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清明节其实是三个节

http://www.clnews.com.cn  2016-04-06 06:59:54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肃穆与欢乐两种情感氛围并存。这种特色与其来历密切相关:由于时间上邻近、情感诉求相似,清明节最终融清明节气、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于一体。正如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朝开始才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清明节气、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

  春秋时期,寒食节兴起。寒食节距清明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禁火。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则要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至唐朝,唐代宗曾诏令天下“寒食同清明”。

  上巳节起初在每年三月的巳日,后改为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会在上巳节选择踏青、游春、沐浴、男女青年谈恋爱。而清明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那时大地回暖,万物生长,人们纷纷到户外踏青郊游。

  由于三个节日的日期相近,习俗也有相通的地方,民众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将三者合为一体,清明节也完成了三者的融合统一。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明确的记载。

  古时节气清明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是春耕时节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古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道出了清明时节指导农耕的重要意义,也由此衍生出清明植树的习俗。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两天,古时的寒食节有凭吊、纪念的元素。到了唐代,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据《唐会要》,唐代宗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下诏:“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唐朝之后,寒食节禁火食冷之俗逐渐式微,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清明祭扫先人墓冢、寒食插柳、寒食蹴鞠等习俗就逐渐合而为一,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传统。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由于上巳节一般在清明时节前后,又都是郊外活动,因此逐渐合而为一,上巳节重郊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

  今天的清明节是“清明”、“寒食节”、“上巳节”三节合一,包含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而被称为“清明”。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寒食扫墓的习惯在民间流行开来。由于“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两天,寒食、清明祭扫先人墓冢的习俗就合二为一。

  而“踏青访春”则和古时的上巳节有关:汉朝正式定为上巳节。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上巳日水边洗濯祛病的含义逐渐淡化,而踏青春游意味渐浓。民间男女大多结伴去郊外水边踏青洗濯,郊游运动,留下许多“人面桃花”之类的趣话;而文人雅士更有“曲水流觞”、饮宴唱和之会。

  唐之/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