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明:奋斗的人生最精彩
http://www.clnews.com.cn 2020-01-17 16:06:47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大 中 小】
在潭头镇边兰村,有一尊整体石雕刻的全国最大的青石卧佛,吸引数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这尊卧佛是在沪经商的长乐乡贤陈建明与好友姜星栋出资雕刻并捐赠的。陈建明从小便跟随父母在边兰村生活,对这里充满感情,他希望以此提升边兰村文化、旅游层面的知名度,改变家乡环境。
◆◆叛逆少年 初涉商海◆◆
1966年,陈建明出生于首占镇珠湖村,后跟随在边兰村小学担任校长的父亲到村里生活,因此视边兰村为第二故乡。
陈建明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就在学校长大的。当时,父亲承包了学校后面的一座小山丘,陈建明很卖力地帮忙干活儿,唯独不愿意读书。他十分调皮,甚至还曾离家出走,被家人找回后,陈建明的心思依旧不放在学习上,在他的强烈坚持下,父亲终于妥协了,同意让他辍学做生意。
陈建明先是到四川、广西、宁夏等僻远的乡村卖蚊帐,后来在潭头镇上开了一间照相馆。
◆◆初闯上海 饱尝艰辛◆◆
17岁,陈建明只身闯进了上海滩。初到上海,他到一家石棉瓦厂打工,在掌握了生产工序后,心中萌发了自己当老板的念头,于是回乡约上几个伙伴,每人带上3000元人民币,在上海创业。
在上海的郊区,陈建明和伙伴租了工房,然后就购进生产石棉瓦的原料开始生产。跑业务的那段经历让陈建明终生难忘,每天,他骑着租来的一辆破旧自行车,被风吹、日晒、雨淋,常常一天跑上几十公里。特别是在盛夏的中午,上海路面温度都在40摄氏度左右,陈建明只感到自行车的坐垫滚烫,身上穿的短裤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年,他终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加上诚信经营,服务热情,赢得了许多客户的信任,生意也逐步走上了轨道,越做越红火了。
◆◆立业成家 事业有成◆◆
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情况下,陈建明开始思考机械化生产,希望以此提高产量,节约成本,让自己的产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为了尽快实现机械化,他高薪聘请技术师傅,并跟着师傅学习。为了熟悉每一道工艺,他整天泡在车间里,吃住都不回家,直至产品进入市场。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他又开始拼命地跑业务。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建明认识了当时还在一所医院当护士的妻子,两人一见钟情,当时陈建明虽已事业有成,但由于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被对方的家庭所认可。尽管阻力重重,但是爱人却认定了陈建明,只身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和他回到老家领了结婚证,岳父母只好接受了现实,并对陈建明两口子非常好。
结婚后不久,在陈建明的动员下,妻子辞掉工作全身心地帮助他,他的事业也逐渐发展壮大。当时,仅防火板一项,陈建明就独自开了三家公司,几乎占领了整个上海市场。
◆◆多元发展 布局全国◆◆
在板材市场竞争加大以后,陈建明转向其他行业,包括与同乡李建平等人一起投资餐饮业,成立上海榕港餐饮集团并打造成上海知名连锁餐饮品牌。
餐饮之外,陈建明的投资还涉及造纸、钢铁、房地产等行业,旗下的产业也跨出上海走向全国,如在重庆投资商业地产,在徐州开办造纸厂等。
另外,陈建明还将目光转往扶贫领域,与中农联控股达成合作,希望帮助中国广大乡村发挥自身优势,摆脱贫困。
◆◆勇担责任 服务航商◆◆
1982年就闯荡上海的陈建明是第一批到上海发展的长乐企业家,在航商群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商会成立以来,陈建明就一直担任商会的常务副会长。本届商会被推举担任执行会长,对他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在陈建明看来,商会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平台,也是各种资源的集合地,可以集合大家的智慧,共同寻找、开发商业项目,帮助大家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商会也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舞台。陈建明说:“我们是上海和家乡的桥梁,商会可以组织大家回乡投资,或者为家乡其他方面,比如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出点力。”
虽然没有按照父亲规划的道路走,但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的优秀品质已深深印入陈建明的内心,“人要懂得感恩,我们都是在外发展的长乐人,家乡需要我们,乡亲需要我们,我们责无旁贷”。
(记者 陈琳莹 王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