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漫话琴江村“武举石”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8-20 08:18:35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发现

  出自旗营赖氏“葆书堂”的武举石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在琴江村发现了两块长方体花岗岩材质的“练功石”。经测量,大的一块约60厘米见方,22厘米厚,另一块略小,两边各凿有可供手指头抠住的凹孔,深度约4厘米,正好可以放入手指曲弯的两节。最引人之处是大的一块上刻有“葆书堂”、“叁百觔”字样。

  记者翻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其中《琴江》篇记载,此石是清代水师旗营练功石,按武举石标准打造,该石出自旗营赖氏“葆书堂”,上书“叁百觔”即“三百斤”之意。这两块是前些年从一村民猪圈地基中发掘所得,一块重330斤,另一块刚好300斤。

  在琴江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另两块出自“義魁堂”的武举石,一块写有“二百斤”,一块写着“三百斤”,字体均为简体,“二百斤”一块被挖做猪槽,破损严重。该博物馆讲解员闽琼向记者介绍,做猪槽的这块是从猪圈中发现的,这些武举石都是清代族人所留,是当时营里人准备武举考试和平时训练的工具,均有两百年左右历史。

  据查,三百斤是朝廷科考标准件,“葆书堂”的举石却是330斤,比朝廷标准件多出30斤,为什么要比武科考试用的最高等级举石多出30斤呢?闽琼说,有底力储备,才能应付自如,举得起330斤的举石,到正式应举时,就举重若轻了,不管是否参加武举考试,琴江旗兵都以高出朝廷要求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讲述

  清代琴江旗人练武不为功名,主要为保家卫国

  据《琴江》篇介绍,清代三江口水师旗营,由朝廷供养,享有特权,旗兵世袭制,男丁年满16岁经过考核合格就为“披甲”(相当于武生员),即可享受清朝廷给予的饷银。旗营中人很少出外为官,所以训练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三江口水师是一个兵民合一的群体,除了官兵需要进行经常性的陆操、水操、船操、巡洋等训练,其家人也列入基础训练范畴,所以兵营内家家户户练武,各有自己的堂号,如‘葆书堂’、‘義魁堂’等。练武举石增加了膂力,有利于所有力量性项目训练,当然也可以考武举,所以各堂都根据朝廷考试标准或高于标准打造武举石。”市政协委员陈彩满对水师旗营练武者充满了敬佩,“他们不是把练功当作考取功名的敲门砖,这是对国家的忠贞,体现了守边的责任、毫不松懈的斗志,这才是真正的军人,这些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它们浸透了军人的血汗,是群体性、历史性、责任性的见证,是精神的标志。”

  呼吁

  挖掘武举石文化,传承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郑巧蓬是一位历史老师,更是一位文物爱好者。

  “许多东西会随着历史烟消云散,但武举石永远存在,它是琴江村重要的历史证据,它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总在提醒我们:这里是古战场,不可以忘却历史。”郑巧蓬说,很多村民家里都有武举石,大多闲置不用,他知道的就有七八块,其中一块还在将军行辕的房基下躺着。

  他建议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把这些武举石包装开发成琴江村一项特色旅游项目,比如利用琴江博物馆改造之机,辟出专门展位,把所能收集到的武举石集中展出,实现从图片展到实物展的跨越,再举办一些互动活动,如提举比赛、知识竞答等,让游客参与,在精彩的活动中体会到武举石文化,体验到旗营将士们坚韧不拔的的精神力量,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琴江村村庄文化,进而把我市旅游推向新高度。

  链接:

  据商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定额,由皇帝直接掌握,分三场进行,一、二场试“弓马技勇”,第三场试“策论武经”。“弓马技勇”实测考生的膂力,包括三项:拉硬弓,舞大刀,拿石石质。石石质即专为考试而备的长方体石块,两边各凿有可以供手指头抠住的凹孔,深度刚合手指曲弯的两节。石石质分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值得注意的是,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石质,如“三佰二”就是。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石质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石质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记者 文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