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宋朝爱国名臣高应松

http://www.clnews.com.cn  2012-12-17 16:28:1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宋朝爱国名臣高应松

  ●蒋滨建/文  石 勤/图

  高应松(1212—1276年),字筼亩,长乐屿头人。 应松少时端重有志,勤奋好学。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中举人,宝佑四年(1256年)中进士。因其能文善武,政绩卓然,景定五年(1264年),擢江南东路建康府广德军通判。召为国子监丞,擢礼部员外郎,翰林院权直。

  宋理宗死后,历度宗至恭帝赵显。赵显年幼,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主国政。元统帅伯颜领兵攻宋,从襄阳顺汉水入长江,沿江宋将败战而降。德祐元年(1275),元兵长驱直入,兵围临安,贾似道被动应战,大败于丁家州,元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于同年十二月进逼宋行都临安,挟宋降。谢道清见大势已去,便采纳右丞相陈宜中之言,拟修书元营求和讨封小国,命应松写降表,然而高应松强烈反对,在大声哭泣声中拒写降表。

  德祐二年正月,谢道清多次差遣使臣赴元营奉表称臣求和,遭到伯颜拒绝。于是,谢道清又拿出传国玉玺以求降和,并令陈宜中出议降事,陈宜中却弃位逃归老家温州清澳。文天祥挺身而出,赴元营谈判,身被扣留,元军伯颜乘势发兵攻陷临安,自涌金门强入,朝野震动,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奔逃,留者仅应松等9人。即日,为了护驾,拉拢人心,高应松被赵?提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令其草拟降表,遭到高应松再次泣辞。接着,又改权工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应松一一谦而辞之。为此,赵?由感而发手诏写道:“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当国乱身危之际,正主忧臣辱之时,人多偷生以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遂由冬官之职,径擢斗枢之贰。……无事呜谦,所辞宜不允。故兹昭示,想宜知悉。”但其时国势已颓,独木难支,无力回天,南宋江山已无挽回余地。

  丁丑三月,伯启劫幼帝显,全太后并福王与芮、沂王仍猷、度宗母降国夫人、驸马都尉杨镇等北去。应松护驾随侍,四月二十七日抵达大都北京,高应松因亡国之痛,绝食不语七日,于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殉国。宋地举哀,郡邑并祀,葬溪湄山。大明灭元之后,明太祖朱元章因其忠烈事迹所动,于谥其为“文忠”,以示效佑。奉旨赠“文忠”匾及“经纬全才,险夷一节”联。南丰刘麟瑞有《昭忠逸咏·哀参政高公应松》诗云:“肠断吴山锦绣丛,六更声绝海潮空。千门锁月移行在,八骏乘风憩会冈。扈跸孤忠惭主辱,征鞍万里哭途穷。两宫缓缓趋朝陛,回首天南独死忠。”永乐间,知县王遵道题其木主曰“不草降表忠节死国之臣”。著有《?亩集》。

 

  高应松故居大门

  忠烈祠大厅

  高应松故居,又称“枢密第”位于长乐古槐镇屿头村丹山之麓,坐东南向西北,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敕赐“庆安堂”。占地面积899平方米,前后三进,前有照墙,门前左右八字墙即左右翼墙 、门楼、门楼正中石额镌刻“枢密第”三大字,苍劲有力,两旁门联石刻“勃海名宗派;丹山哲辅家”,前座已被火烧,余下廊石空埕,今仅存中后两进,均两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游廊,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鹊尾顶脊,鞍式山墙,均保留明代建筑风格。第三进后部建有高台,应松少年时期读书处,内有高应松之父亲手种植古榕。高应松出生时已枝繁叶茂,他希望儿子能像榕树一样茁壮成长,于是就将儿子取名为“应松”,果然他不负所望,1256年与文天祥同榜,高中进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应松故居保护工作,先后经过三次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1986年4月29日,经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范围包括枢密第、忠烈祠、读书处、花台等。

 

高应松故居

  高应松的忠贞气节名扬青史,被明代官府树为典范,明永乐间(1403-1434)朝廷追懿高应松为文忠公。经恩准,崇祀高应松与乡贤祠、忠义祠,以纪念其爱国忠烈的精神。知县王遵道奉旨在高应松故居敕建“锦屿高氏忠烈祠” ,又称高应松忠烈祠。该祠为典型的明代建筑,地处屿头村南部中间,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经清、民国重修,历经沧桑,保存至今。祠正面为粉红墙体,墙彩绘,两侧马头墙,辟三门,中设石框门,上嵌明刻“锦屿高氏忠烈祠”石横匾完好无缺,左右为拱形,后二进,木构梁,两侧鞍式山墙,正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有回廊,恢宏气派。厅内柱联及门口上方,正厅的为敕赐的珍贵铁梨木横梁,长4丈许,径1.5尺,呈茶油色,实为罕见之物。分贤骚客为忠烈祠妙联佳句甚多,其中有王遵道题其木主曰“宋不降表忠节死国之臣”。知县夏允彝送“宋室忠烈”匾及联,“奉旨谥文忠”,匾额“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宋人周赘全有“平生正气可盘、可诰,文章节义,公独兼二”。宋帝诏书云“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卿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当国乱身危之际,主扰臣辱之时,人多偷生以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表现出忠臣之气节。成为缅怀先烈、激发后人的重要场所,历来受到世人的崇尚和敬仰。

  上世纪90年代,忠烈祠又一次进行大修,呈现昔日风貌。祠堂高大宏伟,虽雕梁画栋,却庄严肃穆。

  高应松故居和忠烈祠建国后按“修旧如旧”原则,经过三次修复,1997年4月13日,在屿头村举行高文忠公忠烈祠重光庆典,福建省领导高胡、刘金美、潘心城等为忠烈祠题写楹联。2001年2月,该祠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应松后裔聚居地又有名“相府里”。其后裔亦以“相府里”人为荣,他们珍爱文物,重视保护,修复一新的这些古建筑和文物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融入长乐大爱文化氛围之中。

  感谢陈明清、郝新亮提供有关资料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