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改变明史的长乐人(四)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3-12 15:46:37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朱高炽终于等到他当皇帝的这一天。他知道有一些东西的拥有是必须要有一个等待的过程,但是这个等待也稍微久了点。为了这一天,他当了20年的太子。

  从他成为皇帝的这一天开始,明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后人在回看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把这一天做为“仁宣之治”的开端。

  坐在龙椅上的朱高炽肯定在某个时刻想起过他的老师姚广孝,虽然姚广孝已经去世多年了。

  1、帝师之选

  朱棣一向注重对自己孩子特别是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大明的江山要想千秋万代,皇帝就算不是个天才,至少也不能是个傻瓜。

  所以,老师的人选必须精挑细选,姚广孝又一次进入了朱棣的视野。因为,在朱棣的心里,姚广孝绝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朱棣本希望姚广孝还俗,但姚广孝不愿还俗,而且坚决不做高官,只愿当个六品虚职官“僧录司左善世”,总管全国佛教事务。上朝朝服,退朝僧服,起居都在寺庙。

  聪明的朱棣知道姚广孝害怕自己功高震主,害怕“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再次上演。知道这是姚广孝在用实际的行动告诉他:“我始终只是个和尚。”

  自古英雄惜英雄,更何况是姚广孝这种“懂时务”的俊杰?因而,朱棣对姚广孝非常放心和满意。他想来想去,觉得如果要给太子找个老师,没有比姚广孝更合适的人,也没有比姚广孝更忠心的人。

  因而在永乐二年(1404),朱棣做皇帝的第二年,他就任命姚广孝为太子少师。永乐五年(1407),又任命姚广孝做朱高炽儿子朱瞻基的老师。

  当时的太子、后来成为明仁宗的朱高炽对老师姚广孝非常尊敬。因为在靖难之役时,留守北平的朱高炽在姚广孝的帮助之下,抵抗住了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保住了城池。这场患难与共的经历使得朱高炽和姚广孝关系密切。

  永乐七年(1409)十月廿九日,朱高炽给老师姚广孝写了封信。朱高炽在信中谦逊地表示“恐菲德不能为民造福”,希望姚广孝能够“凡有得失,实对来闻”,还特意派内臣给老师送去五十枚的椰果以资挂念。

  后来,朱高炽又给老师姚广孝写了一封信。朱高炽在信中表示自己在不知姚广孝“染疾日久”的情况下还召见老师,实在是“有失于养老尊贤之礼,心实愧焉”,因此“今特赐亲用良剂拾枚”,希望老师“秋深好将息”。

  朱高炽给姚广孝写第二封信的时间是在永乐十一年(1413)八月十五日,11年后的这一天,也就是1424年的八月十五日,朱高炽奉诏登基,做了皇帝。

  他一上台,马上就给已经去世6年的老师姚广孝写了一篇祭文,表示为了不忘先师教诲,决定给予姚广孝配享于明成祖庙廷的殊荣。

  这些书信和祭文被铭刻成两块石碑,放在了姚广孝出家的妙智庵里。随着朝代更迭,两块石碑渐渐不知所踪,湮灭在历史之中。直到春暖花开的2008年3月,在苏州政府重修妙智庵的过程中,这两块石碑才突然在庵内的一堵墙内被发现。

  这一年,离姚广孝去世的1418年,正好整整590年。

  2、朱棣之死

  姚广孝去世后的第六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

  在这六年里,没有了姚广孝的规劝,朱棣变得穷兵黩武,喜欢动不动就向北方用兵,结果不但没有斩获,而且还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明朝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最要命的是,朱棣还喜欢搞恐怖气氛。在这一点上,朱棣比起他的父亲朱元璋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瓜蔓抄”虽然不是他的发明,但却在他的手上达到了顶峰。对不听话的人,朱元璋只杀这个人的亲戚九族,而朱棣却连这个人的朋友也要一起杀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杀十族”,直杀得每个人都人人自危。

  随着朱棣的去世,整个明王朝都松了一口气,包括朱高炽。这个当了20年的太子,终于有机会转正了。

  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这是因为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但朱棣一直不喜欢朱高炽,在立储问题上也一直是犹豫不决。原因很简单:朱高炽长得不够英俊。根据史书记载:朱高炽身体肥胖,还有腿疾。平常的走路要有两个内侍帮忙搀扶,即使这样,还总是走得跌跌撞撞。

  更要命的是,朱高炽不善骑马,更不会打仗。唯一的军功就是北平保卫战,这还是在姚广孝的帮助下取得的。

  反观他的弟弟朱高煦,不仅长像与朱棣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靖难之役”中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在武将中威信很高。

  然而,朱高炽虽然在朱棣面前不讨好,但是他却有一个好儿子,这就是朱瞻基。朱棣非常钟爱这个皇孙,因为小瞻基不仅长得非常像朱棣,而且脸上一团英气。

  朱棣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才,因而对其颇为用心,不仅让姚广孝、解缙担任朱瞻基的老师,而且朱棣每次远征漠北,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现场学习用兵打战。而且在行军过程中经过农家的时候,只要方便,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去看看,让他了解农家的艰辛。可以这样说,朱棣是严格按照“好皇帝”的标准来培养朱瞻基的。

  朱高炽还是朱高煦?当朱棣又一次为太子的问题上犹豫时,他决定向姚广孝征求意见。姚广孝却答非所问,一直强调朱瞻基的聪明和仁厚。朱棣一下子就明白了:大明的江山是要一代一代往下传的。

  于是朱高炽的太子位置保住了,然后他就一直耐心地等到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这一日,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

  一个月后,朱高炽在北京就位,成为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十个月之后,朱高炽病逝,朱瞻基就位,成为明朝的第五位皇帝。

  在仁宣两朝君臣的精心治理和不断努力下,边境安宁,四海升平,吏治清明,政通人和,物阜人丰,经济繁荣,农民安居乐业,国家富裕安康,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仁宗、宣宗二帝,也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两位名君。

  透过明朝历史上的这两位少有的名君,我们似乎能看到姚广孝那模糊但又清晰的身影。

  3、仁宣之治

  1424年8月15日,当了20多年太子的太子朱高炽当了皇帝,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得太久了。

  朱高炽首先想到的老师姚广孝对他的教诲,因而从登基开始,他就要迫不及待想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可惜的是造化弄人,朱高炽的皇帝只当了十个月,就因为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虽然朱高炽短暂的统治不足一年,但是在十个月里,他果断采取新的治国方略,结束了征蒙古、军民疲惫、民力凋敝的状况,使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让明朝开始进入一个叫做“仁宣之治”的稳定、强盛时期。

  这一年虽然很短暂,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明仁宗朱高炽不愧为一代仁主的称号。朱高炽去世之后,他的29岁的儿子朱瞻基继位当了皇帝。

  摆在朱瞻基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朱棣留下的外藩问题。这个问题在朱允炆、朱棣、朱高炽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的朱高煦看到朱高炽病逝、朱瞻基即位,觉得这个时候国家动荡、皇帝年轻,这正是造反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朱瞻基身边没有像姚广孝一样的人物。

  怎么盘算,朱高煦都觉得自己赢定了,于是他也像他的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企图再来一场“靖难之役”。

  可惜的是,历史不可能简单地被重复,更何况还有近在咫尺的“前车之鉴”?而且朱高煦还忘了,朱瞻基是姚广孝的学生。所以,他就只能失败了。

  这一年是宣德元年(1426),姚广孝去世刚刚好十年。怎么应对这场朱高煦挑起的“靖难”?朱瞻基很自然地想到了他的老师姚广孝。当年,姚广孝和他祖父朱棣说:御驾亲征,拿下南京,你就胜利了。

  于是朱瞻基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御驾亲征,直捣敌人的老窝。

  这个决定让朱瞻基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朱高煦,答应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全都不敢轻举妄动,朱瞻基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朱高煦的老窝乐安。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投降。

  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纠缠了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朱瞻基手上终于得到了完满解决。

  朱瞻基承继明朝开国60年来的基业,以自己德政和治道而载入史册,将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黄金时期。可惜的是,朱瞻基也只当了十年皇帝,就染上不明之症,英年早逝。

  “仁宣之治”是明朝历史上仅有的一次盛世,随着仁宗和宣宗的先后继位,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惜它只存在短短的11年,就随着朱瞻基的去世戛然而止。

  我们知道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想问:如果姚广孝知道自己亲手调教出来的仁宗、宣宗二帝统治的时间只有这么短,不知道会做什么样的感想?

  (作者 姚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