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长乐“讨海人”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9-26 09:19:0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乐以海为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如今,小木船的时代逐渐退去,上千吨的钢质“铁壳船”成为渔民们的新宠。走进现代渔村,发现他们在沿袭着传统的同时,正与时俱进地变化着。

  是生计,也是生活方式

  在偏居一隅的长屿岛上,编渔网的渔民随处可见。他们或是咬着绳头徒手织网,或是坐着用锥子钩网,或是蹲在地上用脚踩着编网,每一个渔民的动作都非常麻利,每一张编织成型的渔网都结实无比。

  而在潭头福星村,这个因渔业应运而生的渔村,目前,是全市渔民数量最多的渔村。

  福星村是由各地的连家渔民组成的,渔民刚上岸定居时,用的渔船是小舢板,体积小,方向也要靠风力来控制,风里来,浪里去,辛苦又危险。上个世纪60年代,福星村的渔船安装了第一台柴油机,从此捕捞渔船也逐步向着机器化发展。改革开放后,集体将渔船分配给个人,有的村民甚至自己造船,捕捞业越做越大。

  现在,村里有现代化的制冰厂、渔网供应商、专门的加油站,船上也安装了卫星定位、雷达导航、探鱼器、对讲机等设备。

  9月,在开渔一个多月后,记者走进福星村,发现到村口就能闻到鱼腥味。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板,长期的风吹日晒让渔民外貌特征明显。

  “我正在编渔网的网脚,这种渔网的网目有12米,一般在800以上马力的船只才用得到。”村民林淑珍织网补网已有二十余年。

  据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如今整张渔网中的网尾和网身大部分由机械制作而成,只剩下网脚和最后的合成才是人工编织的。“以前一天能织出两张网就很不错啦,现在有了现代化设备,效率提高很多,每天编织十几张网不成问题。”

  而在刚刚过去的伏季休渔期,村委则联合渔政、渔监部门每年定期举办船员培训班和“四小证”培训班,对渔民进行技术技能、安全技能、岗位知识培训,提高渔民的整体素质,每年参加人数都在700多人次以上。

  “这是今年安全作业的注意事项,你们好好看看哦。”当日,边防所的工作人员正好进村逐户宣传安全。

  “今年的国家燃油补贴什么时候下来啊。”不少村民问道。

  吃的是海鲜,谈的是鱼市行情,聊的是海上的轶事。潮起潮落之间,渔民的生活与大海息息相关。

  讨海途中几多愁

  8月1日,伏季休渔期结束,静待了两个月的渔民们整装出海了。

  渔民阿林今年45岁,家里有三个兄弟,均从十五六岁起开始出海打渔,他至今记得,15岁第一次跟着父亲出海时,由于风大浪急,他吐得很厉害,从那天起,他真正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子承父业,成为了一名老“讨海人”。

  阿林的船,包括他自己有6个人,“一趟出去要3、4天到一个星期。” 阿林的船主要在台湾海峡作业,他告诉记者,一趟的燃油费用在2万左右。现代的流刺网每次可以放40、50公里,收网则需要七、八个小时。

  “收网后则马上需要进行分拣,所以在海上也是吃无定时,忙乎起来就不知道几点吃饭了。晚饭在凌晨2,3点,或是早上6,7点吃都是可能的。”

  “出海的成本越来越高,鱼却越来越少。”讨海的生活日复一日,但阿林真正愁的是鱼越来越难捞,市场价格也不好。近年来,渔民捕捞愈走愈远,传统渔场已难以形成渔汛,近海渔类资源越来越枯竭,渔民无鱼可捞,面对近海生存空间萎缩,渔民赴远洋捕捞成为突破的方向之一。

  “台风、海啸、鲨鱼、海盗,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危险,是我们时时刻刻都经历和面对着的。”

  相对于远洋捕捞,近海讨海成本小,安全也容易一些。在漳港柯百户,这里是讨小海的天地。久而久之,这里逐渐演变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卖鱼街。

  一般船回来靠岸时,除了商贩,还有不少从城区和四边八方赶来的想买个“新鲜”的人们。

  无论是近海还是远洋捕捞,沿海世代的捕鱼人都自称自己 “讨海人”,他们深知大海的无私与博大,也因了崇仰和虔诚的情结,因此一直认定自己就是向大海讨饭的人,渔民们对大海感恩的心、以及其中的艰辛从“讨海人”三个字中可见一斑。

  未来,谁会来接班

  面朝大海,并不总是春暖花开,世代居住在海岸线上的他们,更关心的是潮汐、是洋流、是风力、是收购价……大海喜怒无常,讨海的日子并不容易,退潮后的滩涂上,很多当地人会来碰运气,想给晚饭的餐桌上加个菜;子夜的码头,男人们扛着渔具,打开船灯,在墨汁般的夜色里闯进深海;他们每天的愿望,除了能有收获,便是平安回家。

  阿林的船上的6个人,除了他,其余都是外乡人,有霞浦的,有四川的。其他条船上也差不多这种情况。阿林介绍说,村里现在捕鱼的都是他这一代人,四、五十岁的,上一代人基本都退休了,下一代人家里稍微经济宽裕些,都不会让他碰这行。

  “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重点本科,学的是高科技的软件专业。”阿林的骄傲之情毫不掩饰,“小孩肯定不会让他干这行了,太辛苦,希望他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坐办公室里可以吹着空调的。”

  走到福星港,停泊的“铁壳船”正伺风起航,无论未来谁来接班,一代代在海岸线上繁衍生息的“讨海人”,相信都不会辜负大海的慷慨馈赠。

  (记者  陈瑞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