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远去的炊烟——岭寺: 山村古道米酒香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4-03 08:44:38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岭上有“莲石宫”,岭寺村因此得名

闲置的谷仓落满了灰尘

       

老式的柴灶与偶回老家的新生代

  

斑驳的老墙在无声地诉说乡村往事

       【开栏语】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这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句歌词,不知拨动了多少人内心的乡愁。

  长乐,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注定了先辈要披荆斩棘开发山田。千百年来,曾经的荒山野岭由此繁衍出了一个个小山村。千百年来,山坳里飘起的袅袅炊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长乐人。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山里人走出了山村,融入了城镇,甚至走向了五湖四海。山村渐渐没落,田园渐渐荒芜,但那祖屋的苔绿,祖辈的身影,总在记忆中。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山村飘起的一缕炊烟,在离家的清晨升起;乡愁就是故乡小路上的一道车辙,印在游子的心坎上。

  为了留住曾经的乡土记忆,为了慰藉永远的乡愁情怀,本报推出了“乡愁”主题特别策划——远去的炊烟。

  我们将组织采编人员走访那些散落在山野中的小山村,去追寻那渐渐远去的炊烟。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栏目,并热心提供线索,参与栏目制作。

  在《长乐乡土丛书——江田》中,涉及岭寺的描述只有一句话:“友爱村,系江田镇政府所在地,全村由一个主村和南山、龟山、岭寺三个自然村组成。”

  岭寺确实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正符合我们的乡愁系列——“远去的炊烟”策划主题。春暖花开的三月,我们沿着盘旋的山路驱车前往岭寺村探访。

  村名岭寺,岭顶有寺

  穿过江田镇石门村,沿着一条盘山水泥路,不过几分钟就到了岭寺村村口。

  一下车,含着草木芳香的空气立即包围过来,甜丝丝的。放眼望去,青山如黛、石屋错落,好一个纯朴恬静的小村庄。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因为村口岭上建有一座寺庙,所以这个村就叫做了岭寺村。

  记者来到村口的寺庙前,却见大门上写着“莲石宫”三字,字迹古朴有力,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宫内几块巨石,石前立着几尊神像,“莲石宫”的名称大概便因这几块巨石而来。在宫内转了一圈,发现整个建筑就是石前立像、石上加顶、四周砌墙而成,颇有特色。

  莲石宫始建于什么年代已难以考证,但从宫前立着的几块重修记事碑上可知,清乾隆年间莲石宫有过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据称,莲石宫前原有一条官道,是北山岭以下长乐南乡北乡往福清的必经之路,古时候从这里经过的商贩挑夫络绎不绝。想来,古时这莲石宫的香火一定很旺。

  两百多年前的拓荒者

  与莲石宫隔路相望的便是岭寺村。这个不大的村庄座落在山坳里,四面青山如黛,一条小溪绕村而过,房前屋后翠竹点缀,不时的鸡鸣犬吠声给山村更添了一份宁静。

  一缕轻纱般的炊烟在村庄上空升起。我们循着炊烟找到了一户农家小院。

  主人陈国财告诉我们,村里人家都姓陈,属南阳陈,祖上来自江田,即现在的友爱村。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因为田少难以过日子,他们的祖辈带着几个人来到这里开荒种田,慢慢繁衍下来,到解放后一度发展到近百户人家。

  颇有意思的是,岭寺村祖坟和祖厅都在村中间,特别是祖坟,十分醒目。我们很认真地参观了岭寺村陈氏祖墓。墓碑上刻着:江田昌润陈公 配田氏佳 合域 乾隆辛卯年 季冬吉旦立。长眠在这里的陈昌润,便是岭寺村最初的拓荒者。乾隆辛卯年至今,已历两百多年。

  陈国财的哥哥陈振忠老人告诉我们,南阳陈族谱排序为:克、昌、朝(圣)、廷、有、道、诸、彦、扬、明(宜)。从第一代昌字辈到这里开荒,到他的“明”字辈,已历十代。在他这一代之后,大多都搬离了岭寺村,有的搬到了城市,有的搬回了江田镇,留下来的只有十几户人家,留守家园的基本是老人。

  土鸡土鸭甜米酒

  岭寺村先辈到这里开荒,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越来越大,至土改时这里已经有山田800多亩。现在,这些山田大多已抛荒,留守的几户人家主要在这里养牛,也放养些鸡鸭,收些土鸡蛋,生活倒也过得安逸。

  这几年,随着城里人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岭寺村村民陈炎官在村里开了家小饭馆。小饭馆菜谱很简单,无非炖土鸡烧土鸭,再炒些时令蔬菜,但很受欢迎,每到周末,生意兴隆。

  小饭馆卖一种米酒,特别香甜。据说这陈炎官家世代酿酒,旧时得村口官道之便,开了家酒库,商贩挑夫从这里经过无不沽一壶带着路上喝。

  这里的米酒为什么特别香甜?陈炎官说,“这酒是以刚酿出的酒当做水,倒进糯米和酒曲中,再酿一次方成。这样的酒,不香不甜才怪呢!”据说,上世纪70年代,人们喜欢喝的“蜜沉沉”酒就是这样酿造的。

  每年清明,从岭寺村走出去的村民纷纷回村祭祖扫墓。临走时,他们大都会带上几斤米酒,“老家的酒,劲儿不大,入口绵长,却容易醉人。”

  岭寺村往事

  在岭寺村,村里的老人们给我们讲述了祖辈的三个小故事。往事悠悠,代代相传,这些小故事诠释了岭寺人的爱心与智慧。岭寺村,还真不简单。

  祭祖祈福感动余家

  很久以前,岭寺村及周边山地都属于一户余姓人家。岭寺村先辈到这里开荒种田后,每年都要向余家交纳一定的地租。尽管如此,岭寺村先辈仍然很感激余家容留他们开荒种田。所以,每年祭祖祈福,他们都会另备一份祭祀品给余家祖辈,族长还要领全族人为余家祈福。有一年,余家人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很受感动,决定免去岭寺村民的地租。

  智退土匪保护家园

  有一段时间,江田出现了一股土匪。因为岭寺村处在官道旁,且人少地僻,所以经常被土匪抢掠。不堪其扰的岭寺村人急中生智,得悉土匪头目的叔叔是个孤寡老人,住在临近村落,便抬轿邀请其来村中住下,好吃好喝供着,还专门请了一名丫环伺候。待土匪再次来抢掠时,土匪头目的叔叔便出面喝止:“我难得能在这里安度晚年。你们来捣乱,我还有什么颜面在这里呆下去啊?”土匪头目一看亲叔在这住着,赶紧带着队伍撤了。从此,这群土匪再不来犯。

  特殊时期的避难所

  过去,岭寺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几乎与世隔绝。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多次侵犯长乐,烧杀掠夺,民不聊生。期间,日寇多次进犯江田境,群众闻风而逃。岭寺周边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隐蔽的岭寺村。每次,岭寺村群众都毫无怨言地接纳周边的群众,并尽其所能地提供吃住,让这个小村庄成为特殊时期的避难所。

  (记者   陈瑞衡 林尔雅/文 欧有志/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