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神游笔架山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1-14 09:00:0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傲为长乐人,深以“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为豪,自然对代表本土名胜并各领风骚的“吴航十二景”耳熟能详,娓娓道来,只是“罗山十景”就鲜有人探过究竟、熟悉明了,孰不知虽是小地方,却亦有着大景致。

  顾名思义,罗山自是在“罗城”,亦即今日的罗联,其因群山拱卫,环罗似城而得“罗城”之名。

  何为“罗山十景”呢?抚卷追思,有《县志.山川》云:“在四都……有形如笔架、状若屏风者,三山、屏风山也;山高,四面小山环抱,中有田三百余亩,牛垄山也。又有鳌鼻峰,众峰皆低,此峰独高,若鳌鼻然。……在五都者曰七岩山,与牛垄、三山、屏风相接,环罗如城,俗呼其地曰罗城,固一邑之祖脉也。……明里人陈应春标为十景(七岩星躔、三山笔格、御屏端耸、双涧考盘、马峰吐月、牛垄撑云、莲峰钟秀、罗石障流、青岩樵隐、雪滩闲钓)。”

  而氤氲其间的又是一种怎样的风景、风情呢?陈应春在《罗山十景记》中是这样以唯美、梦幻的言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世外桃源”:“七岩在罗联为最高,有巨石七,复其颠,错落若南斗,是谓吾邑诸山之祖脉。左而旋为御屏屹立,崭崭如展襜褕而驻,如拥驺从而下,其吾乡中阳之大宗乎?御屏折而西,三峰秀削如笔格者,曰三山。又折而西北,有山矗矗,上撑云霄者,曰牛垄。七岩右蟠数里为马峰、为青岩。马峰东峙,月悬其上,娟娟湛湛,疑山吐纳。青岩近北,负大仑之麓,后耸而张,前伏而踞,林樾苍润,可樵可隐。自七岩而下为双涧,泉出水窦中,浏浏作声,若琴若篁竽;己泻出于两崖之间,分流而下,若双龙争布云雨,潺湲滂渤,声应山谷。旁有小庵颇幽闲,余少年读书处也。有道者倦勤而休此,可以观龙战而悟亏成。涧流十余里,支而为溪,汇而为潭。嵬然石壁横障狂澜,勘舆家以为罗星石也。宜绾水口。又其下为獭溪,两山东流,诸石齿错,旋濑喷涛,飞若白雪,故称雪滩,深处有潜鱼可钓。由御屏而下,蜿蜒六七里,顿黄仑,穿绿田,突为小阜若复莲,俗呼为莲花墩。不佞敝庐世居其下。出户而望,远近之山,争献奇秀,晴容含青,雨色拥翠,不俟指呼,排闼而入,令人翛然有澄太空而包万象之思,合而名之曰:罗都十景云。”

  罗联,在我们的触觉和印象中,只是形似温婉而不大气、神似内敛而不张扬的……。也许古人比我们少了些纷繁复杂的心事,自是能用他们聪慧的心灵和澄净的眼神来寻找和发现身边的美。于是,我们就循着前人潜心绘就的精美画卷中的图标,去探寻身边的美景。

  曾有幸翻阅过一首诗,诗名为《七岩星绕》:

  西南遥插一峰青,

  七窍玲珑象列星。

  旁侍郎官罗组绶,

  中涵牛斗灿云屏。

  三山卓笔誊真诰,

  双涧分流走迅霆,

  辉媚即今饶瑞气,

  遥知地轴隐钟灵。

  诗作者贺世骏,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长乐知县。之所以对他及他的诗作印象深刻,因为长乐十二景就是他在任时标点的,贺世骏还因此撰律诗十二首,分别为十二景命名题诗。而“七岩星绕”则为十二景之一,诗中描绘的就是罗联一带的秀美山川,旖旎景致。在诗中,诗人满怀欣喜和激情地写到了郎官山、笔架山(即三山)、双涧等景点的无限风光。更是暗生喟叹,钟灵毓秀,山水神气,自然是地灵人杰啊。

  诗中的“三山”,即笔架山,典雅的口味和气息扑面而来,刹那间让人心生好奇。山,总是或峻、或险、或奇、或特,才能固守自有的风姿打动世人的心。探访笔架山,一路上只是寻常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甚至不要太辛苦的跋涉、探险,就能够与其亲密接触了。若说有什么别样的,那就是,山上至今还保留有古代用以报警的烽火台的遗迹。据说,在元、明、清初,蕉岭、石尤岭、横店都设有溏汛,驻军防守。而我以为,没有哪一座山能象笔架山那样更适合远远的欣赏、无声的交流。行走在村中小道上,远望蕉岭,只见郁郁葱葱、独立削秀的三个山头连绵起伏,中峰南侧有岩象折桃岩,它们各自成景,又似绵延成一体。“三山”高低错落,让人看了不禁想起古人书案上的笔架,其惟妙惟肖,故以“笔架山”而得名。

  虽然笔架在现实生活中,寻常百姓家已难觅其踪迹,只是文人墨客的案头、几上或许还能期待到偶遇,但它一直是文化、智慧的象征。这笔架山是不是也代表着罗联,乃至长乐饱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呢。

  走进罗联,走近东林村,其位于罗联盆地中西部,始祖林迁于唐贞元八年(792年)自董墘村(董奉故里,今青山下)卜居郎官山下,越七世,至翠公大发其祥,十一世祖林维是“赐进士出身”(罗联乡志),官居“国子监助教”。有宋一代长乐进士(文)400余人,东林却占了13人,为:林高、林概(高子)、林棐(高侄)、林希(概长子)、林旦(希弟)、林邵(旦弟)、林栌(邵子)、林彦常、林栗、林绎、林奎、林公度、林春一等(借鉴新编《长乐进士》)。在长乐城关十洋通衢坊,其西有“父子两解元”,表彰的就是东林人林赐、林侨父子俩人。

  是不是笔架山的文脉,让这里的人们文章山斗、文运亨通呢?

  有史为证,明末之时,“五都山里”罗城(即罗联)马厝,曾经出过一位大人物——礼部尚书马思理,为明长乐六尚书之一。其余五人是:南京工部尚书林廷选,刑部尚书郑世威,兵部尚书陈瑞,工部尚书陈培所,户部尚书谢杰。马思理曾当过乌程县知县,为官清廉,并同情民众疾苦,调离乌程赴京时,乡民扶老携稚送至80里,乃与民众挥泪相别。

  在长乐民间还有许多关于马铎的传说,据说与罗联的马厝村有关联。最有传奇色彩的是他代主郊天一事,故此人们都说他“一日君”,就是当过一天皇帝。“马铎代驾郊天”,正史里虽无记载,但吴昌炽的《客窗闭话》,陈云程的《闽中摭闻》等记录体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传下来还有“代驾郊天图”的真迹和当时明永乐帝御赐的金字牌匾,可见是:事有渊源。

  对此,乡间淳朴、善良的人们,于津津乐道中更愿意执着地相信那是笔架山的荫佑和庇护。而流逝的时光亦告诉我们,只有美好的,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才能在岁月长河中沉淀,才会留下璨灿的光芒。

  而这样的长忆和追思,也留驻在“福长抗日游击队”上,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护卫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蕉岭烈士亭上,楹联“血染蕉岭山川碧,功垂龙江日月新”,字字彰显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如今成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远激励着后人。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相传一仁者如此诠释看山的境界:先是“看山是山”的欣喜,转而为“看山不是山”的顿悟,最后归于“看山还是山”的平静。做人、处世或许也不过如此吧。

  于是,神游笔架山,亦已足矣。

  (作者 江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