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家国情怀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4-25 09:27:31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后代为“黄帝子孙”。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对世界的文明作出卓越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结合成的,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基本上根据血缘关系,历史上有一百多个姓氏的人组成(《百家姓》一书为据)。

  姓氏有许多来源。周朝封疆赐爵,按国号建姓氏;也有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汉朝、唐朝因军功显赫,皇帝赐给姓氏。有的因忌讳、避嫌更改姓氏;有的避仇、避疑变更姓氏;有的羡慕富贵、名望而冒充别人姓氏;有的钦佩别人恩德情义而顺从别人姓氏,总之姓氏来源是较复杂,来源有多种渠道,不是一源本所能概括的。

  黄,本是姬姓,黄帝的孙子颛顼的曾孙陆终,受封黄地,以后子子孙孙以黄为姓。黄氏子孙系黄帝直接后裔,它与其它各姓子孙,共同创造中华的历史、华夏的文明。黄氏子孙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举足轻重,不乏其叱咤风云的人物,不乏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名家巨匠,他们书写了黄氏的辉煌。

  纵览各姓氏人口数,黄氏是比较少的。福建省长乐市充行一句谚语:“陈林应半,黄郑满街排”。(黄郑系水果黄淡的谐音)这说明当地黄氏人口不及陈、林二姓。但黄氏是中国八大姓之一,它播迁广泛,支裔遍及华夏及海内外各地域。少而精,黄氏一些精英,在创造中华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方面,在创造文化艺术、促进社会文明的方面,的确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目的是“列门墙,策后人”,使人们了解黄氏子孙为中华的历史、中华的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

  黄氏子孙中有的是漫长的封专制掘墓人,他们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的王朝,冲锋陷阵,矢志不移。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地主阶级剥削农民方式主要是收取地租。封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封建制国家。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逃走,官吏、地主照旧催收租税。同时山东、河南一带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官逼民反”,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带领几千人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起义军在黄巢领导下转战大半个中国,第二年年初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大齐政权打击了大官僚、大地方,正如唐末韦庄在《秦妇吟》一诗所说:“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等朱门无一半”!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它和历史上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一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诗言志”,黄巢在两首吟菊的诗中唱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的豪方壮语,体现农民阶级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与信心。他借菊花言志,使许多咏菊诗都相形见绌。

  如果说黄巢以农民革命战争形式推翻唐王朝封建统治,那么明末的黄宗羲则从理论上把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批得体无完肤。

  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度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皇帝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话是“金口银舌”,不容更改的。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他的父亲黄尊素参加反对宦官专权的“东林党”,被魏忠贤及其党羽迫害至死,黄宗羲认识到不能希望明君圣主出世来扭转乾坤。他痛快淋漓地揭发封建专制的实质:“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他认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皇帝这一天下“大害”,为一家一姓的欢乐,对天下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妻离子散。黄宗羲的观点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腐朽的清政府,从1840年到1901年,先后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签定了《南京条约》(1842)、《中日马关条约》(1895)、《辛丑条约》(1901)等十多条丧权辱国的条约。特别是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样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为了改变现状,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广东人黄遵宪(1848-1905)积极参加变法,但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

  中国有志之士从戊戌变法失败中得到启发,只有推翻腐朽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于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过程中,黄门出三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即黄兴、黄乃棠与黄钟瑛。黄兴(1874-1916),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夏,赴日本留学。1904年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的同盟会,是孙中山最有力助手。1911年与赵声领导广东起义(黄花岗之役),率领敢死队进攻总督署。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以后,积极策动讨伐袁世凯。他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乃裳(1849-1924)他是一位著名爱国华侨,出任过孙中山高等顾问。

  黄钟瑛,祖籍长乐,辛亥武昌首义,慷慨励师,率舰辅孙中山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海军部总长,兼海军上将,为促进南北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多次非凡年代,如“春秋战国”、“东汉末年”、“靖康之耻”,还有宋元、明清移代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在这些非凡年代,都有黄氏子孙挺身而出,急国家之所急,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大众立场上立身办事。当王朝易代时,他们反对血腥镇压,主持正义,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长期激烈争霸战争,“大鱼吃小鱼”,许多小诸侯国逐步被大诸侯国吞并,剩下七个诸侯国,即秦、齐、楚、燕、韩、赵、魏。它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步富强起来,不断向东方发展势力。当时楚国逐渐衰弱,楚怀王被秦王引诱,客死秦国,其子即位,为楚顷襄王。这时秦王有恃无恐,命令白起进兵,想一举消灭楚国。在这危急关头,出使秦国的黄歇就上书秦昭王,分析形势,痛陈攻楚必败道理。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引自《史记》)此书表说理透彻,利弊分析明晰,态度不亢不卑,终于说服了秦昭王,停止攻楚。黄歇为楚国的安全、人民生活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楚顷襄王卒后,太子完接位,即为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令尹),封给淮北地十二县。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改封号于吴(江苏苏州),号“春申君”。他与齐国孟尝公、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一样“方争下士,招致宾客”,门下食客三千多人。为了国家安全,黄歇对改封的领地——苏州进行彻底改造:修故城为郡邑,城内疏滩河道,贯太湖之水,四通八达。同时用宾客的谋略,兼管邹鲁之地(今山东境内),又启用贤士荀卿为兰陵令,修订政法,训练士兵,从此楚国又强大了,曾派兵救赵攻秦。

  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黄香,祖孙三代同事东汉王朝。黄香之子黄琼(86-164),字世英,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令不就。顺帝永建(126-132)中,由于公卿推荐,被朝廷征辟,他素为李固所仰慕,固与书说:“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至京师,初任议郎,后迁尚书令,官至太尉、司空。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发生了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军过程中,出现割剧一方的军事集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189年西凉刺史董卓乘乱带兵进京(洛阳)。董卓骄横跋扈,废少帝(刘辨),立新君(刘协,即汉献帝)。年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凄凉景象,正如曹操《蒿里行》一诗中所说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董卓独断专行,携带几十万军民迁都长安。黄琼之子、官拜太尉的黄琬与司徒杨彪加以劝说阻止。董卓不但不听,反把黄琬、杨彪罢职为民。黄琬儿子黄奎又弼佐献帝,官为侍郎,与马腾共议谋诛曹操,因事败露,死于国难,忠烈可钦,值得表著。

  1125年新兴的女真族(金),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赵佶)忙把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赵桓)。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底,金军攻陷国都开封,1127年,金军撤退时掳走徽、钦二帝。当时,赵桓弟弟康王赵构逃到长江以南,几经周折,最后在临安(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在建炎之初(“建炎”、绍兴“都是宋高宗年号),忠臣义士和广大人民坚决主张驱逐金寇,恢复国土,这是主战派。主战派与以秦桧为首投降派之间进行尖锐的斗争。福建莆田地人黄公度,不肯依附秦桧权奸之党,反对秦桧卖国投降路线,结果为桧所忌,被贬通判广州肇庆府,摄南恩守。他虽然遭际不幸,但还时时关心国家的安危:“丈夫感叹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诗《悲秋》)。

  岳飞《满江红》说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的孙子岳珂(1183-1240),字肃之,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他一心想完成祖辈未竟之业。言为心声,写起词来,慷慨壮烈。与他志同道合的是浙江东阳人黄机,两人酬唱尤多。黄机在《满江红》最后唱道:“且莫令榆柳寒门秋,悲摇落。”奉劝朝廷,勿失良机,收复失地,不要让边塞父老、人民失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灭了金,接着连续对南宋发动进攻。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的都城临安,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宣告南宋灭亡。朝代覆灭,对封建仕大夫来说,何去何从,是严峻的考验。一种投降新皇朝,博得一官半职;一种不愿从事新朝,只好归隐林下。福建邵武的黄公绍是后者的典型的代表。黄公绍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在樵溪,宁愿过着“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的生活。(词《青玉案》)

  民族气节如黄氏血脉一样,代代相通。明清易代时,江苏嘉定人黄淳耀,于崇祯年间进士。平时同情劳动人民,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小官吏深恶痛绝:“归逢吏胥狭路边,软裘快马行索钱。”(诗《野人》)他一生不受官职。但当国家危急之时,他挺身而出。弘光元年(1645)清军攻破南京,势如破竹,但在江苏南部松江、嘉定等地方,遭到人民起义军激烈反抗。嘉定城由黄淳耀与侯峒领导起义军守卫;松江一带则由夏允彝、陈子龙起兵抗清。嘉定城破后,黄淳耀与其弟渊耀自缢僧舍,为国捐躯。夏允彝兵败自杀殉国。陈子龙被捕,乘隙投水成仁。以后年仅14岁的夏允彝之子夏完淳继续举起抗清的旗帜,蹈义赴难。

  黄淳耀、夏允彝、陈子龙、夏完淳等人的行为,正合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的含义,体现了民族的正气,永远激励着后世爱国志士。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夏允彝何许人也?他就是明末在长乐任多年知县官的那个夏允彝。“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嘉善籍,华享(今上海市松江)人。幼颖悟,长文学,为几社(文学团体)巨手。崇祯丁丑(1637)进士,次年(1638)知本县(长乐县)事。始终七戴,诸弊悉除,百废俱兴,民戴如父母,钦若神明。岁旱,祷雨立应,四时考课,上下游士子咸就正焉,一时文风丕振。公余修纂邑乘,皆手自编辑,一秉之公,遂成信史。福藩时(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擢(提升)为吏部主事,晋礼部员外郎。长(即长乐县)之士庶如失怙恃,为立生祠。南京失守,公与兄子旭、子完淳举家投淮。经济文章萃公一身,而忠义孝友又萃公一门也。长(即长乐县)祀公于名宦祠,华亭(松江县)亦祀公兄弟父子于忠义祠”。(引自《乾隆贺志》今天长乐师范附小校园内月爿池旁石刻:“知长乐县事云闲夏允彝”、“明崇祯辛巳仲冬吉造”尚清晰可辨;长乐六平山上的摩崖石刻:“江山全揽”、“万松岭”还赫然在目。夏允彝苍劲有力的笔迹,令多少书法爱好者流连忘返!另外,他撰写的优美散文《小有天记》、《灵泉观记》及《书杨都督梦斗忠烈》、《妯娌双节》等精巧的诗还有案可稽。夏允彝儿子夏完淳,出生于崇祯四年(1631),其父在长乐任职时,夏完淳七岁,跟随父亲住在长乐县衙内。他九岁时经常到六平山及山下五贤祠一带游玩,写了《游五贤祠》一诗,对这里灵山圣庙情有独钟:“安昌千嶂合,绵亘复嵯峨。高峰隐云际,日照涧生波。驾言往东隅,祠宇倚山阿。青池映绿草,峭阁响鸣珂。肃肃瞻遗象,徘徊起啸歌。巍兹五君子,讲学潜幽坡,依师被谗逐,亮节不改初。苾芬永怀报,济济士民和。山川自今古,大道长不磨。”(摘自《崇祯夏志》)夏完淳 “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倡议,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公事。易败,他仍为抗清而奔走。被捕后,在南京痛骂洪承畴,被杀害。所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悲歌慷慨,传世的有《南冠草》等集。夏完淳牺牲时才十七岁(1647),是我国历史上杰出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爱国诗人。郭沫若曾写剧本《南冠草》,把他民族气节形象搬上舞台。

  黄宗羲曾经也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长期归隐,著书立说,用笔杆子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历代黄氏子孙在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做了很大成绩,作出许多贡献。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到现在有近5万首诗歌,诗坛名家辈出,有如群星缀天、高林映日。然而黄姓诗人却寥若晨星,虽则如此,而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咏菊诗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高昂的基调、宏大的襟怀、豪迈的语言是“文如其人”的最好写照。

  北宋的黄庭坚亦令人另眼相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我国文艺史上通才,诗词书法等有很高的造诣,文学成就很大,影响深远,是江西派领袖。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他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生活。他的诗博取唐人技巧,自辟门户,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做到“无一字无来处”。他说:“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黄庭坚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称“宋四家”。他的书法,潇洒飘逸,遒劲稳重。他的草书变态纵横,势若飞动。他的作书经验之谈:“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有多种字贴传世。

  “我祖诗可祖天下,凡能诗者宜当之。”这是清朝诗人黄景仁对上祖黄庭坚的评价,他自称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代,并引为为荣。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江苏武进人,是清代著名诗人,正如包世臣指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第一”。他的作品直抒胸臆,感情真挚,而又含意深远,语言明快奇丽而又妥贴传神,富有表现力,因而称雄诗坛。

  过了一百年,清代出现一位出类拔萃诗人,那就是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生活在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十九岁中举,历任驻日本、英国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对资本主义社会深有了解。他提出“诗歌革命”,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他视野扩大,题材广阔,气魄雄伟,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梁启超对他评价:“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

  20世纪初,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有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太监制度、裹足的民约和律诗的戒律(所谓“三宝”)进行猛烈的攻击。其中也把律诗列入“三宝”之一,这说明旧体诗词格式不宜表现时代内容,于是就以胡适为首的部分诗人,尝试新诗写作。他们强调“诗体大解放”,提倡白话文入诗,以便冲破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在新诗创作方面有所建树。尤其是他与杨骚于1932年在上海成立中国诗歌会。这是“左联”领导下的新诗歌团体,该会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现实,尤致力诗歌大众化的工作。1940年他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工作,除了反映农民的疾苦和反抗外,还有大量取材抗日战争的诗歌。他为新诗创作作出贡献。

  对新诗情有独钟的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吴航镇太平桥边的一间旧屋里,黄河浪是他笔名。他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他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福建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得好评。1980年6月福建出版社出版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在香港期间出版诗集《天涯回声》,最近又出版诗集《风的脚步》。他在散文、评论方面也有所建树,已结集出版的散文著作《香江潮汐》|《遥远的爱》等。其中《故乡的榕树》一文,写于1979年,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长期成为高中语文科教材。黄河流现定居美国,担任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及《珍珠港》报主编。

  黄河浪及福建长乐等地区黄氏子孙的上祖黄榦,是朱子学的继承人。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学,江西婺源人,曾侨寓福建建阳、崇安、长乐等地。他将次女嫁给爱徒黄榦。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长乐青山乡(青山下)人。在朱熹死后团结朱熹门人,对朱子思想传播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此,《宋史卷四百三十》记载朱氏门人黄榦、李燔、张洽、陈淳、李方、黄灏等六人事迹,黄榦名列前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他们大量出卖国家利益,对内【系统屏蔽词】统治,民不聊生,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终于在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序幕。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在中国【系统屏蔽词】领导下,经过了几十年斗争,经历了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翻身作主。在革命征途上,黄氏一些精英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一样,抛头颅、洒鲜血,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现略举几位先烈如下:

  黄静源(1897-1925)湖南郴县人;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黄励(1905-1933),湖南益阳人,女;黄甦(?-1935),广东人;黄骅(1910-1943),湖南阳新人,原名金山;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

  他们有的在白色恐怖时期的国民党屠刀下,英勇就义;有的身先士卒拼死在抗日战争的沙场上;有的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他们的名字同许许多多英烈一样,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永垂不朽。

  目前,省修省志,市修市志,县修县志,族修族谱,志书族谱如同雨后春笋般。由于创造中华历史,创造中华文明,不乏黄氏子孙。而这些黄氏精英大部分都有诗歌传世,于是我就以诗歌为纲,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由于部分诗词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研究者趋之若鹜,而本人则选自一篇自认为水平较高的赏析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 黄世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