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沧桑巨变70载 有福之州铸辉煌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侧记

http://www.clnews.com.cn  2019-09-03 09:24:1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沧桑巨变70载 有福之州铸辉煌

  通过水系治理,福州水更清、河更畅、景更美。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谢星星 蒋雅琛

  “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见面,向大家汇报福州的发展和变化。福州是福建省会,地处东海之滨、闽江之畔,这里有灵山有秀水,有历史有文化,有传统有现代,有时尚更有活力。”1日,在以“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 建设有福之州 打造幸福之城”为主题的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尤猛军热情的开场白,为各界媒体打开观察福州的一扇窗。

  福州是八闽古都,2200多年的建城史赋予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底蕴。福州有侨台优势,拥有海外乡亲400多万、在台榕籍乡亲80多万,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福州是开放前沿,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15年被确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福州是生态之城,是全国最绿和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福州是有福之州,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形成地和实践地。

  70年艰苦创业,70年春华秋实。今日福州,发展质量节节攀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蹄疾步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从一穷二白迈向经济强市

沧桑巨变70载 有福之州铸辉煌

  GDP从1949年的1.26亿元增长到7857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0.84亿元增长到9968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50年的188万元增长到111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55.1∶13.7∶31.2优化为6.3∶40.8∶52.9……70年来,福州从一穷二白迈向经济强市。

  从农业看,特色现代农业不断壮大,先后荣获“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金鱼之都”“中国鳗鲡之都”等称号,茉莉花茶进入中国茶叶品牌十强行列。

  从工业看,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拥有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等5个千亿产业集群。

  从商业看,新零售之都现雏形,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66.5亿元、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

  从民营经济看,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39.95亿元、占GDP的65.4%,13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从数字经济看,成功举办两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018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800亿元,获评全国首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从海洋经济看,境外远洋渔业基地数量全国第一,水产品加工量、加工产值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唯一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省会城市。

  从高新技术产业看,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R&D(研究与试验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数全省最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纸褙小城迈向宜居新城

  70年前的福州,城里四处都是简陋、低矮的连片棚屋木房,被称为“纸褙的福州城”。70年来,福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持续完善、品质日益提升,实现从纸褙小城向滨江滨海现代化城市的华丽蝶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等称号。城市空间逐步拓展。全市建成区面积从1949年的11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92.8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10%提高到70.3%。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福州机场、港口、高速、高铁、地铁一应俱全,水、电、气应有尽有,城市基础设施由滞后型向适度超前型转变。

  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3,森林覆盖率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50年的1.97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15.14平方米。

  历史文化有效传承。2个古城遗址公园、4处历史风貌区、15条特色历史文化街区、232条传统老街巷正在建设,数百处重点文物和古建筑正在修缮,留下乡愁和记忆。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达73.55%。

  从海防前哨迈向开放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得风气之先、乘政策之利,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到2018年底,全市累计设立外资企业7675家,实际利用外资164.97亿美元,来榕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93家,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体制机制持续创新。从被赋予“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到被批准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拥有“六区叠加”优惠政策,福州改革开放路子越走越宽、体制机制越来越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全面融入“一带一路”,获批全国第二批自贸试验区,与17个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牵头设立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进出口总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94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48亿美元。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上世纪90年代,福州在全国首开行政服务“一栋楼”办公的先河。目前,福州审批服务时限压缩比例位列全国第一,城市信用状况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第3位。

  榕台交流合作深入拓展。全国第一家台资企业、第一个台湾个体工商户、第一家赴台投资公司、第一条跨海光缆、第一张电子台胞证等,都诞生在福州。改革开放以来,率先签订“两马协议”、率先实现对台“大三通”。目前,全市已入驻台资企业927家。

  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70年来,福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70年间,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从76元提高到4.4万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从47元提高到1.9万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数量增至2018年的2528所,全日制高校由最早的3所发展到目前的35所,普惠性幼儿园学额覆盖率提高到77.28%。

  医疗卫生水平快速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从1950年的633个增加至2018年的4172个,每千人床位数从1.77张提高到5.14张,2018年荣获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称号。

  公共文化服务明显增强。以前福州一个县(市)只有一个文化馆,现在2197个村均有文化站,全市还拥有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建筑设施70多个,今年福州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拥有海峡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17个,建成全民健身点1.58万个,主城区初步形成“10分钟健身圈”。2015年,福州还成功承办全国首届青运会。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5.5万人增至2018年的434万人。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在全国率先实施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市县社会福利中心实现全覆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6张,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达65%以上。

  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50年的不足4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不足5平方米提高到66.5平方米。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所有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全部脱贫,永泰省级、闽清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顺利“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