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明长乐 >> 文明创建 >> 正文

文明让城市更美好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7-30 07:42:43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文明是公民道德素质的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改善民生、助推发展、提升实力”的思路,长乐市将创建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发展实力的重要载体,两年来,全市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市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文明创建要让城市更美好,让老百姓得实惠。”市文明办主任李旭告诉记者。

  【市民素质】

  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鲜花因个性而美丽,文化因特色而精彩”,这句话已成为长乐市宣传部门的一句“顺口溜”。2013年7月起,长乐市正式启动宣传思想文化“一镇一品”活动,结合各乡镇特有的各类文化载体,持续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群众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

  今年4月25日,文武砂镇的“一镇一品”活动,从《蓝色梦想·围海》《金色家园·农垦》《红色记忆·知青》《绿色港湾·新城》四个方面,为群众再现了当年围海造田的盛举,歌唱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描绘了新时代这座海湾新城的秀美风光。现场,百余名知青代表感慨万千,不仅动情忆往昔,还拾起农具舞弄一番。

  “持续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群众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宣传思想文化‘一镇一品’、‘百姓舞台梦想秀’、‘文化走亲擂台秀’等活动陶冶了市民情操。”李旭说。

  今年,“文化走亲擂台秀”和“百姓舞台梦想秀”两个栏目自七月起间隔演出,内容丰富,并持续至10月份,包括宝塔之声、晓旭舞蹈培训中心专场、长乐南山歌会、才艺堂舞蹈培训中心专场等。

  同时,我市广泛开展“文明餐桌”行动,积极倡导“节俭养德”的理念;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举办“拗九敬老”、“感悟清明”、“夏之端午”、“梦圆中秋”等主场活动,以点带面增加节日氛围,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全市组织开展首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长乐人”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宣传了一批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在全市树立了学好人,当好人、有好报的道德新风尚。2012年以来,全市涌现出4名省、市道德模范,5名“中国好人”、9名“福建好人”、“福州好人”。

  志愿服务践行核心价值观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常年举办的各类志愿活动诠释着凡人善举的平凡和伟大。爱心助学、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城市美化、助老扶残、义卖募捐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红红火火过大年”、“关爱山川河流、建设美丽长乐”、“邻里相伴、情暖长乐”、“最美志愿者”评选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全市已建立10支专业志愿服务分队,成立了156支文明单位(学校)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登记在册志愿者人数从2010年的8000多人增加至目前的51000多人。

  “广大市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体,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力军。我们通过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宣传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李旭告诉记者。

  【城市功能】

  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根本,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年初,位于郑和中路的三峰社区沿街店面(永辉超市十洋店对面)的招牌按照统一设计进行了更换,外墙立面也进行了重新装饰,空调架的规整,店牌、店招、灯光夜景照明统一设置等。

  华灯初上,改造后整洁的街道散发出美丽的光彩。

  据介绍,三峰社区改造是省政府城乡综合整治“点线面”试点单位,通过“三个一点”(即居民自筹一点、街道与社区配套一点、市财政补助一点)的办法,将投入1200多万元资金进行园区改造。广电、供电、移动等多部门配合,主要对三峰社区内几个旧园区进行外立面修整涂漆、电线杆移位、更换电表、弱电规整等,规范不科学设置,方便民众生活。

  “旧区换新颜,通过一点点改造,小区漂亮了许多,生活也更便利了。”住在阳春园的陈女士说道。

  在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方面,动作最多、成效最明显的当属首占营前新区建设。路网设施、“一馆三中心”、人民医院、长乐一中新校区、附小一分校、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公共服务建设进展快速,让广大市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新变化,也为更好地承办2015年全国“青运会”部分赛事奠定基础。

  此外,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持续加大,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中转站和污水管网不断配套完善。新建成长安公园等4个面积超百亩的公园和城市绿道,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3平方米,闽江河口湿地获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拓宽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的供给渠道,在市政养护、园林绿化、城市保洁等方面试行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政府购买。优化提升“12319”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平台,逐步推动形成网格化、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机制。

  【改善民生】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眼点,优化公共服务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事关民生的保障机制优先构建、事关民生的财政投入优先保证、事关民生的利益问题优先解决,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李旭说。

  2012—2013年全市新增就业14725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2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福州市下达的2%年度目标以内。两年累积发放各类补助金约6795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新农合参保率达99.98%;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上调到530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月上调到640元;建成廉租房80套、公租房650套,保障房四期120套住房正加快建设。市社会福利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椿萱乐老年公寓顺利推进。市慈善总会、老区建设促进会、红十字会等帮助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在医疗、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问题,仅2013年,发放各类补助折合人民币2590万元,受益群众5.7万人次。

  去年以来,全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有效转变机关作风,提升行政执行力。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服务”、“四个万家”等主题实践活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干群联系、接访下访三大渠道,健全科学决策、公开办事、结对帮扶三大机制,推行现场办公、上下联动、提速增效三项举措,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13000多个。

  我市还努力营造极具竞争力、富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针对行业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等突出问题,推进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服务水平。坚持在食品行业、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三大领域开展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的集中治理和教育,开展“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创建活动,在企业开展“诚敬做产品”活动,在乡镇开展信用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在商业街、商场、集贸市场等商业集中地开展创建“诚信经营示范(街)店”活动,一批“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信用村、信用户”受到表彰,全市涌现出135家信用企业、45个信用村、7500多户农村信用户。

  ( 记者 陈瑞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