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黄先生解说八股文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4-25 09:57:16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早在孩提时代,就听老师要求学生们写作文时不要写成八股文。什么样的文章形式叫作八股文?它始末于何时?有什么弊与利?几十年过去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谜。近日,笔者请教了对古文颇有研究的退休老教师黄世鼎先生,请他进行解说。

  据黄先生介绍,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论述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破题,开首用二句话说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话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入题,用数句或十数句话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全篇总字数,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

  黄先生说,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弊端是:它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明清两代,几乎是所有官学、私塾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不能做官。于是,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写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学科根本无人问津,在中国发展史上,起了消极的作用。

  黄先生还讲了一段笑话:古代有一位私塾老师教学生学写八股文,因八股文“破题”只能两句话说破题目的意义。学生多用设问句开头,于是出现了许多文理不通的句子,令阅卷者啼笑皆非。有道文题《鸡》,一学生写道:“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阅卷人评语两个字:“阉鸡”。又一学生写道:“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阅卷者在下面写上三个字:“芦花鸡”。另有一道文题《父母》。有一学生开门见山写道:“夫父母,何物也?”阅卷者评道:“父亲是阳物,母亲是阴物;阴阳配合,生下你这蠢物!”

  八股文取士也有它的好处:因题目均取于《五经》、《四书》,宣扬了治国方略——儒家思想;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选拔官吏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黄先生说,自清政府宣布废止八股考试,至今才一百多年,但八股文似乎成了茫茫远古时代的生物化石,知道它的模样的人已经不多,个别报刊偶尔登出一篇,常常要被其他报刊转载,可见已是十分稀罕的东西了。明清两代五百年间所有八股文选本以及八股文参考书都销声匿迹,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一,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八股成为贬义的坏东西。至今,“八股”二字还是“陈腐旧套”、“滥调子”的代称,实在有些冤了。

  其实,八股文很有趣,原本生活中就存在着八股。不说文章,便是口头也有八股,只是没有那么严谨而已。如导游者向旅游人介绍:“今天游北京八景”(破题)。“八景是本市的名胜古迹,已有几百年历史”(承题)。“它们有的在市内,有的在近郊,游起来很方便”(入题)。 A景,B景(起股)。“太液秋风不易见,金台夕照已迷失”(中股)。C景,D景(后股)。“卢沟加了新桥,旌门换了碑址”(束股)。“今天天气很好,八景全都看了”(大结)。试问,哪个旅游人会向这位导游抗议说他作了八股呢?

  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兴起,启功先生的《说八股》、张中行先生的《说八股补微》、金克木先生的《八股新论》陆续发表,王凯符先生著写的《八股文概说》-书,也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让大家又与久违的八股文见面。下面摘录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撰写的《志士仁人》一文,供大家欣赏。

  志士仁人 (该词出自《论语》)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入题)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中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股)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大结)

 (作者   临 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