋代经邑人状元陈文龙组织疏浚后更加出名。《三山志》记载,闽国时船舶多从南交经长乐的水道而达福州城下。到宋朝时南交终因泥沙淤积水浅导致通航情况退化,遂将福州市舶司移置温陵,南交的通航稍减,但仍可航可渔,时有飘风入港者。

  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成书时距甘棠港开辟已二百八十多年,二百多年后的甘棠港因泥沙淤积水浅而致险厄,大船须等涨潮水深时才能航行。每天船舶在慈澳(磁澳)候潮,等涨潮时从南交陈塘港水道进入闽江。从陈塘港水道入闽江,这航线一直延续到现代。乾隆《福州府志》对南交航行的记载与《三山志》基本相同。2014年4月我们到连江的黄岐等地走访,连江县一些行船的老水手证实前些年他们到长乐,轮船还从闽江经五门闸进潭头到金峰到华阳等处。

  弘治《长乐县志》卷二云:“陈塘港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其水源上自梅花江而来,下会东西二湖,并七十二洋之水,深阔数丈,长十余里。溢则开斗门归弦歌里沟及花林沟窦,以达于海。”

  又云:“卓岭港在县治东北三十五里,旧有港从黄崎东入于海,为沙所壅,淹田数十顷。宋元祐间开港植草,培沙为堤,南由黄埕经牛山下小郊入于漳港塘。卓岭亦有港,泄水而西,厥后俱废。元大德元年县达鲁花赤浚卓岭港,经后屯、甘敦入陈塘港,然地势稍高,仅泄水三分之一,余田今犹淹没。”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云:“又东北有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东西南北四澳,可避风,海舟常泊此。《志》云:府东有洽屿澳。又东有仙岐、漳港、门口、黄岐等澳。又有漳坂澳,皆海潮洄洑处也。”

  除了从黄岐澳经陈塘港进入闽江的便捷水道外,顺风时也能走外洋(即《三山志》所言“便风,则自外洋纵繂”),绕过长乐东北角的梅花由闽江口直接进入闽江南港。

  闽江水至琅岐岛分为南北两港。有学者断言从古至今北港是进出闽江的唯一航道,说南港虽宽,中有积沙,大船无法通行,只有北港是大船进出闽江的唯一通道。这完全是以现在的情况去硬套千年前的地理形势。千年前南港港阔水深,是主航道,北港狭窄多礁,仅是次航道。南港积沙是经过长期淤积和人为堵塞而形成。在琅岐大桥始建前,涨潮时仍能通行大船。1931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就云:“梅花江,在福建闽侯县东,琅岛之南,即闽江下游入海之南口也,潮涨水面颇宽,潮落时礁石与沙随处皆是,浅者仅三四尺,大船不能行驶,然大潮时即水浅之处深或二十余尺,亦由海入口要港。甲申之役,法人由梅花暗渡,直窥马江,长门炮台遂至不守。”

  抗日战争前期,为阻日寇军舰,曾征集数万立方米大石块沉于闽江南港,在水下砌石墩构筑南港封锁线。为取石堵江,长乐多处城墙被拆毁殆尽,许多运石船连船一起被沉于南港。若南港不能通行大船,又何需花大力气沉石锁江?抗日战争前还能通行大船,且还是“亦由海入口要港”,更何况在泥沙淤积较少的千余年前?《三山志》的“便风,则自外洋纵繂。”也明确说明南宋时南港可畅通大船。某些学者说从古至今金牌门水道是进出闽江唯一通道的说法完全是不顾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