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郑山反清(民间故事)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6-27 08:05:42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相传,清乾隆前期,长乐上洞江流域哺育了三个传奇式人物:一是阳厦(俗称洋尾下)郑山,一是坑田邱子会,一是龙门高维新。他们三人联合起来造反,密谋推翻清朝统治。虽然因事泄,未曾举事便夭折了,但却在长乐民间留下了一段颇具戏剧性情节的传奇故事。

  献炉祝寿 拜将点兵

  考《阳厦郑氏族谱》略知,郑山系长乐二都阳厦郑氏始祖细公第十五世孙。曾祖与本,祖父时圭,父亲逢祥,世代农耕,家境贫寒。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长兄名启,次兄名竹,四弟名坦。小时未起名,父母及族人呼其“三三”。后来进私塾读书,塾师见他眉目清秀,器宇轩昂,为其取名郑山,取“男儿有志可移山”之意。

  郑山幼颖悟,健谈吐,多巧思,颇惹人喜欢。虽只上过几年私塾,却识了不少字,喜欢读《水浒》、《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之类历史演义或公案小说,常常被书中情节迷住,总想当一个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

  到了十八九岁,由亲戚引荐,到福州中亭街姓欧阳的长乐桃坑人开的“升余”当铺里当学徒。有一天,当铺里来了一个老妇人,手持一只铜铸的双耳香炉来典当。郑山接过来一看,此炉造型古朴典雅、色泽深沉清润,炉底有阴印阳文“大明宣德年造”款识,属宣炉中的上品。郑山爱不释手,巴不得出一个好价钱当进来。掌柜先生接过铜炉端详一下,出价“三两银子”。老妇人执意非十五两不可。双方几经讨价还价,在郑山的撮合下,终于以十两银子成交。掌柜虽然迁就了郑山的主意,但心中甚为不满,暗中把此事告诉老板。

  店铺里每逢月中十六日,依例都要举行供奉财神爷赵公元帅的活动,供祀后,老板、掌柜、伙计、学徒等一起登席会餐,俗称“做尾牙福”。当进宣炉的事情过后不久,店里又做“尾牙福”。酒过三巡,老板拿出宣炉放在郑山面前,冷冷问道:“郑山,你喜欢这铜炉吗?”郑山愣住,木讷地点点头。老板又说:“你进店已三年多了,学艺期满,诸事娴熟,可以出师了。本号店小,营业有限,今后就不劳驾你了。这只宣炉,既蒙你珍爱,也算遇到了识主,就送给你留个纪念吧!”

  郑山离开升余当铺后,到街上买了一些玉器、铜器、瓷瓶、鼻烟壶、宜兴茶壶等,加上宣炉,做起了古玩买卖。他听人说,福建总督喜欢收藏古玩,就天天到总督府附近设摊兜售,并见人就大肆宣扬这只宣炉如何珍贵、如何难得。人多的时候,更是添油加醋,说得天花乱坠。过了一段时间,总督听到了有人卖珍贵宣炉的消息,就微服出府,到郑山的摊位前观看。

  总督不仅是古玩收藏家,还是鉴赏宣炉行家。他见宣炉式样仿周朝夔龙鼎,精巧无比,铜色亮丽,工艺精湛,确实是罕见的文物。他禁不住拿起宣炉细细端详,连声赞叹,问价求买。郑山却摆手道:“不卖,不卖,摊上诸物都卖,唯有此炉不卖。”总督回府闷闷不乐,寝食不安。郑山依然天天在此摆摊,炫耀宣炉。

  过了不久,恰逢总督五十大寿,府上张灯结彩,车马盈门,宾客送来了各式各样寿礼。郑山手捧一个精致的彩盒,随着众人大摇大摆地走进大厅,把彩盒放在总督手上。总督一看,彩盒上红纸写着:“义父总督大人千秋华诞,义子长乐郑山拜贺。”心中一怔,“郑山?这人到底是谁?”打开彩盒,赫然出现那只朝思暮想的宣炉,总督欣喜若狂。又见证山体态魁梧,一表人才,而且口齿伶俐,很是喜欢,于是顺水推舟,收为螟蛉。

  郑山进府后十分殷勤,百般奉承,无所不至,常常撩得总督心花怒放。总督想,既为义子,岂可白丁,便把沿海几个重镇的兵权交他掌管。从此,他步步高升,终于当上了统兵将领。当上将领后,郑山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不满足于现有职位,总想找机会攫取更大的权力。

  第二年清明节,郑山带领大批人马还乡扫墓。前一天,自福州乘船回到洋尾下。次日天刚亮,就带人步行到华原村进华原郑氏宗祠,焚香谒祖。因为洋厦郑氏是华原郑氏的一个分支,所以华原宗祠就是洋下郑氏的祖祠。稍事休息后,大队人马挑着祭礼,浩浩荡荡地向三溪邦上村后山祖墓进发。郑山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前呼后拥,十分威风。穿过三溪街道时,两旁观看的人群如潮,争先恐后。人群中有人说道:“华原什么时候出了这么一个大官?真是小孔会出大螃蟹!”郑山一听,有人将自己比作大螃蟹,心中好生不快。待郑山走近,潘屠夫手拿屠刀指着郑山后背说:“你们还不知道他的底细吧,他原来是钱半钱半半、两钱两钱半的当铺伙计。”此话意思是,他当铺学徒出身,是一个斤斤计较的吝惜鬼。郑山听罢,火冒三丈,当即命士兵拖下打了四十军棍。见此,围观人群一哄而散。事后,三溪民众怨声载道,流传这样一支童谣:“郑山没天理,开道打乡里,还好跑得快,差点打半死。”

  (待续)

  (作者 郑义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