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民生热点 >> 正文

​福州“生态家底”越发厚实

http://www.clnews.com.cn  2020-09-06 08:50:28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原标题:形成山水树林交融格局,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荫 福州“生态家底”越发厚实

​福州“生态家底”越发厚实

  鹤林生态公园一片绿意。

  福州晚报记者 张旭/文 陈暖/摄

  如今的榕城,已形成山水树林交融的生态宜居城市格局。记者昨日从市园林中心获悉,近年来,福州深入开展“绿进万家,绿满榕城”系列行动,全市绿量增量明显,在12条休闲步道、15个生态公园的基础上,结合内河治理,现已建成270个串珠公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体现“绿色担当”、争创“绿色治理样板”的征途中,福州正快速实现从“绿城”“花城”“景城”到宜居之城、幸福之城的大跨越。

  270个串珠公园

  “住”进内河沿线

  “以前就像住在臭水沟边,再好的天气都不敢开窗太久,现在污水变清水,杂草地变公园,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每天都来!”昨日上午,家住长福家园的曹阿姨带着孙女来到河畔,加入到清晨的“小区聚会”——跳舞、聊天、嬉戏追逐,好不热闹。

  与长福家园相邻的这条河叫连潘河,如今因河道蜿蜒、四季有景而备受沿线居民的喜爱。

  “整治之前,连潘河河道淤积严重,河水达劣五类水质标准。”记者与施工方负责人叶林山漫步河边,叶林山对记者说。而现在,连潘河不仅河水清澈,而且周边美景遍布。

  此次整治,连潘河新建提升的景观面积达到近25000平方米。其中,源头的串珠公园面积最大,超过8000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彩色透水混凝土铺就的水波纹园路就像河水绵延波荡,它的一侧是被水生植物包围的旱溪,来水时,这里就会形成一处多彩的水景。

  “沿着步道向下游走,就能到光明港,一路风景不断。”曹阿姨口中的这条步道,又称为滨河绿道,它就像绿色“血管”,赋予城市生命力。

  福州百余条内河纵横交错。结合城区水系治理攻坚战,我市下大力气打造水系周边环境。通过成片沿河空间系统整理,目前已有270个经过打磨的高颜值串珠公园“住”进河畔,延伸至小区、道路旁。

  如今,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荫的幸福生活,正随着蜿蜒流转的内河,“流”进千家万户。

  福州经验

  以内河沿岸步道和绿带为“串”,有条件、可拓展的块状绿地为“珠”,串绿成线、串珠成链。我市结合沿线不同特点和市民需求,建设生态型、社区型、文化型公园,让它们在不同河道或河段“安家”。

  休闲步道和生态公园

  带给市民“生态福利”

  “道在林间走,人在画中游”“福道环山,绿岛满城”,这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对福州城市绿道建设的评价。

  每天,家住大儒世家的李跃都要来到福道,通过蜿蜒盘旋的钢结构桥面在山中穿行,享受清新怡人的城市森林风光。

  李跃来自龙岩,退休后在福州居住。“以前这里像荒山一样,没有像样的路。近几年,福道建起来了,我每天都要走,从金牛山体育公园入口进入,有时走到左海公园,有时走到国光公园。”李跃说,别看现在福州白天气温比较高,但走在福道的树荫下还是很舒适的。

  “如果你们晚上过来,会发现福道的夜景也非常美。”观岚小区居民龚小妹说。

  福道长达19公里,其中悬空钢架栈道长约8.4公里,东北连接左海公园环湖栈道,西南连接闽江廊线(国光段),横贯福州市区的蛇山、梅峰山、金牛山等地,将左海公园、梅峰山地公园、金牛山体育公园、国光公园及金牛山公园串联起来,沿线建有杜鹃谷、樱花园、双拥国防教育公园等十余处人文自然景观节点。

  福道开创了国内钢架镂空设计的先河,全钢结构栈道桥面采用格栅板,缝隙控制在1.5厘米以内,最大限度地保护山体的原生态,既可满足轮椅通行,又不影响步道下方植物的生长。

  台江区光明港南岸休闲步道、仓山区飞凤山公园二期登山步道、晋安区牛岗山公园休闲步道……这12条休闲步道已成为福州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而之后开放的15座生态公园,又带来全新的“生态福利”。

  周末的晋安公园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是在此之前,它是一座“垃圾山”。该项目负责人林庆贵告诉记者,公园建设前,场地内有一座建筑残料和弃土堆起来的渣土山,土方量巨大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建设中,他们通过抗滑加固、整平密实、植被恢复、人工造林等手段,使得那座渣土山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该公园山水轴线重要的景观背景。

  鼓楼区福山(郊野)生态公园、台江区光明港生态体育公园、仓山区高盖山生态公园……一座座生态公园,是福州给予市民更多公共休闲空间的一个写照;一座座生态公园,是政府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民心工程。

  身在有福之州,徜徉于风景独好的公园,许多市民都情不自禁地为宜居宜业的福州点赞。

  福州经验

  12条休闲步道为每个县(市)区各建1条,依托当地的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将开放空间、公共绿地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各具魅力。建设标准也“高大上”:每条步道的宽度都不小于6米,市民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建设材料使用透水沥青或塑胶,确保舒适性;遮阴效果实现步道林荫全覆盖,充分种植市花茉莉花和市树榕树。

  而15个生态公园既各具特色,又突出“生态”主题,建成步道约5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