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长乐新闻 >> 长乐时讯 >> 正文

探长乐海丝遗迹 队员收获满满

http://www.clnews.com.cn  2016-12-13 14:39:28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访琅岐宗祠,寻海丝家族记忆

  ■记者 林玉和 陈坚/文

  杨勇/摄

  昨天,两岸青年博士历史文化考察队先后探访了马尾和长乐的海丝遗迹,在长乐显应宫和琅岐的宗祠,考察队员收获满满。

  长乐海丝遗迹让队员收获满满

  在长乐市,两岸青年博士历史文化考察队走过郑和七下西洋时舟师驻泊处、郑和每次下西洋时必前往祈祷的云门寺,走过因海上丝路而形成的象屿村、猴屿村等长乐名村,还访问了长乐海丝博物馆。队员们用手机、照相机抢着留下长乐与郑和相关的史迹。

  记者发现,在长乐海丝博物馆,看完专题片和展览之后,不少队员直赞长乐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整座城市就是一座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可以称作“海丝城市博物馆”。

  显应宫,原名大王宫,在长乐市漳港街道仙岐村。宫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前殿西侧神台上的巡海大臣神龛,龛内供奉的7尊泥塑神像,居中坐像高0.88米,被定名为“巡海大臣”。2003年2月,一些专家考察认定“巡海大臣”就是率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

  得知这里的“巡海大臣”原型即是郑和,这里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郑和塑像,并与妈祖同殿祭祀,不少考察队员认为这实在难见。台湾联合大学教授刘焕云当场感叹:“来这里,我们收获非常大!”

  走进琅岐宗祠探寻海丝家族记忆

  不到100平方公里的琅岐岛上就有30多座宗祠!昨日,首支两岸青年博士历史文化考察队来到琅岐岛探寻海上丝绸之路遗存,走进琅岐岛上的著名宗祠,探访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形成的世家大族,寻找海丝家族背后的历史记忆。

  昨日,考察队一行首先来到董氏宗祠。董家因海上丝路而成为名门望族。董氏宗祠是琅岐岛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初年,重修于民国时期。考察队成员对宗祠内悬挂的崇祯皇帝赐给董养河的“帝座伦音”巨匾尤其感兴趣,认真听现场讲解员讲解来历。

  随后,考察队成员来到朱氏宗祠。朱家因踏海行商而发家,因丝路四通八达而子孙遍布世界。同样姓朱,来自台湾亚洲大学的总务长、教授朱界阳在考察团其他成员的建议下,在宗祠里行古礼,表达对同姓宗祠的敬重。朱界阳还郑重地拍下了宗祠中的家族祭文,说要带回去让女儿也看看。

  据陪同参观访问的琅岐本地乡贤杨东汉介绍,目前琅岐岛上有30多座宗祠,这些宗祠已成为聚集海内外子孙的精神纽带。

  “这些宗祠后面的故事都很吸引人,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们记住了宗祠。”台湾华梵大学博士生黄翠柳说,宗祠文化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缩影,先人的子子孙孙从这里走向海外,到海外艰苦打拼,又从海外来宗祠认祖归宗,文化和血脉由此得到传承。

  昨日下午,首支海峡两岸青年博士历史文化考察队来到网龙网络有限公司创设的海西动漫创意之都,先后到网龙艺术馆、践海西动漫创意之都

  彰显海丝精神

  履园、传承区等地参观考察。在两岸博士看来,独特的企业文化让“海西动漫创意之都”别具魅力。

  走进海西动漫创意之都,金字塔创意工坊、徽派建筑等,充分展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生林柏宏认为,网龙公司能够如此重视传承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巧妙融合在一起,实在不容易。

  台湾联合大学教授刘焕云说:“海丝精神之魂是创新、拼搏,是不畏艰险勇于前行,在网龙基地我看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