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家辉是漳港街道的一名普通干部,二十多年来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先后参与信访调解、应急处置、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社区建设、慈善事业、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等多领域的社会服务工作,对推动区域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创新信访工作方式
作为街道综治办主任的陈家辉已接触信访工作近三年时间,他认为矛盾和冲突主要产生于失业、征地、拆迁、受排斥、被侵权等社会原因,所以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做好诉访引导服务与访民情绪疏导工作,我认为应该把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作为基础,坚持站在群众立场换位思考,把信访对象当成服务对象,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陈家辉谈起经验时说,“要采取心理咨询疏导、同理心等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方法,将社会工作实务处理的程序和机制引入信访工作,合理整合调动政府和社会资源,提高综合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做到诉求无理的思想疏导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真情挽救吸毒人员
“多谢陈主任的大力帮助,挽救了我们这个苦难的家庭!”戒毒人员杨某的母亲感动地对陈家辉说。
杨某本是漳港街道的一名普通群众,由于家庭困难,首次婚姻失败后再婚,生下儿子竟发现是脑瘫,不如意的境遇使他自暴自弃,与妻子双双沦为吸毒者,夫妻先后被公安部门查获处以强戒。陈家辉在走访其家庭时发现,杨某夫妇留下的是频临崩溃的一家老小,分别是年迈多病的母亲、祖父母(均已90多岁)、脑瘫儿及无力上学的幼女,靠低保金艰难度日,杨母哭诉自己已无力支撑这个家庭,多次流露轻生念头,一家老幼只好推给政府来照顾。
在充分了解与综合评估其家庭状况及实际需求,并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后,陈家辉对其家庭提供多方位的综合服务:向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及民政部门申请紧急救助,解决其家庭生存必需的基本生活费用;针对脑瘫儿身体免疫力低下、经常发烧感冒的状况,联络乡村医生对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向民政部门为杨某祖父申请补助资金修缮旧屋,改善居住条件。同时,招募、组织附近学生成为志愿者,对杨某的家人开展送书、送教、送温暖等志愿活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杨某家庭已基本恢复自理自助的正常社会功能,杨某夫妇也增强了戒毒的决心与动力。
杨某只是陈家辉救助帮扶的众多对象里的一名。三年来,陈家辉通过定期联络走访,了解服务对象实际情况,进行个案综合评估,制定帮扶戒毒方案,协助解决实际困难,坚定服务对象的戒毒决心,社区戒毒实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过综合评估,90%以上服务对象没有发现复吸现象,各项综合指标均处在全市前列。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社区规范化建设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推动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014年,借调到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的陈家辉深感责任重大。
为全面了解社区建设工作现状,陈家辉深入全市的所有社区,开展社区工作服务站建设及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对社区建设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推动全市23个社区完成规范化建设。同时,制作社区建设PPT课件,亲自为社区主干授课。按照福州市《关于社区工作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的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向全市社区推广使用民政部制订的“中国社区”标识,分类、分级、规范设置标识标牌,清理社区繁杂牌匾,分级规范社区标牌,实现全市所有社区外观标识形象统一。
他还深入梅花镇及所辖村进行了实地走访,对镇村的办公服务设施、人员配备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向市政府提交了梅花镇“镇改街道”、“村改社区”的调研报告,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推进提供了有效参考。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陈家辉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与公益事业,先后组织开展向特殊教育学校捐赠助残、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对贫困群众服务助老等活动,受益人数200多人,捐赠资金及物资计100多万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级“青年文明号”、“光彩之星”等荣誉称号,连续当选为长乐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陈家辉说起自己追求和理想,他腼腆地说:“我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能让一些群众和家庭过得更好一点。”
(记者 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