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书籍

http://www.clnews.com.cn  2017-07-26 09:57:1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

  ——习近平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铺陈直叙,比是类比、比喻,兴是托物起兴的联想。孔子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编订过《诗经》。

  《古诗源》——清代诗人沈德潜选编的古诗选集,全书共十四卷,上溯先秦下迄隋代,录诗七百余首,内容丰富,篇幅适当,笺释简明,为近代以来流行的古诗读本。沈德潜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为学诗者导其源也”,遂选编此书,溯流而上、以史存诗,比较完整清晰地展现了唐代以前诗歌嬗变的过程和创作成就。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创作于18世纪中叶,初版于1791年。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红楼梦》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文心雕龙》——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由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成书于公元501年至502年间。全书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涉及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中庸平和的美学原则贯穿始终,被誉为“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

  《创业史》——当代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1959年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柳青以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获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钓到一条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返回途中又与鲨鱼群搏斗,虽然最后失败,仍不愧是个英雄。圣地亚哥的那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对“硬汉子”精神的高度概括。

  《野性的呼唤》——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最负盛名的小说,1903年首次出版。“主人公”巴克原是法官家的一只爱犬,生活在美国南部加利福尼亚州温暖的山谷,后被偷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残酷的现实触动了巴克由于人类文明的长久熏陶而向大自然回归的本能和意识。巴克在历练中不断成长,最终走向荒野,回归自然。

  《海狼》——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1904年首次出版,被誉为海上题材的精品之作,描写了船上发生的动人心弦的搏斗和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作家凡·卫登溺水后被猎捕海豹的帆船“幽灵号”救起,船长拉尔森绰号“海狼”,凶横残暴,强迫卫登留在船上做苦工。航行途中,救起女作家莫德,两人摆脱“海狼”控制逃到一座小岛,最后为病逝的“海狼”举行海葬,扬帆驶去。

  《怎么办》——俄国进步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狱中创作的长篇小说,1863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上,副标题为“新人的故事”。小说借新女性薇拉同平民知识分子罗普霍夫与吉尔沙诺夫的三角爱情,表达对妇女解放和自由恋爱的新思想;通过薇拉创办的新型缝衣工场和她的4个梦,宣扬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被列宁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著述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等领域。

  《当代英雄》——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作品,1840年发表,是俄国现代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出现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塑造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主人公毕巧林是青年贵族军官,一个冷酷自私的利己主义者,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然而他内心深处似乎埋藏着有所作为的渴望。毕巧林既是社会的产物,又不能融入社会,变得痛苦、消沉、愤世嫉俗、蔑视一切生活道德规范,成为所谓的“多余的人”。

  《静静的顿河》——前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共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革命和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哥萨克人葛利高里在历史急变的关头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成为时代的悲剧人物。肖洛霍夫因本书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战争与和平》——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63年至1869年,共四卷。小说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文本以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战争”与“和平”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壮阔史诗。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949年出版的著作,探讨了哲学的起源与目标,思考人类的命运问题,要求人类在面对未来的危险与不确定性的难题时,通过回顾“轴心时代”文明的精神遗产,为未来提供某种方向性的指引。书中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苏格拉底、孔子,等等,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相通的地方。这是对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的突破。

  《浮士德》——德国文豪歌德的代表作,从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完成,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书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订下赌约,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的过程。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真实与想象、生活与神话杂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包法利夫人》——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1856年在《巴黎杂志》上发表,刻画了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并试图找寻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悲惨世界》——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全书共有五大部分:《芳汀》《柯赛特》《马吕斯》《卜吕街的儿女情和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及《冉阿让》,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命运和处境,内容涵盖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集中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九三年》——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874年出版。故事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1793年,共和国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进行疯狂反扑,革命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平定旺代叛乱。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巨人传》(原名《卡刚都亚和庞大固埃》)——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创作的多传本长篇讽刺小说,1532年首次出版。全书共五部,讲述两个巨人国王卡刚都亚及其儿子庞大固埃的神奇事迹,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创造力的肯定。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1830年发表。“红”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黑”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败露后逃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赏识和重用,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愤然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

  《神曲》——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创作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全诗分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主线是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通过作者梦中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隐约可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但丁在诗中谴责教会的统治,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十日谈》——乔万尼·薄伽丘所著,创作时间约为1350年至1353年。背景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躲避,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意大利评论家将其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公元前10世纪,印度雅利安人产生了婆罗门教,其经典是《吠陀》(veda),意思是求知或知识,也有解释为“圣经”,其中最主要的是“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前三吠陀绝大部分是祈神祭天的颂诗和赞歌;《阿达婆吠陀》最晚出,是《梨俱吠陀》咒语部分的发展。《吠陀》成为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艾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