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长乐新闻 >> 长乐时讯 >> 正文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http://www.clnews.com.cn  2022-02-21 16:39:39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最美长乐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我希望每一个高楼米线作品都可以永久保存下来,哪怕多保存10年、20年……都值得我去尝试。”作为非遗项目《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锐感慨万分。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2月9日,我省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高楼米线成功入选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当天上午,陈国锐刚完成最新作品《普明宝塔》的创作,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兴奋不已,直呼“喜上加喜”。

  高楼米线《普明宝塔》历经27天创作完成,用米约12500粒,作品长宽约为23厘米。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高度突破历史新高,达到43厘米,是对苏州寒山寺普明宝塔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这是陈国锐首次采用拼装式完成的高楼米线,作品可任意拆卸和拼装组合。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精细到毫米 长短一点都不能差

  在陈国锐历年来完成的高楼米线作品中,《普明宝塔》是首个能达到43厘米高度的,这对陈国锐来说是极大的一次创新。高楼米线是古槐镇高楼村独有的民间技艺,历史已有上百年,但《普明宝塔》几乎是高楼村老人们从未见过的高度。

  高楼米线作品由米粒制作而成,由米糊充当胶水进行沾黏,由于比较脆弱,高度的增加一直受到局限。如何打破高度局限、形成立体突破,成了摆在陈国锐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楼米线几乎不可能达到1米甚至2米的高度,但我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做到最高。”高楼米线高度每增加1厘米,陈国锐都要考虑米粒是否会产生裂隙、米粒间的连接是否牢固,否则微小差别都有可能造成整个宝塔的“坍塌”。

  在米粒的承受范围内高度增加的同时,还要保证宝塔的对称性。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米粒并非是标准化的建筑单位,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差距。”对此,陈国锐在制作《普明宝塔》过程中,每做一步都进行精细的测量,甚至用水平仪校正宝塔屋檐翘角,确保角度一致。

  《普明宝塔》底部四面设计有楼梯,作为宝塔的根基,四个楼梯的高度需保持一致,才能让宝塔处于垂直地面的水平位置,楼梯具有弧度且为不规则形状,陈国锐对米粒长度的苛刻,更是精确到毫米,“一毫米都不能差”。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探索拼装式 突破规格大小限制

  《普明宝塔》作为高楼米线首个拼装式作品,开辟了传统美术多样化的创作模式,这让陈国锐信心倍增,也坚定了他走高楼米线创新传承之路的决心。

  这些年来,陈国锐参加的展览与活动不在少数。虽说展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楼米线这项传统美术的民间手艺,让高楼米线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不过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由于高楼米线太精巧了,又比较高,在运送途中难免会磕磕碰碰,对作品有所损坏。”陈国锐心想,要是能把作品一层一层拆卸下来,到了现场再重新组装,这也许能降低损坏概率。于是,他便想出了拼装这个好主意,可以让高楼米线像搭积木一样越搭越高,既可快速搭建,也便于运输。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普明宝塔》分为5个部分进行拼装,每个连接处都趋于平面,确保作品的稳定性,从而在高度上进行突破。其实,在高楼米线制作过程中,剔除则是最难的一道工序,需要陈国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动作,然后粘上新米粒,直至“完美无瑕”。

  “我始终是以体量更大更高、作品更精美的目标去创作,将来的作品普遍会以这种形式来呈现。”除了《普明宝塔》,陈国锐还将创作出寒山寺的另一些主体建筑以及枫桥、船舶等,组合成一组磅礴大气的作品,再现唐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境。

  非遗进校园 传承需从孩子抓起

  陈国锐认为,传统的东西要想走得更远,必然要有适当的改变和创新,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近年来,他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将非遗项目带进校园。目前,高楼米线已进入到长乐一中、华侨中学、古槐中心小学、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4所学校。4所学校均成立了福州高楼米线传习基地,由陈国锐担任传承教学老师。

约12500粒米!首个拼装式作品!高楼米线再创新“高”

  2021年7月,在陈国锐的带领下,古槐中心小学的学生搭建出严复故居并亮相福州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活动。该作品用米约15万粒,耗费1600个小时。

  今年,陈国锐计划将高楼米线再推广至2所学校。他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希望能够将高楼米线纳入到大学生的课程中,通过大学生的创新性研究让这项古老的手工艺薪火相传。

  非遗薪火相传、代代不息的背后,是每个传承人的初心不变、匠心永恒,同时也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推陈出新。

  不停的步伐和不断的创新,是陈国锐对于自己作为高楼米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最好诠释。如今,高楼米线这项曾经独有并不外传的民间传统技艺,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所熟悉,并形成了继承和发扬的良好态势。

  (记者 吕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