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区塔山公园的西北坡,有一块特别凉爽的地方,在几棵大榕树的绿荫下,排列着一张张石桌和石椅,靠背的山坡上有12生肖塑像、假山、鱼池,旁边还有一栋长达30余米的廊亭,是老人喝茶、聊天的绝佳去处。去年,相关部门在这里的一棵榕树上,挂上一块“圣寿园纳凉点”的牌子,福州市老体协的领导还到这里参观过,从此纳凉点的名声大了,而李文新老人6年在这里义务烧开水,又当文明宣传员的事迹也传开了。
6年烧茶水从不间断
8月25日7时,记者踏上塔山,走进圣寿园,看到大榕树下放着茶水桶、茶具、石桌上茶杯盛着热腾腾的茶水。老人们一边品茶,一边听读报纸。“现在我读一篇福州日报新闻,题目是‘宣传社会正能量,传播文明新风尚’”。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整个园子里20多个老人都听得见。这位读报老人,就是被赞誉为纳凉点最美志愿者的李文新。
李文新今年75岁,是电力退休职工。6年前,原先在圣寿园义务烧茶水的施老,因病去世,这里一度茶水中断。“烧茶的事,我来干。”李文新自告奋勇,担当此任。从此,他每天4点多上来,在廊亭地下室烧开水,然后装进几个热水壶,提到园中榕树下,还要把茶杯全部清洗后,才算完成。接着,他拿起竹扫把,打扫园子里落叶。大约到5点多,老人们陆续上来了。这时,李文新才歇口气坐了下来。大约到了10时许,老人们走了后,李文新一一清理茶具,放进地下室后,才最后一个离开。
有一次,李文新一家要去亲戚家吃喜酒,有一位老人知道后,说明早由他来烧开水,李文新笑笑说:“去喝酒来得及,还是我来!”第二天早上,李文新为节省时间,让儿子从住处开车到塔山下,上山烧好开水后,才和家人一起坐车去喝酒。这次“潭美”台风后的第二天,李文新大清早上来烧水,一看电线断了,不知丢落何处,老人眼睛视力差,到处找也找不到,开水烧不成怎么办,他赶紧打电话叫儿子上山帮忙找,找到断线接好后,马上烧开水。李文新烧好水,开始扫园子,因为台风,园里落叶特别多,后来上来了几个老人参与进来一起干了一个小时,才把落叶扫干净,还把几棵吹歪的小树扶正。
时间一晃,6年过去了。这6年来,在这歇凉的老人有时多到几十人,有时少的也有十几人,但李文新烧茶水,从不间断,小小圣寿园,天天飘散着浓浓的茶香。
纳凉点成了道德小讲堂
老人们在圣寿园,除歇凉喝茶,就是聊天论家常,说得总是一个话题,谈得多就“腻”了,就只好不说话,喝闷茶。李文新想,如果向老人说一些国内外时事及家乡新鲜事,特别是市里到处都在开设“道德讲堂”,如果把纳凉点变成道德小讲堂,该多好。
想干就干,是李文新的办事风格。从年初开始,他上山烧茶水时,带了《福州日报》、《吴航乡情报》,给老人们读几段新闻。然后叫老人讲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没料到这一招,博得老人的喜欢,园子也热闹了起来。
“新闻读完了,现在请大家讲身边的故事,谁先讲?”记者看到李文新的话音刚落,有一个叫郑依煌老人亮了嗓子,“我先讲一个好媳妇照料疯婆婆的故事。”他说的是吴航街道航兴社区,有个叫黄香平的妇女,20多年照顾疯婆婆胜似亲娘的事,情节感人,大家听了啧啧赞扬这个好媳妇。郑依煌是村干部退休,被老人称为“故事王”,他对记者说:“我平时非常关注发生在身边真善美,说出来大家听。”
有一位老太太叫黄好金,坐在一旁静静地听。李文新笑了笑对大家说:“其实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比如黄好金就是一个好老太。”原来,三年前,黄老太的老伴中风瘫痪后,一切不能自理,一直由黄老太伺候,从喂饭到个人卫生无不由她操劳。在外均已成家立业的子女,说母亲这样太累,要去雇一个保姆,可是黄老太就是不依,她说,几十年夫妻相携相伴,只有她伺候才放心,一定要守着他到最后。刚说到这里,黄老太忽地站了起来说:“九时了,老伴要喂点心,对不起,先走一步。”黄老太快步走了。大家望着她的背影,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10时正,老人们还不想离去,原来有一道福州话《好人歌》要听呢!李文新扭开收音机,带着虾油味歌声,又让老人开心地笑了。
“能在古稀之年,为大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当一名文明宣传的志愿者,在奉献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我会一直干下去。”这是李文新发自肺腑之言。
(记者 王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