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汾阳溪畔咏诗人

http://www.clnews.com.cn  2012-10-20 13:46:03    【字号

  在“六平山”的半山腰、汾阳溪畔,有处别苑叫做“汾溪诗苑”,那里集聚着一批诗人,他们隔周周末一聚,切磋诗艺,8年来,风雨不移,默默守望着长乐诗坛,传承着中华诗词文化。他们主动承当起我市老年大学诗词研修班的教学任务,有时也外出采风,为社会各界撰写对联,歌颂祖国繁荣富强、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宣传改革开放成果、赞美家乡秀丽山水。每年都配合市委宣传部参加“三下乡”活动,为市民义写春联。

  “汾溪诗苑”成立于2004年农历正月初七,诗侣20多人,现已发展到33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17—18人。诗侣中有男有女,有长者有后生。长者已过耄耋之年,年轻的刚过而立。郑和铿老先生今年已86高龄,郑义润老先生也已83高龄。每次聚会,他俩都坚持参加,并表示只要是走的动就一直参加下去。年过古稀的旅美乡贤王美容女士,得悉我市有个“汾溪诗苑”,特亲临拜访,并要求加入诗社组织。她说,中华诗词是国粹,是民族文明的象征。美国再发达,永远不可能有中国格律诗这样的文化奇葩。她当即献资人民币1万元作为诗苑活动经费之用,后得知诗苑今年要建“诗楼”,又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寄回人民币2万元的捐助款。

  在“汾溪诗苑”的诗侣中,不光有长乐人,也有邻区县人,如邵秀豪、林逸少两位先生。邵秀豪先生,退休前任马尾区教育局副局长兼马江诗社社长。林逸少先生祖籍闽候县,在马尾区从事个体工作。每次诗会,他俩都特意从马尾赶来,从不缺席。

 

  “汾溪诗苑”的诗侣中丝毫没有“论资排辈”之嫌。诗侣间称呼均以“某某师”、或“某某兄”相称。诗社的社长陈瑞志老先生,已过古稀之年,每每碰上诗侣们有进行“扛面”改善午餐时,他都乐当大家饮事员。甘鼎藩老先生是我市海滨诗社社长,也是福建省诗词协会理事。他精通中华古诗词,且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诗侣们都公认,他的加盟,是大家学习的好机会。副社长陈宏轮,他的诗十分豪放,是长乐诗词文化的代表。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善于与人切磋。副社长陈恒樵,别号“六平村夫”,诗、书兼精,他兼任诗社的“司务长”,8年如一日地配合诗社各位社长并组织对社址的建设、维修和对外募缘造化,使诗苑有了更长的生命力。诗人陈彩满,是我市现职正局级干部。他为人谦虚,总是默默无闻地为诗侣们做好后勤工作,上至活动通知、诗稿收集成辑,下至厨房、诗廓卫生清理。

  “汾溪诗苑”的诗侣们隔周末一聚,以前是定为周六,今年起改为周日,原因是有几名现职科局干部响应市委要求仍需上班。他们在切磋诗艺时,一般情况午餐自备。诗侣们有的带上馒头、面包,有的带上快熟面。有时也采取轮流作东的形式自行改善生活,一锅“扛面”加几碟小菜。偶尔在夏日里加上一壶番薯烧,冬日里加上两瓶青红酒便是大餐了。不少诗侣参加诗会时怕被打扰,都特意不带手机,若哪次因什么特殊原因无法参加诗会,就觉得整周浑身不自在。他们常常自嘲自己是“诗痴”、“诗癫”的一伙人。

  “汾溪诗苑”的宗旨是切磋诗艺,弘扬中华诗词文化。诗侣们大都采用仿效古人“燃香击钵,当场拈题”的办法。而后再连环传抄,相互学习、评取。每次都评出甲等诗2首,乙等诗3首、丙等诗5首。也进行象征性的奖励,甲等诗每首奖金为2元,乙等诗和三等诗每首奖金分别为1元和0.5元。有时还带回“作业”继续完成。由于“汾溪诗苑”经常性组织诗会,诗侣的诗作水平之高在福州市、全省仍至全国都得到公认。他们的作品丰硕,有诗词、折枝、楹联等,8年来,已编撰出版中华诗词《汾溪吟集》7本。他们曾多次在省、福州市大型吟事中都力拔头筹,大擅胜场,为长乐赢得了荣誉。参加全国诗钟大赛,他们也屡屡获得佳绩,其中,陈宏轮、陈瑞钟两位诗人还分别获过全国状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