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聚焦长乐 >> 正文

远去的炊烟(六)——高山顶:一溪四庙伴古树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5-20 07:49:09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无人居住的旧土房

布满青苔的乡间小路

被花草树木掩盖住的废土房

  村子里的小溪分为三段,每段都各有特点。沿着小溪走,可以绕高山顶村一圈。

  高山顶自然村位于鹤上镇青桥村的一座山上,村民都姓郑,以种田为生。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都搬下了山。

  据高山顶原村民郑清官介绍,差不多30多年前,村里人开始陆陆续续搬到山下,大约20多年前,村里已没有人居住。村民搬到文武砂、首占、城关等地,其中搬到文武砂的最多,因为那边田地较多。

  车辆从青桥村的山下出发,沿着坑坑洼洼、蜿蜒盘旋的土路一路前行,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空气十分清新。云雾中,董奉山若隐若现。郑清官说,以前没有这条土路,是建董奉山电视塔的时候为方便施工才开了这条路。沿着土路行驶了约25分钟,只见路边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高山顶”。

  “村子在高山上,所以就叫高山顶。”说起村名的由来时,郑清官如是说。

  “村里的这条思乡路是前几年原村民回来时集资建的,并立了村名碑。”郑清官说,以前他们村的村民下山都是走山路,大概要45分钟,这还是年轻身强体壮、经常上下山的人花的时间,要是年龄大的得走更久。

  车辆又行驶了约10分钟,终于到达高山顶村。

  溪水潺潺,树木葱葱

  走进村子,村里没有人声,只有潺潺的溪水声与不时响起的鸟鸣声。一阵风过,树叶沙沙作响。村间的小路已布满青苔,昭示了它的人迹罕至。

  村子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草丛茂盛。林子间的小路上落满了枯黄的叶子,仿佛铺上一层地毯。郑清官说,以前村里的树木没有这么茂盛,因为村民要拾柴生火,许多树木、草丛都被村民用于生火。近20来年没人住在村里后,这些树木、草丛才长得这么茂盛。村里还有一些上百年的松柏、榕树等。

  走在村间的小路上,不时会看到一些杂草丛生、树木茂盛的平整土地。据郑清官介绍,这些原是村民开发的田地,后来田地荒废了,绿化造林时在这些地方种上了树木。

  村里的小溪很长,沿着溪边走,可以绕村子一圈。

  “这条溪具体多长我不知道,只知道从我们村流到青溪。整条溪没有名字,只有各段的名字。说是名字,其实也只是村民自己说的土话而已。”郑清官说,这些名字只是为了方便让大家知道地点。比如告诉家人、亲戚说他今天去村里的哪个位置做事。

  小溪的“三个涧”段是由两个山涧汇流形成了又一个山涧,因此村民称此处为“三个涧”;小溪的“榕树下”段则是因为小溪流经村里古庙边的有近200年历史的大榕树而得名;小溪的“大坝”(又称“大姆下”),则是村民灌溉用水的主要区域。

 

  

清澈见底的小溪

杂草丛生、用于植树造林的荒地

石头堆砌而成的古庙

      沿溪而建、与树相伴的古庙

  村里有4座庙,分别为“三老爷庙”、白马寺、龙涧寺和龙在寺。每座庙都沿溪而建、与百年古树相伴。

  “三老爷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建筑,石墙大多以大块、整齐的石头来打墙基,然后按照石头的大小逐级向上排列。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窟窿和缝隙,由小块的石块或泥土填充。后来村民修葺寺庙时,用水泥加固石墙,并将寺庙内部进行翻新。庙前,一棵近200年的古榕树静静地临溪而立,看尽高山顶的沧桑变化。

  “这座庙大概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以前我们经常在门前的大榕树下玩耍、纳凉,那时候人气旺盛,这榕树也很青。现在这里都没人来了,没人气,榕树都发黄了。”郑清官不无感慨地说道。

  龙在寺也是一座石头建的寺庙,门前种满了枇杷树。白马寺是4座寺庙中最新的,建于20多年前。

  龙涧寺位于村子最深处,寺前一株枝繁叶茂的百年松柏屹立不倒。2005年,村民集资翻修龙涧寺,形成了如今水泥结构的寺庙。每年农历十一月廿九,是龙涧寺五灵公千秋华诞。这一天,搬到全国各地的村民大都会赶回村里,参加祭典。祭典中,村民会到龙涧寺请香,将香火带到祠堂,以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平时没人住,每年祭典时村民最齐

  “这里原是小学,后来人搬光了,小学废弃,就改造成了戏台和祠堂。”在村口的祠堂,郑清官说。

  据祠堂里的碑文载,“先祖郑公天直生于清乾隆间约公元1788年,由坊兜村迁到董奉山下高山村。”此即高山顶先祖的由来。

  据郑清官介绍,村里人都姓郑,原本是同一个祖宗。先祖的子孙后来分为5房,每房又开枝散叶,发展为十来户,村里最多时大概有50几户人家。每房的自家人都住在一起,靠种植番薯、水稻为生。

  沿着村路,不时可以看到一些破旧的土房及残垣断壁。有的残垣断壁隐蔽在花草树木中,别有一番滋味。而部分破旧的土房则沦为牛舍。还有一些石厝、土房等被村民修葺一新,平时大门紧锁,只有在每年祭典村民回乡时才难得一用。村里较集中的房子约有5处,倒是与郑清官所说的五房相吻合。

  郑清官说,这里生活十分艰苦,没有农田,村民只好在山上开垦山地,东一块西一块,有大有小,且大部分在村子深处。开垦完农田后,还要挖水渠、灌溉农田。山地土壤贫瘠,村民还要大老远地挑肥料、施肥。村民主要种植番薯和水稻,村里没人要,村民便挑到山下的岱边村、青桥村卖,再换些生活用品回来。

  沿路走来,可以看到荒废的蓄水池、破旧的水管、废弃的水力发电房等,这些无不在诉说着这里的人们曾经如何辛勤劳作、努力地改善生活。

  “现在村里都没人住,只有每年农历十一月廿九这一天,村里举行祭典活动,这时候村民最齐,大概有近百人回来参加祭典活动祈求平安。”郑清官坦言,除了清明扫墓与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廿九,他也基本不回来。

  高山顶,这个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正渐渐沉寂。

  (记者  黄燕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