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三剑客”的文学梦(上)

http://www.clnews.com.cn  2016-03-02 09:56:59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教我们语文的老师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先生,他除了教书之外,平时还喜欢写些新诗。每有新作,必定拿到课上眉飞色舞地吟诵一番。

  古人云:师者为范!老师的言传身教,催生出班上许多文学爱好者。当然其中最典型的应数江心凯(化名)、李一凡(化名)和我,被同学们戏称为“三剑客”。

  在那个年代里,文学,曾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字眼!当她像一颗星辰,闪烁在莘莘学子朦朦胧胧的憧憬之中时,不知有多少人被梦想中的灿烂牵引着,痴痴迷迷地走进了一片文学的莽荒地。经过一番艰难跋涉,有的以自己坚实的脚印,踏出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道路;而我们更多的却是迷失在森林的深处。于是,那曾经历过的山湾和沟坎,成了一段美丽而苦涩的往事。

  先说说“三剑客”里的江心凯吧。他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他想将来当个作家。

  心中的梦想,就像种子发芽之前艰苦的孕育,总是期待真实的成长到来。一天,他偶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了一本介绍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创作生平的书。高尔基在“社会大学”里的流浪生涯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何不如法去体验生活呢?这样不是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吗?他为自己的想法而激动,并用最快的速度把想法付诸于行动。

  一天放午学后,他没有回家,搭上了去省城的客车。为了不使家人牵挂,他在自己的书桌上留下了一张纸条:“……你们不要去找我,我要去实现我的理想,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就会在报刊上发现我的名字……”字里行间不乏得意与自信。

  江心凯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全班都炸开了!各种议论的都有……但我和李一凡都十分佩服江心凯为理想而迈出的坚实步伐。有一段日子,我一放晚学就跑去学校阅览室去翻看杂志和报纸,寻找“江心凯”这三个字。

  后来不久,我便听说江心凯被警察给遣送回来了。我大惑不解,上门询问。江心凯怀着懊悔的心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到了省城后,他先到文具店买了一本厚厚的记事本。他想用它来记录他的所见所闻,这些都是他今后的创作素材呀!然而,现实并不如想像来的美丽。当他到个体餐馆、建筑工地、手工作坊打工时,都一一遭到无情的拒绝。

  江心凯回忆起这一段日子说:“他们不是把我当作四处流窜的小偷,就是嫌小(才十四岁),干不了什么。我到处碰壁,失望极了!”

  他只好流落街头,连他想用来记录创作素材的记事本,也拿它跟一个小学生换了一块面包充饥。

  后来,他被公安部门当成流浪儿遣送回家。他为此荒废了近一个学期的学业,只好留级一年。这使江心凯大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悔!

  如果说,江心凯曾为自己的一时孟浪而付出留级的代价,那么李一凡因为怀揣美丽的“文学梦”而受尽了波折。

  在“三剑客”中,李一凡的天分最高,特别对于诗歌创作的痴迷,更是达到了无以自拔的地步。他天天沉迷于各种诗集中,脑子里经常闪动着“灵感”,他把课余时间全花在“创作”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一首小诗在报刊上发表了。这对于我们班来说,不谛于爆了一个原子弹。

  “喂,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的一凡写的《秋韵》一诗,发表了!”自习课的铃声刚响过,自诩“灵通社社长”的小王,手举着一份《中学生天地》报纸,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向全班同学“发布”他的“最新消息”!全班同学闻声哗地围拢过来,都想看看变成了铅字的诗是什么模样。

  再没有比李一凡更激动的了,当他看到诗题下赫然印着自己的大名时,不禁眼眶湿润了——多少个苦熬的夜晚,今天总算有了香甜的回报……

  李一凡的诗歌发表的消息,像风一样从我们班迅速地刮向其他班级。不久,便传遍了全校。多少同学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走在路上,总有人在他背后悄声议论:

  “努,《秋韵》就是他写的!”

  “是吗?真了不起呀!”

  李一凡在校园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许多同学干脆不叫他的名字而直接称呼他“诗人”。

  “诗人!”这曾经在他的梦幻中无数次闪耀的桂冠,如今是这样的唾手可得。虽然他也理智地认识到,单凭发表一首仅六行的小诗,就接受下“诗人”的桂冠未免太天真了些,但他却喜欢同学们这样称呼他。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同学们看看,他是无愧于“诗人”这一光荣称号的!

  《秋韵》的发表,宛如在熊熊燃烧的“创作热情”上泼了一瓢油。他开始制订出一整套宏伟的“创作计划”,决心要写出“无愧时代”的伟大作品。

  然而,缪斯竟是那样地作弄人,他频频投出的诗稿,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换回一张张铅印的退稿信。愈是如此,他愈显得求“登”心切。课堂上,他常常魂不守舍。成绩单上的许多科目“红灯”闪亮,不断地发出警告。

  为满足偶然成功后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他开始把别人的作品抄在稿纸上,署上自己的姓名,投了出去。

  一而再,再而三……

  他一次又一次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又是一节自习课,小王攥着一张报纸,满脸卑夷地来到李一凡的座位前,把报纸摔在他的面前。

  李一凡慢慢地展开报纸,原来那报上刊登的是一封揭发他抄袭别人作品的“读者来信”。他感到一阵晕眩,仿佛从高高的“云端”上摔了下来……

  全班哗然!

  全校哗然!

  学校的校长、老师多次找他谈话、开导,要他吸取教训正确对待同学们的议论。但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他请了“病假”,狼狈地离开了同学们……

  (未完待续)

  陈金茂(美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