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鹏谢谢氏的家族密码

作者 姚行亮

http://www.clnews.com.cn  2019-06-26 10:57:25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诗。其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朱雀桥、乌衣巷正是当时两大家族的聚居之地。

  而要解开鹏谢谢氏的家族密码,不仅要看到朱雀桥边,更要看到乌衣巷口。

  传说,鹏谢谢氏的一世祖谢纲,从小随父亲谢德昌生活在南京朱雀桥边乌衣巷一带。王审知入闽后,谢纲在光启年间(890年左右)来到长乐并在鹏谢村定居。从此,这一谢氏家族1100多年来的生老病死,都记载在《鹏谢谢氏族谱》的字里行间里。

  谢纲一定想不到,他的定居从此拉开了鹏谢谢氏“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历史这么悠长的一个村,一个对学问的尊重、对知识的向往在历史的典籍里比比皆是的谢氏家族,然而翻遍了鹏谢村的《谢氏族谱》里,一直到清朝灭亡,在漫长的科举历史里,竟无一人中进士。

  但就是这一本《谢氏族谱》也不是最早的那本族谱了。村里传说,清末的时候,因为一场官司需要用到族谱,官司结束后族谱却忘记拿回,结果导致丢失。

  现在新修的族谱已经无法恢复或追记那些久远的时间。庆幸的是,1100多年来的一些的光荣或者伤痛,如同图腾一样,印刻在村民一代又一代的记忆里。哪怕没有族谱,即便只是上一代对着下一代的诉说,也形成了自己的家族记忆。

  族谱记载,王审知入闽时,谢纲的姐夫郑必贵任长乐县令,他就以师爷的身份跟着郑必贵到了长乐。但是,《长乐市志》并没有记载在唐代有叫“郑必贵”的长乐县令。跟着王审知入闽并担任长乐县令的,是王审知的族弟王想。王想的府宅就在现在的长乐高级中学一带。

  巧的是,鹏谢这个地方最早也有王姓人家在此居住,至今“王程谢”还在村民的口中流传。我想,当时与谢纲一起留在长乐的,应该也有王姓,也许王姓的族谱里对谢氏也有一点的蛛丝马迹的记载。

  顺治年间,朝庭因为倭乱而实行迁界政策,鹏谢谢氏一支迁居到了横岭村,60年后,即雍正年间,又从横岭迁回鹏谢。那么,横岭谢氏是否与鹏谢谢氏同宗呢?祖籍横岭的文坛老祖母谢冰心在她的《我的故乡》这篇文章里说她的祖上来自江西。这又和鹏谢谢氏来自江苏南京南辕北辙了。

  也是在顺治年间,还有一支鹏谢谢氏迁居到了闽清后垅,一直到了本世纪才认祖归宗。这300年左右的时光里,后垅的谢氏村民始终记着自己的祖先来自“长邑鹏程”。这一份不见文字只有口口相传的记忆,洋溢着的正是谢氏家族叶落归根的企盼。

  传说的故事,或者口述的历史,由于讲述人的水平和记忆,毕竟难免失真。因而,翻开《谢氏族谱》,还是有很多的疑惑了。然而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的疑惑,反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鹏谢谢氏不断地寻根问祖,不断地传承记忆:建于咸丰时期的谢氏宗祠重新修建了。“宝树堂”的堂号依然高悬在额楣之上,彰显得这一家族源于东晋时的谢安。祠堂后的那两块大石头也焕然一新,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着“鹏程”两个字,有人说那是朱熹的墨宝,隐隐昭示着南宋时,鹏谢谢氏也有能吸引文学大儒前来一游的荣耀。

  仙景山公园修建起来了。朴素的村民们将大王宫、驻马观、玄天上帝庙等建筑,通过公园的串联,构建成为了一个整体。这些民间信仰不仅仅是民众祈求平安的寄托,更是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独特的文化。毕竟满天诸神里,先辈们选择了祭祀他们,一定有现在的我们已经不知道的原因。

  乡村美丽振兴起来了。道路整洁、楼房林立,房前屋后处处绿化。我们现在已经比我们的祖先走得更远,鹏谢谢氏已经开枝散叶到五湖四海。但哪怕走得再远的谢氏子孙,也愿意在村里留一套房子,留下一份惦记。

  我想,离开了朱雀桥边乌衣巷的鹏谢谢氏,已经在“长邑鹏程”这块热土上谱写出了新的历史篇章,交出了无愧于一世祖谢纲的辉煌业绩。如果唐代的诗人刘禹锡能够穿越时光来到鹏谢村,也许他会写出这样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且看今日鹏谢村,哪是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