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建援藏干部运用大数据和农业技术,助推昌都藏猪产业发展

http://www.clnews.com.cn  2022-02-22 09:58:31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宽阔整洁的场舍,现代化的养猪设施,农历春节才过,昌都藏猪产业基地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忙活起来。

  “从‘泥里’到‘云上’,昌都的藏猪养殖大踏步进入了智慧时代。”福建省农科院援藏干部、昌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少华回想起初入藏时见到的养猪场景,不由感慨万千。

  三年前,施少华跟随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甫进藏,就和福建同去的其他3位农技专家跑遍了昌都市下辖的十县一区。一周内辗转数千公里,山高路险难行。调研中,他第一次见到了藏猪养殖的场景——简陋的猪圈、满地泥泞、猪到处乱拱,“和福建上世纪80年代养猪的条件差不多”。

  正是这次对昌都全市农业情况的调研,让施少华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放弃留美深造的机会来援藏是对的,也让他明确了要把发展藏猪产业作为农业帮扶的一个重要抓手。“一定要发扬福建科特派的优良传统,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他暗下决心。

  藏猪是雪域高原的特有品种,是昌都优质农特产品。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昌都藏猪保种和饲养水平仍比较落后,不仅世代杂交混乱,纯种藏猪种质资源流失严重,而且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

  福建援藏的农技专家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很快为昌都藏猪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把脉开方”:一方面,种质资源亟须保护和创新利用;另一方面,要解决长期存在的品牌弱、销售难,群众散养成本高、利润低等难题。

  数据云,恰是打开福建专家所开良方的“金钥匙”。

  在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统筹推进下,福建省农科院借鉴“闽宁模式”,进行异地对口帮扶,与昌都市政府签订《农业科技对口帮扶框架协议》。

  作为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昌都藏猪产业数据中心于去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把昌都全市藏猪扩繁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图像数据汇聚到云平台,完善全程可追溯体系,实现产业数据化,打造智慧农业样板。

  与此同时,福建援藏队还从福建选派5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畜牧兽医专技人才,引进一批生猪养殖、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人才,组成昌都藏猪产业小组团,为助推昌都藏猪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兼任昌都藏猪产业小组团团长的施少华牵头开展了福建省财政厅援藏课题“昌都藏猪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通过测定昌都藏猪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保种,挖掘优势基因,为后期产业化打下基础。目前,昌都藏猪全基因组重测序已完成,初步完成全基因组的拼接,正在进行藏猪性染色体的组装和SNP相关序列的大数据分析。

  在福建援藏队的带动下,昌都全市23个养殖基地养殖藏猪15万头,年出栏9万头。

  数字技术不仅能“云上”养猪,还使得“云上”卖猪变为现实。45个小时冰鲜冷链运输,跨越6省区3000公里……在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努力下,成功将50头来自雪域高原的昌都藏猪运抵厦门销售,实现了藏猪批量入闽零的突破。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养殖技术、物流成本等影响,藏猪无法打开销售市场。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坚持多渠道开发销售市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市场营销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昌都藏猪销售“4+5” (即立足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四省,面向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五市)的市场营销格局。

  开展网上云课堂,微信互动线上指导,疫病防控协同联动……福建对昌都藏猪产业发展的帮扶充分运用大数据,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户+物流+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福建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引进的福建企业,通过大数据市场调研,现已与全国多地的商超签订冷鲜肉销售订单。昌都藏猪这一特色品牌正在全国逐步打响。

  作为福建援藏项目的昌都藏猪产业基地,是“云上”养猪的重要实践载体,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该项目共投资1.77亿元,其中,闽藏援高原生物科技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020万元。基地中昌都藏猪父母代扩繁场、万头商品猪养殖场、年屠宰量10万头的屠宰厂、肉制品深加工及冷链物流中心现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记者 林蔚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