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太平港:郑和出使西洋在国内的最后一处聚舶据点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7-18 08:06:18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在长乐的一座城隍庙里,有一幅清代县域壁图,虽已斑驳不甚清晰,却仍能辨认出图中县治西面宽阔的“马江”及帆船。据明弘治《长乐县志》载:“太平港在县治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本朝永乐中遣内臣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此改名。”《长乐六里志》亦载:“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

  太平港,原称吴航头、河阳港、下港、马江、下洞江。史书记载,太平港是郑和出使西洋在国内的最后一处聚舶据点。郑和每次舟师出航时,都会到闽江口长乐太平港驻泊,少则两个月,多则十个月。驻泊期间,郑和一方面集结船队、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补充给养,另一方面祭祀海神、伺风开洋。因此,郑和不仅给长乐留下了许多文物遗迹和民间传说,还对长乐的经济、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太平港作为驻泊伺风港的优势

  时光悠悠,沧海桑田,昔日港阔水深的太平港,已淤积成一片平原。不变的是,历经600多年,热闹繁华依旧。专家考证,我市人民会堂及周边等建筑皆位于当年“太平港”中心。市郑和研究会会长曾国新在绿树成荫、微波荡漾的长山湖边接受我们的采访。

  据曾国新会长介绍,当时的太平港跟其他地方的港口相比,有特殊的优势,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平港有营前闸和下洞江的洋屿闸两个出口,大大提高了舟师进出的效率。其二,太平港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船队停泊在这里比较安全,而且离闽江出海口又不太远,容易进出港。太平港每天都有两次的涨潮和退潮,当时的社会没有蒸汽机,船队就利用风力和潮流的力量进出太平港。曾会长说:“太平港离出海口不近也不远,太平港的水始终保持淡水状态,舟船上的士兵直接把水桶抛到江里,就能取到可以使用的淡水,而其他地方港口有的只有一个出海口,船只进出效率比较低;有的离海口很近,是海水,舟师饮水不方便。当年,郑和应该是经过详尽的比较,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选择太平港作为‘累驻于斯,伺风开洋’驻泊地。”

  “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当年的太平港,那时还是一片汪洋。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座座高楼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停泊在港口里的一艘艘船只,那是多么壮观。”

  郑和七下西洋对长乐的影响

  明初,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历经半个世纪,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记录,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长乐停留,补给物品和等候季风到来,少则几个月,多则十来个月,然后经五虎门出海。

  曾会长告诉记者:“郑和下西洋前后共28年,累计有3年时间是在长乐度过。”

  “首石山鸣大魁出,十洋成市状元来。”十洋街就是如今最为热闹的胜利路,郑和下西洋期间,几百乃至上千艘船只,27000多人口,长时间停留长乐,势必给长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带来巨大的影响。长乐还奉命为下西洋建造船只,由于各方人士的汇集,西洋各国的货物也在此交易。故长乐有“人众成市”、“贸易如云”、“十洋街”和连科两状元等这些家喻户晓的美谈。

  记者不久前曾采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明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博明史专家刘如仲。刘老提过:“郑和是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一个单元。自唐宋以后,长乐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很重要的一个港口。郑和在十洋街开洋,给长乐的经济文化带来巨大影响。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交往,把中国的经商习惯带到斯林兰卡等国家,一直到现在,这些国家的很多习惯和我们极其相似。”

  (记者   陈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