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张半街”的小生意人

http://www.clnews.com.cn  2014-10-24 08:57:38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一)我姓张;但是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在生活中使用的都是笔名,致使认识我的人很少知道我的姓氏和名字。

  在长乐城关,张姓有几百户人家,是旧时长乐城关聚居的几个大姓氏之一。始祖睦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随王审知兄弟参加王绪起义军入闽,居于福州东街凤池坊,代代相传就称“凤池张”。后子孙繁衍,移居到各地。长乐城关张氏先人在南宋末年从福清后俸迁来,至今已繁衍三十世。来长乐后,祖祖辈辈聚居在南山(现称“郑和公园”)脚下,祖祠建在南山上,故自称“南山张氏”。

  南山张氏子孙除了务农,还经商,谋生计的地盘是南山下的河下街。

  旧时长乐城关是个小镇,由三两条街道组成,其中最繁华的当数河下街。这街道,东靠南山,西濒河下江,江边码头连串,街道上牙行(旧时商品批发店)、商铺鳞次栉比。河下街是通衢要津,是远近乡村出长乐、上福州的必经之道。这里商机繁茂,人气聚集,在共和国成立之前这里被誉为“张半街”,过半的商铺是南山张氏后人开的。

  (二)我家世代在河下街经商。祖父开设牙行,经营海鲜。每日须凌晨劳作,则以酒御寒消除劳累,日久嗜酒成性,36岁正当壮年就“酒痨”过世,遗下幼儿寡母艰难度日。斯人已去,生意链却没断。年幼失怙的伯父13岁就在“京果店”(现都叫作食杂店)当学徒,而后在马尾与族人合伙开店。家父从小摸爬滚打,传承了小生意人衣钵,成年后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

  据家父对我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之前,他已经是开了几间店的小老板。在河下街,开一间“协兴”号山货店,专卖由永泰、闽清来的各种山货。这店主要由我母亲打理。家母是能识字、左手打得滴溜溜好算盘的知识女性。在永泰,又开一间长乐特产商店,专卖来自长乐的腌蟛蜞、腌鱼之类的商品。在永泰驻店的是我表哥,家父的亲外甥,舅甥联手作生意。还在福州台江码头的“北仔街”,三人合伙开一间商店,家父占五份之二的股份。在马尾我伯父经营的商店,据说家父也有股份。他常年在福州、永泰之间奔波;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他在供销社当采购员,还是经常来往于永泰、闽清等地。

  (三)五十年代后,家母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联营到公家单位做事。赋闲在家的她,就当起我的启蒙老师,教我读“枇杷橄榄蔗”(《五言杂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之类,要我整天陷落在“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斤求两)和“八七八十六、八六七十四”(珠算)的口诀之中。经几年培训,少年的我用左手打起算盘,噼里啪啦几乎是盲打;即使现在已经几十年不摸算盘,但再打起来还是十分顺手流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尚未成年,但没有书读,偶尔到供销社做家属工。那个年代,农民收获的洋葱、蒜头之类统一由供销社收购。一到收购时间,船运车载肩挑手提把收购点挤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忙得天昏地暗。特别是开单的,万一算错了被人多拿了钱,倾家荡产难负其责,因此到了开单环节总发生梗阻,骂骂咧咧抱怨的,吆喝着维持秩序的,乱哄哄,吵喳喳,越乱越慢,越慢越乱。一天,在做家属工的我,自告奋勇给开单人员作帮手,之后就李代桃僵坐到开单位子上了。当时年少,不知开单责任重大,真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来二去,大场面开单之类的位置就找我。庆幸的是,从来没有发现我发生大的差错。我年龄虽小,但对小生意所具备的称、算、打包等等各种运作技能都掌握娴熟,且手脚勤快,于是,供销社就把我收进去做临时工,每个月有了固定工资,虽然很微薄。

  七十年代“上山下乡”如火如荼,我是被动员对象,居委会三番两次到我家“做工作”。我和供销社领导没有私谊,但他们还冒风险把我藏在最偏僻的山村购销点,以避人耳目。这样,我就在供销社混了十多年。

  (四) 旧日的长乐毕竟是小县城,在这“张半街”谋生的张氏后人,读的只是《五言杂字》,接触的只是算盘杆秤,造就的是店员伙计,是贩夫走卒,即使是老板,也不认识金融证券,谈不上期货交易,无缘了解格林斯潘、比尔·盖茨,更不懂尼采、弗洛伊德,这里,出不了大财阀、大学者,芸芸众生的只是小生意人。

  斗换星移,现在的河下街更加繁荣,经营主体也更趋多元化,在这里做生意的张氏后人已经寥寥无几。八十年代以后我变换了工作;而我胞兄之前也进供销社工作,还当上了基层供销社主任。但是,我家的小生意人之链,只延续到我们这代。

  ( 阿 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