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长乐旅游 >> 正文

穿越千年 历久弥新

——长乐城隍庙访记

http://www.clnews.com.cn  2019-09-06 16:34:29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长乐城隍庙位于吴航街道十洋村,过下橹桥公园,沿资圣溪一路向北,不远便可到达目的地。城隍庙庙宇宫门高大,古香古色,虽然重新翻修过,但还是能品味出厚重的历史感。这里向来没有冷清过,基本上每天都有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神,乞求福气好运,每月的初一、十五尤为热闹。所谓“庙小神灵大”,一脸正气的“城隍老爷”,确实给世人不少精神上的安抚和寄托,因此城隍庙内的香火绵延千年。

  城隍信仰,出现在南北朝,最初源于人们对城墙和城濠的自然崇拜,春秋时期,城隍神被奉为城市的守护神。秦汉以来,城隍神负责“御灾捍患、护国安民”的职责,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至宋代,城隍信仰已普及至全国各县。明太祖朱元璋严格规定城隍的都、府、州、县四级制,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为”,形成城隍文化最核心也最精彩的部分。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大多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清雍正时期,“福建都城隍”为福建阴间最高长官,下属有十二个府、州城隍,其中,台湾城隍府为其一,闽台城隍关系源远流长。福建都城隍庙祀为长乐阜山人陈文龙,陈文龙是宋朝状元,为抗元兵壮烈殉国,于清咸丰年间被立为福建都城隍神。

  至于长乐城隍,据县志记载以及传说: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典史,姓熊名廷用,江右丰城人,有“厘奸、兴利、御寇、安民”等种种善迹,长乐地方曾拟上报立为长乐城隍神,终因其官职卑小,未得上司敕封,后来祗附在城隍庙左畔祀之,是为熊公祠。所以,长乐城隍神至今仍然祀立旧时朝廷统一认定的汉御史周苛,封号“显佑伯”。

  风雨沧桑,朝代更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城隍庙也历经兴衰。

  长乐城隍庙,系长乐现存古庙之冠,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伟,各县从此仿建。据《长乐县志》等诸书记载:长乐城隍庙始建唐末,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里人陈敬重建,历经元、明、清至民国初年间,修葺或扩建大小达19次之多,有13任知县,以及明兵部侍郎陈省等参与重建,并撰记立碑。此后,将近百年无大修。

  民间把城隍庙作为保护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消灾除祸的保护神来供奉,作为一种信仰,修庙便成了奉献虔诚之心的具体表现。

  时光如白驹过隙。由于历史、人为和自然因素,再加上年久失修,破坏严重,长乐城隍庙行将倾颓。2000年左右,广大热心人士、海外乡亲不忍古迹被时间湮没,在政府的关怀下,在专家的指导下,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多次积极召开研讨会,取得修复城隍庙的共识。大家齐心协力,动员庙内寄居的19户人家搬迁,清理杂物,运走垃圾,翻修庙宇,对庙内具有文物价值的重修城隍庙碑、“行臺”题刻、抱鼓石、城隍地界碑和极其珍贵的“长乐全景”彩色壁画图等14处文物采取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大殿是一座庙宇中最神圣不可以逾越之地,“长乐全景”古地图,被描绘在城隍庙大殿后墙壁最显要的地方,地图所体现的城寨塘汛、驻兵布防、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港口桥梁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意寓保境安民的神圣使命。

  历经四年修建,长乐城隍庙焕然一新。庙宇主体现保存为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红墙泥瓦,正殿三进及后座,前有大埕、戏台,中有天井,中座七楹三间,前后座各三楹三间,结构精巧,规模宏伟。

  城隍庙里,分别供奉着许多的道教神像。在诸神中,有人们喜闻乐见的财神、有掌管人间祸福的“六曹司”、有文人所祟奉的“文昌帝君”、有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地方太岁土地爷、有为长乐鞠躬尽瘁的典吏熊公、又有救助妇女难产之神临水夫人……充分体现了道教多神崇拜的特点。

  走进城隍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殿正中间悬挂着的一架大算盘。这是城隍庙独有的特色。有对联曰:人世何须多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旧时,每当邻里纠纷不下,便自行相约到城隍庙评断,信教者心中自然畏惧,神座前不敢欺瞒,一切便公平公正,水落石出。庙的左侧有“行臺”,曾内设戒坛,坛前墙上残留一下联:退思犹懔旦明天。相传,县官卸任的最后一晚,必须在此留宿,以检点自己在任时的得失,无愧者可酣睡终宵,亏心者必定辗转不眠。光绪二年(1876年)长乐知县徐承禧,在任五年,视民事为家事,离任前夜,将自己在任时所著“治长事略摭存”一卷,焚于神前,权当述职。又有贪者,在任时贪赃枉法,引得民怨沸腾,去任之日不敢夜宿城隍庙,只有狼狈而去。所以,城隍庙也有清官文化、廉政文化的说法。

  长乐城隍庙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长乐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而今盛世,保护文物古迹就是在传承历史,千年古庙,从此重焕光彩,展现昔日风姿。

  (作者 陈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