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六十年前的高考往事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5-17 15:18:59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6月7日,全国高考将拉开帷幕。记者寻访到亲历1957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长乐一中第三届参加全国高考的黄世鼎老师,听他讲述60年前的高考往事。

    家里卖了50斤谷子,参加高考

  黄世鼎老师坐在汾阳溪畔的书斋“听泉阁”里,“有很多人来汾阳溪取水。”黄老师给记者沏了一壶铁观音。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时隔将近60年,黄老师仍无法掩饰激动的情绪:

  1957年我在长乐一中高中毕业并参加高考。长乐一中的前身是1951年县中、培青、建华三校合并,在培青的校址成立长乐初级中学。这一年秋季,长乐初级中学向全县小学招收120名新生,我班上同学没有一个名落孙山。1954年9月我就读于长乐一中高中部的时候,已经改名叫长乐中学。

  我当时18岁,面临这一场足以改变命运的关键考试,自然认真对待。家里卖了50斤谷子。当时,一担稻谷才7、8块钱,50斤谷子买了3块多。买了一把崭新的“金星”钢笔。为了使卷面字迹鲜艳,还特意买了一瓶纯蓝墨水。同时,我向婶婆借了一块“罗马”牌手表,随诸多长乐考生前往福州一中参加高考。

  高考考场设在福州一中礼堂,除了福州一中之外还有郊县考生,约有400多人。考生坐椅桌连裙的单人桌,每排计有30人之多。第一场考语文,总分100分,其中基础知识30分,作文70分。作文的题目是《母亲》。因为高一课文朱德的《母亲的回忆》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轻松过关。甲班的高同学写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把祖国当作母亲来写,担心离题竟嚎啕大哭。教语文的谢汝庄老师安慰说:“把祖国比作母亲,很有心意,境界更高,更加切题。”

 

  考前10天才分科,填报志愿

  1957年高考,是解放后最难、最严格也是招生最少的一届,国家公布的高校招生计划是10.7万人,录取率才5%。一中的55届,也就是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才40人,56届毕业生54人,接下来就是我们57届毕业生,这一届毕业生高一新生是从54春秋届初中300多毕业生中录取100人,后来毕业92人,分成甲乙两班。我分配在乙班,班主任是谢汝庄老师。

  57届毕业生92人参加高考,被录取50多人,城关地区理科生考上了6个,文科生连我就2个。长乐一中这一届毕业生高考总平均成绩全省第4名,隔年58届毕业生(张国英那一届)更牛,居然全省第3名,语文单科成绩全省第一。两届高考成绩为长乐中学挤进全省14所重点中学、夺取高考红旗光荣称号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那个时候读高中没有分科,到高考前最后10天,学生才决定报考理工、医农或者文科。当时流行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多数同学专攻数理,没什么人读文科。

  经过三天紧张的考试,福州地区考生集中到省委大礼堂,听取省委书记范式人的报告。我也满怀纯真的情愫,早就做好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挑选”的准备。

  1957年9月,我考上了上海师范学院。长乐青山黄氏迁入城关太平桥自然村以后,我是第一个大学生。考上以后,乡亲都把我当进士看待,煮了太平面来慰问。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以后拍了一张照片,上衣口袋别着2把钢笔,就有那把“金星”钢笔,陪着我度过4年的大学时光,直到参加工作。

 

  【新闻链接】

  黄世鼎,笔名“黄山云”。1938年生,先后任教任职于上海高桥中学、长乐一中、长乐二中、首占中学、华侨中学。他工音律、善为文,著作颇丰,有散文集、小说、文学评论与选注本等,曾有作品入编福建人教版乡土教材,作品《圣塔情怀》获首届中国通俗创作精英三等奖。

  (记者 欧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