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李九盛兴学史迹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2-21 15:08:3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2009年是甲申马江中法海战125周年,当年参战的八旗水师后裔、在台的李九盛曾孙李福曾、李本曾兄弟今年3月底专程回到长乐市琴江,寻找先祖坟墓和在大陆的亲人,给笔者带来了精心保存的李九盛手书真迹和老照片等珍贵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琴江的史实。

  李九盛,字仲昌(1850-1925年)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镶蓝旗的后裔,1895年在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之一,曾进京面圣。赏戴花翎、授同知衔、署福建建宁县知县。李九盛勤政廉政,亲民爱民,政声极佳,离任时乡民送他“万民伞”。后任福建海盐间接税巡行人。

  李九盛在《赴建宁县任》中说,县令虽然仅是百里候,但是身上的担子并不轻,不得马虎行事,要用大气力做好职责,不敢辜负自己的使命。并给自己订下了以清廉为德的为官根本。李九盛在自述中特别附上了令他难忘的《建宁乡耆送行诗》:你像福星照耀绥城(建宁县),临去任前十天时间里你还下乡跑了一千里路,百姓敬重你,你是我们心中的好官,万家百姓送上心香一瓣,祝你像一个活佛,特别希望你有机会再来建宁手种花。交任的前一天,你又下乡相验,有始有终把手边的事情做好。你为百姓日夜操劳,清廉为官,两袖清风尘难染,如今却空着双手离开建宁,官如清风受景仰,依依难舍之情,你永远留在百姓心中。据建宁县志记载,李九盛律身廉俭,勤政爱民,案无留牍,以劝民息,讼为宗旨,对于地方公益提创,尤为力,又劝捐修四门城楼,至今邑人犹有去后之思!

  李九盛十分喜爱家乡的茉莉花,还把茉莉花引种到建宁县,造就建宁县满城花香。离任后,回琴江居住,继续美化家乡,他购买旗营城外通往校场路边靠云门寺山下的4亩山地,辟为花果园,大种龙眼和茉莉花,还建了一座二层的亭阁,民众可以登台望景,成为当时城内外民众向往的地方。年老的李九盛更加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立志创办新式学堂,是长乐琴江新式学堂的开校之父。

  琴江学校始创雍正十年(1733年),原系八旗水师清文书院。在废除科举制度前,从清嘉庆七年(180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培育出进士2名,举人125人,秀才262人,其中9人知州府,26人署县令。

  辛亥革命后,琴江的公衙门被本村杨小团向官方购买开设布庄,经李九盛等数十位乡绅多方奔走交涉,由福建代省长萨镇冰批准后赎回。民国5年(1916年)66岁的李九盛献出巨资把与李家相邻的公衙门及周边的20亩地买下,献给了琴江的教育事业。他还捐出校场山地一块,把每年收租谷六石,充为学校办学经费,除学校外,他人不得收取也。民国6年5月开始设立学校,李九盛请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公立琴江高等小国民学校,李九盛任校长。

 

  李九盛曾说:“蒙教育厅照准,将公衙门永远作为校址,今承乏校长之职,每年造送五种表,亦将校址呈报在案,是公衙门吾乡公有产业也。嗣后有地霸蒙混官厅,购为私有,吾乡不论何人均可出面交涉。夫使公衙门被人私购,必至学校停歇。即使有热心者欲整顿学务,又须另购校址,势必罢论。学校兴废,关于后进文野,诚非浅鲜。且历年谱度诵忏及一切公议乡中公益皆在公衙门,然则保全公衙门非吾乡人人之义务乎?”(民国版《琴江志》黄曾成著)

  李九盛采取边改建、边筹备、边上学的方式开办新式学堂,到1920年农历八月,才补行开学仪式。除教国文、算术外,还教授英语、音乐等课程,这在当时很超前。除个别请外地教师外,师资由旗营的前清举人、秀才、留洋归国大学肆业者或洋行翻译义务承担,学校经费由乡绅乐捐,贫寒子弟皆可入学,且男女兼收。琴江新式学堂的创办,创造了和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琴江造就新一代人才的摇篮,李九盛当之无愧成为新式学堂的开校之父。琴江的重教之风也感染了长乐地区,影响是深远的。

  李九盛的自述手书象字帖一样,写得极为工整俊美,他说,他的祖父母亲接连去世后,其父不得已到省城谋生计,被人暗算,无钱寄家,家常断炊。姐弟四人,以光饼三枚充饥,忍受饿不敢言,做小本生意,34岁母亲去世,父亲不再续弦,祖母董恭人全力照料姐弟4人成人。有一回天快亮时,她看见天忽放红光,照耀庭宇,从此家运逐渐好转。16岁他受人刺激,始发奋读书,家境贫寒,冬天只有薄棉,夏天没有蚊帐,又无钱买书,就借书抄书,手抄书不下百余本。中举来报喜,父亲穿破棉袄来接喜报,报喜人不忍讨赏钱,感叹而去……

  李氏兄弟此次带回李九盛的亲笔自述和不少珍贵的老照片,其中1920年公立琴江高等小国民学校补行开学典礼的照片,还成为将军楼原状修复的重要依据。还有李九盛的:《赴建宁县任》《留别建宁绅耆》《建宁乡耆送行诗》《建宁祈雨》《癸酉乡试》《开办七场盐厘巡行》《纪梦异》《读书法》《教子孙读书》《游西禅寺》《大鲤山歌》《上溪行》《古剑谣》《割稻曲》等游记、诗词、为官为人的感悟以及他梦中所见的详细记录、充满爱心的遐想等,都是研究李九盛和琴江历史的珍贵史料。

  李九盛有一男三女,其子李存初,字心耕 光绪二十六年秀才,候补知县,后任闽侯第九区学务委员,1930年任省建设厅文书股主任,后赴南洋公干,病逝于台湾。李九盛三代都曾在琴江小学任教过。其后人有多位是海军军官,有的参加“1.28”松沪抗日,有的为国捐躯。有的从教,有的从商。还有的从台湾定居到上海,在西北设立慈善助学基金,已支持7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目前其后人多在台湾有的在香港和美国。李九盛感恩惜福、立志办学,重视育人、为善不为人知的家风一直在延续。

  3月底,李氏兄弟根据李心耕的详细自述和手绘李九盛坟墓位置图,在琴江村及各方帮助下,终于在校场山被找到。今年初,长乐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积极牵线搭桥,求助永泰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帮助寻找李九盛在永泰的后人,永泰县人大常委会领导也被李九盛的事迹而感动,把寻找李氏后人作为拓展两岸同胞民族情感纽带的一件大事来等待,塘前乡发动各村干部积极寻找,经过大量的排查,最终锁定在赤鲤村,3月底终于找到了李九盛长孙李世功的后裔。《海峡都市报》《福州日报》《福州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引起两岸的广泛关注。

  李九盛的坟墓和永泰血脉的下落的相继找到,引起在台李氏乡亲和琴江水师后裔的广泛共鸣,再次引发他们的故土情怀。据悉,在台李九盛后人准备召开家庭会,同时和香港、美国的亲人联系,着手安排大陆长乐、永泰的寻亲祭祖之旅。两地缘、两岸情,长乐、永泰两地的共同努力,谱写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溶与水的民族感情的佳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