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长乐状元缘

作者 林秉杰

http://www.clnews.com.cn  2019-01-21 15:35:22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长乐有东西“状元坊”,南面还有“榜眼坊”,何等荣耀。前后十一个状元横空出世,因此才有当之无愧的“状元之乡”美誉。士子中状元除了自身勤奋努力,还离不开老师的指点,这些状元的教练,有的学富五车青史留名,也有的默默无闻,甚至连姓名俱无,只留下书斋名扬四方,长乐有“一师两状元”和“一堂三状元”的故事,还有不少异域的状元,也与长乐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海滨小城长乐真是:状元之乡美名扬,文风蔚然赛邹鲁。

  许将与许将史迹纪念馆

  浙江绍兴兰亭,众多艺术品用“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装饰,“天下第一行书”末尾,醒目署着题跋“长乐许将”等字,不由激起查考“长乐许将”由来的兴趣。

  后来得悉许将纪念馆在长乐落成,说明许将与长乐必有渊源。在长乐文岭镇梅庄,一座宏伟的古香古色建筑,上署“梅庄许氏宗祠”字样。步入堂内,装饰新亮,二楼有赵玉林手书“许将史迹纪念馆”。该馆于2007年8月竣工并开馆。

  许将,字冲元,1037年出生于福州城东虎园(今晋安区鼓山镇)。1063年殿试举进士第一。许将中状元后,为官清廉,以德施政,文韬武略,忠心为国。历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职。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病逝。追赠开府仪国三司,谥文定。徽宗皇帝亲书墓表“两朝弼亮,翊赞良臣”。据《许氏家谱》记载:许将初葬长乐梅花。

  文岭诸村原属梅花镇管辖,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离出来,独立建镇。故《许氏家谱》有“初葬梅花”一说。

  许将少时就聪明过人,民间就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中状元之前,大文学家欧阳修看了许将文章,作批阅:未可限量。可见,他中状元并非偶然,确是学富五斗,识贯举国的大学者。在职多年,也一直受到皇帝与同僚的敬重。后来他儿子许份中进士,徽宗钦赐“世美”匾以示嘉奖。

  宋神宗熙宁丙辰(公元1076年),许将在兵部任职,偶于开封府知审官西院与同僚观看欣赏《兰亭集序》的摹本,即“宋拓神龙兰亭真本”。王羲之手迹据传已被李世民带入昭陵,传世最好的版本即唐朝冯承素摹本,称神龙本,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许将当时正如日中天、仕途坦荡,看到稀世珍宝,豪情满怀、踌躇满志,毅然提笔在珍品末署上“长乐许将熙宁丙辰孟冬开封府西斋阅”。据记载,北宋时期福州曾用过“长乐郡”名称。无独有偶,许将去世后,又葬于长乐,故便让人想到渊源之说。明洪武年间,许将墓已迁葬福州新店。

  为让后裔传承许将好学、廉洁、忠国、爱民之高风亮节,许氏家族修建纪念馆、文化广场、公园等,供后昆景仰,以使千秋伟业,繁荣昌盛。

  状元虽未曾在长乐生活、活动过,但逝后却选择长睡在长乐这一方乐土上,这不是长乐的荣幸吗?

  徐铎与方池映月

  “方池映月”为吴航六平十二景之一,位于太平桥东北侧,六平山支脉芝山之种芝宫内,俗称临水宫。种芝宫前身系北宋时期莆田籍状元徐铎故居。

  徐铎(1051-1105年),字振文,一字振甫,莆田延寿(今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社区)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参加殿试高中榜首,成为文状元,官至吏部侍郎。当年他游览六平山,对这里灵山圣水流连忘返,遂选择于六平山山麓、汾阳溪东岸筑室而居。

  斗转星移,几番兴替,当年的徐铎故居成了“种芝宫”,之所以称之“种芝宫”,其中寓含乡人之期望,期望子女如芝兰一样,馥郁馨香、成龙成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种芝宫”曾被占用为寺庙,称作“弥陀寺”,后恢复为“种芝宫”,但是寺庙供奉的弥勒和韦陀塑像却一直留在宫里。现宫内所供的临水夫人和弥勒、韦陀,可谓是道佛合一,不分彼此。

  种芝宫小巧精致、古朴大方,圆拱形的大门上方有一块被烟熏得灰黑的石匾,匾上直书“种芝宫”三字,苍劲隽永、端庄凝重,颇具古朴之风。墙头长满野草,赭红色围墙历经千年岁月洗礼早已斑驳陆离,呈现一种厚重的暗色,平添几分历史的沧桑感。正厅天井是一泓方形水池(约四十平方米),一道如虹似弓般弯型小石桥横跨在水池之上,直通大厅正门。单孔石拱桥两边桥栏由条石砌造,栏柱顶雕饰石狮与莲花,造型典雅、古朴大方。石栏板外侧分别镌刻“大清、道光岁次、已亥”和“蒲月、三社重新、鼎建”等文字。

  俯视桥下绿水清波,鲤鱼戏水,亦见蓝天倒映其中,情趣盎然。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无论烈日当空,溪涧断流,还是大雨滂沱,山泉迸发,池中的水位不增不减,且池水平面总是高出西边汾阳溪水位一丈左右,这就是种芝宫得以千年不毁的生命源泉。

  站在拱桥上环顾,方池四周景色一览无遗。其建筑多砖木瓦面结构,略显沧桑之感,与经过修葺焕然一新的正厅形成鲜明的反差。

  正厅堂前圆柱有一副楹联道出这里的沧桑变化遗留的景观:“历劫景犹存方池映月,探幽今不见古堞斜阳”。

  每逢正月十五庆祝临水娘娘诞辰之夜,锣鼓喧天,张灯结彩,还愿的香客将长条烟花绑在竹竿之上用火把点燃,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之盛况。此时天上一轮圆月和灯光倒映在池水中,共同演绎出“方池映月”这一道人间胜景。

  走在宫内石板石阶上,让人想到的是徐铎状元,不知他在此良景圣地生活了多少年,也不知道他在此地还留有怎样的传闻佳话,更不明白他与长乐为何结下这千年之缘,耐人寻味。

  陈文龙与文天祥的长乐缘

  南宋末年,元军威逼中原,直驱南疆,元军铁骑踏至闽南一带,在南宋走向没落的时刻。为了挽救垂暮的家国,许多仁人志士,毅然走上抗争救国的道路,文天祥即是其中著名的一个爱国英雄。他来到长乐,希望陈文龙能够出于大义,一同救国。在文天祥的召唤下,临危受命,陈文龙出任参知政事,毅然举起“生是宋臣、死为宋鬼”的旗帜,与元军大战于兴化城,终因寡不敌众,城陷被俘,被押往杭州时,在岳庙尽忠殉国。

  陈文龙尽忠前赋诗一首与他的仲子诀别,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出生于莆田,生长在长乐。他从小就读于阜山明教堂,咸淳四年(1268年)状元及第,先后任职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后因得罪权贵贾似道,被谪回长乐。陈文龙在长乐倡修陈塘港水利工程,造福乡梓。

  文天祥是1256年状元,陈文龙是1268年状元,时间相隔12年,恰巧均为龙年。两位龙年状元相会于长乐,真可谓风云际会,并在这国家危难时刻,决定组织救亡。文天祥高兴之余,欣然提笔写下“兴龙”二字。一方面,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东方巨龙。另一方面,二人又均是龙年登龙榜。振兴中华,巨龙腾飞!

  南宋已是垂暮之年,两位状元豪气归豪气,但还是回天无术,只留下双双殉国美名,传扬千古。

  文天祥也有《过零丁洋》一诗,比陈文龙的《诗寄仲子》传扬更为闻名。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文龙、文天祥不屈服于任何的压力与引诱,以死报国的志向惊天地泣鬼神,那不屈的民族气节真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惟有丹衷天地知”。

  多少年过去了,文天祥手书的“兴龙”二字,石碑苍茫,魏然屹立。它不只是矗立在长乐的土地上,更是矗立在长乐人民的心中。

  一师两状元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天看”,状元是我国科举时代天空的明月。中国由唐初到清末,共有文状元504人。一个老师同时教出两个状元、一个榜眼,在前后12年中享誉全国。

  这个奇迹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的长乐县,先是学子陈全于永乐四年(1406)中了榜眼,接着马铎于永乐十年(1412)中了状元,再接着李骐于永乐十六年(1418)又中了状元。当时长乐只是一个人口不到6万的小县,连续出现科考佳绩,这现象自然为乡老津津乐道。这个老师叫陈洵仁。

  陈洵仁(1355-1416),字思允,旧属昌化乡十九都江田二图,今江田镇团结村人。少年聪颖,博览群书。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以邑庠生(秀才)参加乡试,与叔父仲完、从弟湜同中举人,时称“一门三举子”,洵仁名列全省第七。洪武十八年(1385)春闱,30岁的陈洵仁,又与从弟陈湜连捷殿试进士,家族以此为荣,立“双桂堂”于乡中。这一科有特殊意义,因为明初开科取士始于洪武三年(1370),后因南北科场弊案被停,直至洪武十七年(1384)才恢复乡试,参加考试的举子人数增加了几倍,及第比率大大降低。洪武年间,长乐只有3人中过进士,陈洵仁以优异成绩名题金榜。陈洵仁文采出众,入仕后耿直敢言,凡所弹劾,虽权臣贵戚都无所避讳,明太祖知道他心地坦荡,常常优先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名望重于一时。本来在仕途上顺风顺水,无奈他因父亲的冤情,向朝廷提起诉告,得罪了皇帝,以“忤旨”罪名,罢官回家。

  回家乡后,他选择附近的鹿门山为隐居之地,构筑“鹿门精舍”为读书之所,过着淡泊宁静的隐士生活,陈洵仁把自己的家宅名为“挹翠轩”。是引翠入室的意思。同样表现他高洁的情怀,高雅的情趣。

  洪武三十一年(1398),长乐知县王遵道尊崇教化,倡办社学,听说陈洵仁品学兼优,以重金礼聘为“东溪精舍”讲席。陈洵仁教育理念高人一筹,讲学不袭旧俗,在山林夜幕松脂火光中,师生共同锻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特辉煌的一页。数年之后学子十人,九人中进士(其中马驿、李马为状元,陈全为榜眼),另一人中举后,不事科考而成为著名画家。

  培养人才,师资是关键。实践证明他的教学卓有成效。十人皆擢巍科,“长乐文风为之大振”。县治前状元坊有联云:“七载两抡元,天颜志喜;十洋重应兆,地脉钟灵。”一师两状元,成为千古美谈。

  明教堂三状元

  陈文龙,出生于莆田,成长于长乐,奋战于兴化,尽忠于杭州。陈文龙故里阜山陈姓祠堂,正中一联熠熠生辉:与岳武穆后先辉映南枝棘竹共孤忠;为文信国生死至交北顾伤心同一节。这联把陈文龙列位于岳飞之旁,忠心爱国的志向同归一节。他那爱国爱乡的精神,值得后辈传扬与学习。正厅的牌位前,有青石刻制的陈文龙的《元台碑文》,细细研读,也许,那文字间可以感受到陈文龙的心路历程,可以体会他的生命风范。

  姚坑村与阜山村紧紧相连,明教堂就建在姚坑村,这个小村庄全村姓姚,淳熙五年,姚姓子弟姚颖从明教堂出来,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宝佑元年,又一个姚姓子弟姚勉从明教堂出来,一样得中状元。阜山陈文龙在这出过两个状元的明教堂读书,天天沉浸在状元的氛围之中,天随人愿,他一样得中状元。这小小的村庄出了三位状元,荣耀无比,成为长乐这块土地上耀眼的光环。姚姓祠堂有幅对联:九世双元十进士,三朝一侯八大夫。面对培养出三位状元的明教堂,只能感到由衷的仰慕。

  明教堂大门口,有一座齐胸高的石碑,碑上刻着三个圆点和“元台”二字,落款“咸淳壬申岁立,状元陈文龙书”。据资料显示,这是陈文龙连续升官后回故里所书。这三个圆点,即三个状元,这石碑显然是“三元台”碑了。当年陈文龙中状元后,又荣升,回归故里,来到自己曾经读书的私塾,回想这明教堂曾经出过姚氏的二位状元,加上自己又一状元,意气风发,毅然提笔写下“三元台”。小小书斋,走出了三位状元,这也只有长乐这一方水土滋润孕育的结晶吧。

  千年古邑,文风炽烈。一个个关于状元的美丽佳话在传颂,无论是本土十一名状元,还是非本土状元与长乐结下的缘分,都为长乐这片土地所包容、积蓄,让这片土地文风更肥沃与厚重,为后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承载的良好环境和养分,并不断滋生出源远流长的崇文尚教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