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薪火相传,守望黄石制陶古龙窑

http://www.clnews.com.cn  2013-12-20 08:30:2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开窑喽——”随着一声粗狂的吆喝,黄石陶器厂古龙窑又要开窑出硋(陶器,方言与“亥”同音)了。这是“水墓硋窑”古龙窑薪火相传300多年来的一个普通场景。吆喝的汉子,叫陈光明,是现任黄石陶器厂厂长。

   始于康熙二年,薪火相传300多年

  营前街道黄石村,古龙窑位于村南面的山坡上。龙窑靠山坡顺势而建,呈东北-西南走向,横亘60余米。古龙窑是古代制陶艺人创造的智慧结晶,以形似长龙得名。龙窑其貌不扬,从外面看就是用红砖和黏土垒起来的斜坡直烟式筒形隧道,上盖木头屋顶,覆稻草。炉头是烧陶的起火处,最高处的窑尾砖砌一个巨大的烟囱。窑床上有3个窑门,供装陶、出陶用。窑背上两侧各开64对窑孔,那是添加柴火、观察炉温的地方。烧陶一次,要消耗柴草约150担、烘硋的煤炭2吨。烧陶的时候,炉温高达1200℃,远近闻名的黄石陶器就是从这里出炉的。厂长老陈说,这里就是“水墓硋窑”古龙窑。

  在黄石村,水墓硋窑古龙窑薪火相传了300多年,生生不息。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黄石制陶技术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兴化莆仙传入,至康熙二年(1663年)已有大宗陶器出产。《长乐市志》记载,“长乐陶器行业始于清康熙二年。”《闽县乡土志》记载:“下洋村六百家……村民多以烧陶伐石为业。”“黄石,林六百家则业陶窑。”“江迤东,黄石、下洋一带……有烧硋器之陶窑。”这可能是黄石陶业最早的文字记载。另据《长乐六里志》记载,黄石、东屿、下洋制陶业始于“清康熙二年,出品以缸、瓮、瓶、缽、砖、瓦为大宗。”该书还记载,1938年,黄石有硋窑4座,东屿1座,下洋4座。当时的一些记载还提到有一种“陶瓷船”,类似砖瓦船,每艘载重7~9吨,长乐有15艘,从黄石、下洋一带运陶器往福州、吴航镇、厚福一带。

  目前,“水墓硋窑”是长乐唯一仍在点火的“活龙窑”。

 

  解放后,黄石制陶进入全盛时期

  记者在黄石村,找到当年黄石陶器厂的老员工林杰、林依珠和老陈的父亲陈德通,3位老人都已年过古稀。据老人家说,黄石村往山里走,旧称“西湖山”的方向,清康熙二年的硋窑遗址就在里面,一锄头挖下去,就能发现大量陶片,所谓“破土一寸,陶片三尺”。

  说起黄石陶业,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林正金(1902-1982年),黄石村人,14岁随父学习制陶工艺,1940年自办手工硋窑。1955年,他参加黄石陶器生产小组,与林景茂等老艺人研发新产品,生产出式样众多的嵌花陶瓷器皿。特别是他们精心设计制作的嵌花镶色提壶和素釉彩绘提壶,受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协会的赞赏,并选送苏联参展,获得中央美术工艺奖章。同年,林正金制作的嵌花酒壶等作品参加福建省工艺品展览,获民间美术工艺纪念章,被选派参加福建省老艺人代表大会。1956年,其作品嵌花提壶被中央美术工艺处评为二等奖。1958年,黄石陶器厂成立,开始生产工业陶,以陶代钢,有陶制水轮泵、耐酸缸等产品,陶制水轮泵还被选送北京参展。黄石陶器生产进入全盛时期,有8个龙窑,从业人员达400多人。

  在老陶工林依珠的家里,记者有幸欣赏到了他家珍藏至今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石陶器厂的产品,其中就有嵌花酒壶、嵌花饭甑等富有长乐特色的嵌花陶器。

  修复国宝千佛陶塔的陶件,黄石出品

  记者与村里的老陶工攀讲的过程中,渐渐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那就是修复国宝千佛陶塔的陶件,黄石出品!

  村里的老人家聊起鼓山涌泉寺里的国宝“千佛陶塔”。当年,为修复千佛陶塔,黄石陶器厂曾经烧制过一批陶铃、小佛像和葫芦顶。老人家证实,其制作者就是林正金。记者多方查找,发现《海峡旅游》杂志2007年第3期发表了《石鼓名山护宝记》一文,讲述福建省原政协委员蔡学仁在1972年保护文物、修复涌泉寺的故事。据蔡老回忆,当时将城门镇梁厝村龙瑞寺(又称池乾寺)一对破损的千佛陶塔迁至鼓山修复保护,结束了涌泉寺千年无塔的历史。

  蔡老在修复陶塔时发现,查不到任何资料。这一对遗世独立的千佛陶塔,是全国唯一,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对陶塔,烧制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塔尖的葫芦顶、飞檐上的小佛像、塔檐转角处挂的铃铎,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抢走或损毁。蔡老参照乌塔上镶嵌的小佛像,请工艺美术师制作模型,找到当时黄石陶器厂的老陶工林正金重新制作,历时半年,重塑陶件千余件,使千佛陶塔得以修复完整。

  千佛陶塔是用陶土分段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塔身细部仿造宋代木构楼阁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制陶工艺的高超,成为鼓山涌泉寺的镇寺之宝,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黄石陶器厂的老陶工林正金,为八角塔檐补塑僧人、武将144尊,烧制修复双龙抢珠葫芦顶,仿古制作了大、中、小塔铎(陶铃)配套安装,展示了黄石陶工的高超技艺。

  古龙窑有了人气,窑火才会旺盛

  11月30日,出硋。老陈和2位工人整整忙了一整天。第二天上午,还要大半天,整条龙窑里头的陶器都被挑到外面。烧制一窑陶器一般为15天,一个月可以出2窑。站在空荡荡的窑炉里面,3个窑门透进来的阳光照亮了1200度高温烧过的窑顶,上面倒悬着许多黑色的钟乳石一样的结晶体。水墓硋窑古龙窑,是古法烧制传统制陶工艺的活化石。老陈带着10来号人,传承着古龙窑生生不息的薪火,炼土、制坯、打花、上釉、装窑、烧火、出陶……日复一日。

  12月1日上午9点多,记者偶遇闽侯来的几位客人来选购酒坛、花钵、炖罐、米缸。“各人(大家)讲,就是嫌伊花样做太少,好多人爱买炖罐,前几年还有做,这两年没有了。”客人们说。我问老陈,“你现在一年收入能有多少?”老陈大约算了一下说,“也就10来万吧,几个股东一分,就没多少了。”后生仔不爱学这个,赚不来钱。现在,他请来制陶的都是50多岁的老师傅。

  陈光明烧制的陶器,仍是与龙窑一样古老的传统陶器,如酒坛、饼炉、水缸、金瓮等等。这一天,他们还接了一单生意,烧制渔网上增重用的陶坠子。老陈介绍说,长乐下洋籍台胞李舫孙创办的台北莺歌顺隆釉业公司,致力于开发精致瓷器新技术,使莺歌镇成了闻名中外的台湾陶器生产重镇,被冠以台湾“景德镇”之美誉。前些年,李舫孙还特地回乡,聘请黄石陶器厂的老艺人赴台传艺,把长乐的陶器生产带到台湾宝岛发扬光大。古龙窑的炉火不能停,陶器生产还要继续,因为老陈知道,古龙窑有了人气,窑火才会旺盛。

  (记者 欧有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