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新闻网讯 4月2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主办、光华管理学院承办、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协办的“数智赋能·金融创新”数字金融分论坛在福州市长乐数字中国会展中心举行。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冰,福州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斌,与会嘉宾、企业代表、光华校友、行业人士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分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侯士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刘俏,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刘晓蕾,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研究生项目执行主任、应用经济学系教授翁翕,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网络安全官孙健,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石璞玉,度小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文斌,中金研究院执行总经理周子彭,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喻友平,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风控官乔杨,参加本次分论坛并进行发言。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光华管理学院作为北京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的主体,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也是中国商学教育的一面旗帜。本次数字金融分论坛在“光华思想力”智库平台支持下,以“数智赋能·金融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重构金融生态以及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数字金融分论坛设置了开幕致辞、主旨演讲、圆桌论坛等环节,并在论坛上举行了北大光华“数字人才计划”发布仪式。刘晓蕾主持此次活动。
刘俏代表北京大学及光华管理学院为此次分论坛致开幕词。刘俏表示,我国金融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的数字金融,其发展被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字金融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数智赋能,正在重塑金融生态,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也催生了全新的金融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金融行业向更高效、更普惠、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光华管理学院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学院之一,积极回应时代命题,助力国家战略实施,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数智化与金融创新的融合,不仅是技术演进,更是一场关乎发展方式、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光华管理学院也将勇担使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数字金融人才,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也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探索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在主旨演讲环节,梅宏、侯士敏、刘俏等进行了分享。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数字经济浪潮中数字技术如何赋能金融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梅宏的分享主题为《数字化转型:若干认识和思考》,就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与挑战、高效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享。梅宏表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其途径是加快推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重点是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数字化转型将从消费和服务领域向制造业领域推进。在他看来,数字化不等于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化将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表征,而数字化转型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前提,如何高效地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关键。通过对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挑战的调研与考查,梅宏指出,我国多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依旧面临着“不愿、不敢、不会”的问题,困境集中在资源投入与效益衡量、人才培养以及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等方面。梅宏表示,要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性,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迭代优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体现了转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要从理念认知、政策制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
侯士敏以《北京大学信息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探索》为题进行了分享。侯士敏首先回顾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并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本科教学体系、设置的学科专业、现有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师资力量、课程特色等进行了介绍。侯士敏表示,面向信息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信息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打造“理科底蕴、工科活力、文科灵气”的培养体系,是北大信科所一直坚持的。学院成立的计算机专业实验班——“图灵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班——“智班”、电子信息类实验班——“信班”等专业实验班的初衷,就是希望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把一批最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尖端、最前沿开展探索研究。2025年4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与光华管理学院共同打造的数智金融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正式获批,将金融学、经济学与信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交叉融合,就是为了培养具有新经济战略思维、跨学科知识结构、多元化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刘俏以《数字金融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了分享。刘俏表示,数字金融是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演进,不仅仅是以金融科技为工具、以数据为基础的金融创新,更强调了服务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金融创新服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数字金融发展的根本遵循。而“好”金融的使命,就是以简单、直接、有效的方式将稀缺资金和创新要素配置到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领域——科技革命催生出的新节点行业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掣肘的领域,这也是数字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刘俏指出,数字金融的发展路径可以是“技术驱动+场景落地+制度适配”,聚焦应用场景丰富的行业和领域,让数据在不同场景、不用领域的复用,推动业态创新,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而数据应用也将推动科学范式迁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刘俏建议,数字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可以聚焦在这些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绿色金融;大出海;提升居民消费,实现经济再平衡;数字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公平性,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等等。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数字人才的集聚与培养已成为赋能未来的关键引擎。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了“数字人才计划”发布仪式。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积极布局,于今年4月正式获批新增数智金融本科联合培养项目(简称“智金班”)及工商管理专业-数字经济管理方向(简称“数经班”),标志着北大光华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以期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光华智慧,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动力。侯士敏、刘俏、刘晓蕾、翁翕等四位嘉宾,一同启动“数字人才计划”。
刘晓蕾表示,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赋能蓄力亟需打造数字人才集聚效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商学院,在院庆40周年之际,依托北京大学的多元学科雄厚实力以及学院在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围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面向2030年人才培养战略》,全力打造“价值引领+科技驱动+产业创新”的培养新范式,拥抱并赋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代趋势。
数智金融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作为光华管理学院首个跨学科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发挥北京大学在金融、计算机等领域的学科优势,采用经管、技术与业界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金融理论基础、掌握前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使其兼具新经济战略思维、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化国际视野;而工商管理专业(数字经济管理方向)作为北京大学2025年三个本科新增专业方向之一,基于对数字经济时代现实问题的全面洞察,推进数字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的深度耦合,形成一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时代亟需的复合型、跨学科、实战化数字人才。
在圆桌论坛环节,孙健、石璞玉、张文斌、周子彭、喻友平、乔杨等进行了分享,并就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应用场景以及数字金融的人才战略与生态构建等话题进行了交流。翁翕担任圆桌论坛主持人。
孙健以《共创“通信+金融”数智新生态》为题进行了分享。孙健指出,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是驱动数字金融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两者的关系好比“引擎”和“燃料”,共同组成了各时期金融行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来源。孙健表示,通信与金融同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两个行业的融合将对数字金融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中移金科致力于打造“通信+金融”融合生态圈,将通信的技术与数据优势积极融入金融,深耕AI大模型、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风控、营销等场景的应用实践,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石璞玉以《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数智化转型与场景服务效能提升》为题进行了分享。石璞玉表示,在全球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继续扮演经济发展引擎角色,数字经济发展加速,也成就了金融业态发展新机遇。当前,数字金融已经呈现新趋势,迈入智能化、开放化、综合化的新时代,金融服务数智化是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而数据将会是数字时代的“石油”。中银金科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出发,通过“数智融合”实现了技术与数据的高效衔接、融合和共享,赋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企业实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赋能普惠金融、赋能科技金融、赋能绿色金融、赋能数字金融、赋能养老金融。
张文斌以《Agent重塑客户体验与金融风险决策模式》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AI需求的不断增长,推理大模型在金融中的应用从客服助手、资料审核等“外围”领域,深入到用户体验、风险决策等“核心”场景。例如,在客户体验上,AI Agent重构了交互模式,可以全流程对客户进行线上引导,实时解答用户疑问,有效避免了人工干预导致的体验割裂;在风险管理领域,一方面有望突破传统基于统计相关性的风控模式,另一方面推理大模型能够充分理解全维度原始数据,提升数据使用效能。对于大模型如何落地应用,张文斌建议:一是寻找“小切口”构建Agent,深入特定场景、特定客群,基于特定目标研发差异化Agent,实现做深做透;二是先落地应用,利用产生的场景化数据反向优化模型;三是集中算力和人才,通过集聚算力资源与专业人才,成立专项团队加速AI应用落地,同时优先培育“AI觉醒人才”,发挥其示范效应,带动全员融入AI转型。
周子彭以《拥抱AI金融创新—“脱虚入实”新黄金时代》为题进行了分享。周子彭表示,技术革命驱动金融变革是历史规律,从18世纪末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21世纪初的第五次科技革命,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它具有宏观可能性——技术革命扩张了人类生产可能性边界,“最优”金融模式可能出现位移;也具有微观必然性——信息不对称格局变化、社会交易成本结构转变、风险定价模型失效等。在他看来,AI革命是一场新的通用技术革命,新人工智能与人越来越近,与机器越来越远。而在这新黄金时代,AI革命需要金融创新。在脱虚入实的过程中,也对新金融创新带来启示:“科学家型”投资人涌现,深度垂直于特定AI应用领域的专业基金,数据、模型、算力等新型核心资产的金融化取得突破等等。最后,适应AI革命的金融模式无法提前规划,需要市场驱动AI金融模式的试错与创新,而在平衡市场与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要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喻友平以《大模型与人工智能赋能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为题进行了分享。喻友平表示,当前大模型迎来爆发增长,但也面临更现实的应用挑战,大模型产业落地的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包括算力成本高昂、技术与业务融合难、行业know-how不足、数据处理困难、复合型人才短缺、法规与伦理风险等等。而产业需要什么样的垂类大模型应用呢?在他看来,要回归商业本质,解决客户问题;要有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全流程智能化;要全链条服务,保障价值实现。喻友平表示,作为领先的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公司,中关村科金聚焦垂类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应用,而“平台+应用+服务”的三级引擎战略,是企业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路径。
乔杨以《百融云创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技术实践》为题进行了分享,从百融云创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技术实践出发,聚焦百融云创数智金融、智能风控案例分享、数智金融未来展望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发言。乔杨表示,百融云创基于云架构和AI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全业务流程的决策支持和智能营销与运营解决方案,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谈及AI对行业的变革性影响,乔杨指出,首先,AI转型具有双重价值——效率提升是起点,创新颠覆是终点;其次,从“AI助手”到“智能体AI”,运营模式实现重构;最后,基于领跑者优势与飞轮效应,竞争格局将实现重塑。而企业需要平衡效率与创新,通过行业定制化AI实现“运营优化+价值创造”的双重突破。对于银行与金融行业来说,要利用AI驱动场景金融创新,利用AI赋能智能风控升级,同时也要利用AI实现核心运营优化等。
在圆桌论坛的总结中,翁翕表示,各位嘉宾结合自身深耕行业的实践经验与前沿洞察带来了精彩分享,并围绕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应用场景以及数字金融的人才战略与生态构建这两个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分享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让大家对数字金融在产学研用等领域的推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数字金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才作为数字金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生态系统,为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期待大家在数字金融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2025年正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40周年院庆,由北京大学主办、光华管理学院承办的数字金融分论坛,通过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力量,搭建了高水平对话平台,聚焦数字技术重构金融生态,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如何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推动产融协同创新,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点解析数字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系统性风险等重大事务中的战略价值,深化了数智赋能与金融创新的融合探索,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光华力量。
(记者 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