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闽台缘之长乐营前:民国的乡村遗爱

http://www.clnews.com.cn  2012-11-29 10:25:59   来源:东南网  【字号

  资料照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29日讯

  1938年,黄展云逝世,乡民们为他建了4米高的青石纪念碑,正面隶书:“遗爱”。

  黄展云曾是孙中山的秘书。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爱国志士展开了“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和福建长乐成为三大试验基地,长乐的营前模范村即是黄展云的试验基地。

  在这处古称瀛州,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又屯兵设营于此、故称营前的乡村里,1928-1933年,时任福建省农工厅厅长的黄展云践行“三民主义”,前来试验模范农村,与其助手、周恩来留法同学黄朝平一起成立了“营前乡自治委员会”,实行地方自治。

  清丈土地,整顿田赋;鼎革粮胥制度,实行合理负担;重视乡村教育,改造私塾,兴办学校;厉行禁烟禁赌;实行清葬;修公路,开航道,建公园……有史可查的当时一系列兼具民生性、进步性的革新措施,使得这一区域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村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如果再细究这些举措,还包括在乡村设立农工银行,发放农贷,扶持农民发展生产;设立成人班、妇女班、夜校扫盲班和乡村幼稚园;开办农贸市场和多个工厂,全力发展工商业;开展卫生防疫,建西医医院,推广接种牛痘;组织警备队,维护社会治安等。

  在那个没落和离乱的年代,如此的理想和试验显得相当与众不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不赌不嫖,甚至不随地吐痰等文明气象,自然也让营前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的“模范”。

 

  如今,70余年前的商业街依然存留(如图)。200多米长的街道两边统一规划了一层商用二层居住的灰砖骑楼,楼前有遮阳避雨的人行道,极似厦门的中山路,因此,当时也被称为“厦门街”。这条两端各自连接码头和农贸市场的街道,当年每幢楼房以500银圆的价格,出售给富绅商户以收回成本。

  除了当年所建营前邮局建筑之外,商业街上的店铺都已物是人非,只是从建筑的外观中依稀透露着彼时的风华。

  “黄展云以民主民生的理念创办营前模范村,是先辈爱国者为中国农村改革建设所做出的一种尝试,而且是其处于蒙冤避难,以及内外政治、经济非常艰辛的坎坷过程中进行的。虽然还称不上是社会革命,但其各项实践措施,符合群众愿望,取得了相当成效,对全国乡村建设运动,产生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长乐市旅游局原局长曾国新说。

  据了解,为缅怀革命先驱、志士名贤的精神与业绩,提请人们珍惜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乐市决定设立“营前模范村纪念馆”,并把营前村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营前模范村纪念馆就设在当年的村部,建成后的纪念馆将有近千平方米,设有展馆、办公室、会议室等,以实物、照片、史料等,全面展示当年的“营前模范村”的风貌。

  “纪念馆将充分挖掘营前模范村的文化资源,让人们领悟其精神内涵,这在今天很有现实意义,很多敬重孙中山先生的台湾民众对这些史迹也很有兴趣,希望借此搭起两岸又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一直在积极筹措纪念馆事宜的长乐诚信促进会会长林道维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