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长乐何时被誉为“海滨邹鲁”(下)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8-07 07:55:13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宋代长乐教育进入繁荣昌盛时期。在长乐二都阳厦(今首占镇),国子监直讲、海滨四先生之一的陈烈与避伪学留寓长乐讲学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动下,长乐被誉为海滨邹鲁文化名邦。

  两宋以来长乐读书之风,蔚然成风,正如《吴航书院赋》所描绘那样:“槐荫着风,摇黄晃千章缥轴;柳荫经雨,润绿凝多土袍祀襦。望月楼前,卓午书声倾耳;阳春桥畔,通宵灯影横衢。课督苑同白鹿,精勤宁减鹅湖,扶大雅之轮,无方弗届;培斯文之脉,随处皆敷”。

  北宋长乐曾有“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执经讲学,课徒授业,为闽学先驱。宋时,许多学子痴迷雕饰之文,视儒家“知天尽性”为迂阔,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则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坚持倡导儒家道统,广施教化,《宋史》就有记载:“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谓之‘四先生’”。这就是“海滨四先生”的由来。

  据《宋元学案》载:当时“四先生”孜孜讲道,远近来受课学者络绎不绝。他们对海滨文化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后福州、长乐人民为他们建有专门纪念祠,纪念他们的功绩。他们“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精研五经,明礼重义,强调“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提出了“性”、“理”、“诚”等概念。陈襄著有《古灵集》等、周希孟著有《诗义》等、陈烈著有《孝报经》3卷。后人称之为“古灵四先生学派”。蔡襄任福州太守时,专门聘请他们执经讲学,课徒授业,这四人后被称为闽学先驱。

  “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1014-1091年)字季慈,又号存古,称季甫先生,二都阳厦(今首占镇洋尾下村)人,他自幼聪明好学,且十分有孝心,14岁时父母双亡,为哀悼父母,他5天不吃不喝,以寄哀思,他为人介僻孝友,学行端飭,动遵古礼。仁宗嘉佑年间,得欧阳修推荐,召为国子监直讲。哲宗元祐初诏为本州教授,在职不受禄,家租有余,则惟以济贫乏。在乡中将陈家祠改为江山寺,为讲学之所,授课学子达数百人,一时名噪吴航大地。并在附近翁山之巅建翁山书院称江山第一楼,为读书处,状元李骐有诗赞曰:“飞构巍然势欲腾,无边光景与时增。廉前绿水归帆远,窗外青山对几慿。万壑松声来户牗,半天月色映银镫。书闲偶躡空梯迥,独快先登第一层。”

  陈烈致力于研究儒家经义,博通群经,尤其是典礼,他为人正派,待人谦和,凡事依礼而行,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邻里教训子弟多以陈烈为例。他喜爱家乡阳厦风景,赋《江山第一》诗曰:“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向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洲翠似苔。”后勒于碑。今碑犹存,屹立江山寺前(如图)。

  陈烈能够不畏权势,为民请命,他促使太守罢免花灯的事迹为福州百姓广为传颂。他一生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致力教学,著书数万言,留有《孝报经》三卷传世。元祐六年(1091年),卒于家,年78岁。县志传《儒林》,祀郡乡贤祠。

  在陈烈讲学推动下,长乐的书院、精舍、书室一下猛增30多处,其中较著名书院有:姚坑明教堂、二刘龙峰书院,(福建四大书院之一)、兰田书院、达泉书院、太常书院、竹林精舍、湖波书院、江田书斋寺等等。长乐在北宋后期盛行理学,特别在南宋成为理学之乡,理学家朱熹避伪学留寓长乐,先后在二都龙门、青山、北湖、古槐、三溪、江田、桃坑、兰田、泽里、洋屿等处讲学,期间收门人16人,留墨宝达26处。后人为纪念朱熹功绩建祠阁达15处以上。朱子在长乐讲学培育人才,促进了长乐教育的发展,其贡献和影响令人赞叹。

  综上所述,长乐在两宋,陈烈、朱熹讲学推进下,长乐教育文化的发展步入繁荣昌盛时期,光宋代中进士计634人,其中武进士28人、正奏5人、释褐12人、诸科24人、特奏159人;培育出状元陈诚之、姚颖、郑性之、姚勉,武状元陈良彪、陈文龙六人;探花黄桂、张翀、张镇、潘坊4人;宰相陈诚之、郑性之、陈文龙、陈合、郑昭先、陈自强、赵以夫、高应松、林摅9人,还有许多名臣武将,为官清廉,政声卓著。

  故历代多部志书中,都有较大篇幅记载:“长乐文风之盛,萌芽于唐,呈露于宋,而大阐于我明”和“盖季甫(即陈烈)以后,海滨崛起,邹鲁如闻矣”以及宋转运使蒋之奇巡视长乐时指出:“全闽八郡,海滨邹鲁,长乐为冠”故海滨邹鲁盛名始于北宋陈烈之后。陈烈故乡地处三江渡口,水上交通称便,与太平港水域毗连,古称江山毓秀、江山第一,是经济富庶之区,被誉为海滨崛起发祥地,陈烈授徒讲学之区,也是吴航学子攀鳌折桂之区,在沿江渡口处建 “接官亭”和石板官道称陈坑古道,里人黄钟沣标为阳厦十景之一“陈坑古道”。并有诗赞之,说明这里是达官名流聚集之处。当时陈氏一族举进士者有半百,有“一门七进士”流传为文苑佳话。

  (作者 陈明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