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纪念刘润世同志

——由《战长乐》一诗说开去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9-18 12:43:56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日前,笔者翻阅笔记,看到了刘润世同志写的《战长乐——一九四一年长乐抗日游击记事》一诗:

  “战长乐,战长乐;敌生还者犹惊谔。/初战战三溪,敌兵无完皮;/再战战三溪,敌惊急急归。/三战琅尾河,一船敌军皆覆波;/敌酋田中岛授首,敌后至者不敢过。/战长乐,战长乐;/战士个个猛如虎,人民处处跃如雀。/一声锣响把阵排,鸟铳柴刀一齐作。/铳打头,刀砍脚,不留敌人一个活。/老将陈亨源,出阵必争先。/小将林宝荣,辄好立奇功。/好汉潘祖海,柴刀砍三贼。/猛士林金官,胆更大如天:/每战必杀贼,不青空手旋。/日寇侵闽海,杀人如革菅,/惟在长乐不敢向乡间。/长乐人民何以能杀敌?/一曰不游米,二曰不游钱!”

  《战长乐》收入在刘润世的《破荷包诗稿》第一卷里,因为刘润世同志已于1985年去世,此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其中的一些字词是否错误也无法勘正。刘润世写过不少诗词和文章,多在“反右”和“文革”中被搜毁。《破荷包诗稿》也幸得好友帮助编辑油印,才得以保存下来,里面的许多诗歌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刘润世同志,1907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潼溪乡刘桂村。1927年8月,由刘郁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岳(阳)平(江)临(湘)边委宣传部长。后因组织遭到军阀破坏,一直到1936年,才在福建建宁均口与黄立贵独立师取得联系,找到了党组织。1938年3月,福建省委传达东南局通知,恢复他的党籍,命他仍留在国民党内部工作,利用其地位介绍同志打入国民党。同一年,刘润世调到长乐,先后任国民兵团副团长、抗日游击队总队长、县长及福建省政府参议。1942年4月刘润世调离长乐,从此不再回长乐工作。

  刘润世在长乐时间虽然不长,却正值日军入侵长乐,他争取到国民党福建省保安总队司令部批准,成立了“长乐抗日游击总队”,编为二个大队,刘润世亲任总队长,名义上属福建省保安纵队司令部,实际上归中共闽中特委领导,在长乐展开敌后游击,同日军战斗5次,重创敌人于三溪和琅尾,毙赦中岛中佐,歼敌官兵50多人,而游击队只牺牲3人,使日军不敢再出县城一步,得到中共华中局和福建省委通令嘉奖。1941年9月,日军从闽海撤退,刘润世率队光复长乐县城。

  上述《战长乐》一诗正是生动记载了这一段时期长乐儿女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诗中提到的“小将林宝荣”,闽侯尚干人,时任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第一大队长;“老将陈亨源”,江田南阳村人,时任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第二大队长。而“好汉潘祖海”与“猛士林金官”的身平事迹,因史料匮乏,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考证。

  刘润世一生爱憎分明。虽然几任国民党官职,对国民党却无好感。

  他曾在《城防歌》里哀叹“一九四四年福州再次被日寇侵占前,驻军为聚敛钜款,大筑城防。敌军未至,却己先遁。敌先至大桥者初仅八人”:“官家有旨筑城防,将军含笑庶民慌。/费从何处出?殷商大户勒输将。/工从何处征?有力出力令皇皇。/街头巷尾森壁垒,古庙旧屋无馀梁。/民无家归泣路侧,敢与将军诉短长!/福州广袤百余里,背倚崇山面洪水。/如此天堑天下稀,一夫当关万夫死。/身苦儒役夫何言?但愿将军固守此!/无何海畔起风云,车如流水泛秋城。/洪山桥畔龙潭角,艳姬幣帛纷西行。/初道将军坚战守,报国心强儿女轻。/市民庆得干城将,数万貔貅共死生。/转颂高明计虑远,己把金汤早铸成。/讵知十月四日天视曙,忽见敌兵桥头驻!/不闯炮吼不见兵,守将闻风已夜奔。/雄城竟在梦中失,碉楼城垒惟虫鸣!/呜呼何事筑城防?/筑城不守繁徭役,长城徒有万里长。/怒在心头向谁白:敌兵入城初仅八!”

  而在《吊长乐陈俊盛烈士》一诗中,他则深情讴歌了“一九四一年日寇进犯闽海,国民党军数万争遁。惟长乐县松祉乡乡长陈俊盛集壮丁数十人,抵抗竟日,并壮烈死难”的英雄事迹,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颁陈俊盛“悍患成仁”四字旌表,并在松下修筑烈士墓:“辛巳闽海倭祸作,敌涌如潮潮不落。/官军数万俱逃活,君何人哉独抗日?/敌兵逾千势匪薄,乡众卌人殊悬弱。/竟与强敌终日搏,雄心烈胆何磅礴!/苦战迄暮已枵腹,伤重犹战敌且谔。/敌酋劝问“君降不”?切齿怒骂声霍霍。/娇妻幼子啼呼“莫”,君则凛然颜不乐。/血尽气竭身已仆,手脚虽僵还怒目!/敌之嚣张气为夺,敌官敌卒皆嗟服。/君之英烈凌河岳,山何高兮水何阔!/日昏云惨风萧索,天地为君愁幂幂。/高牙大将徒噩噩,闻君之名应色作。/哀君之生寂且寞,怜君之嗣吴以托?/材狼当道固不国,如君之勇犹镬落。/赏罚昧兮今犹昨,凭吊君兮泪汩汩,神仿佛兮风绉绉!”

  解放后,刘润世一直湖南省工作。在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多次被斗争、劳改。“文革”10年动乱中,又遭到一系列迫害。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余年的沉冤始得昭雪。

  文革期间,他从湖南躲到了闽侯南通,写下《还山吟一一避四人帮也》一词,表现出了他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三十六条计,还是回到山里去。/山不收我租,水不纳我税;/草不争我权,木不夺我利,鸡鸭不会举行斗争会。/我虽非士非农亦非干,也非完全是老废;/拿着锄儿能开地,开着步儿还会一二一。/关着柴门上粪堆,对着妻儿摆神气:/敢说是一家最高领袖、绝对权威!”

  也就在文革期间,他曾到长乐故地重游,留下一首《展陈亨源同志墓》:“山上塔仍在,睽违二十年。/遗踪寻败垒,旧雨访新阡。/姓字芳千古,音容隔九泉。/丰碑徒抚遍,挂剑泪潜然!”

  值得一提的是,刘润世曾为他的两个孙子分别取名为“刘东林”、“刘佑林”。究其原因,原来是为了纪念两段历史:一是1941年4月19日长乐沦陷后,他在罗联东林村双涧寺里成立长乐临时县政府,代任县长,并成立长乐县抗日游击队领导抗日,因此取名“东林”。二是1941年8月4日,他坐镇首占佑林村指挥琅尾港抗战,痛歼日本兵,大快人心,因此取名“佑林”。

  (作者 姚行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