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林长寿:来自黄石村的省内首位陶壁画大师

http://www.clnews.com.cn  2015-10-13 21:00:15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营前街道黄石村的陶艺人林长寿,祖上4代皆是陶艺工。此前辗转于深圳、中山、顺德、东莞等处,制作各种陶制手工艺术品。如今回到家乡希望传承技艺,将家乡的陶艺发扬光大。

  积累经验,回乡发展陶艺事业

  10月3日,记者来到黄石村的长寿陶艺工作室。这是一间简单古朴的木头单层结构建筑的工作室,四面是用各种垒起来摆放整齐的陶罐堆成的“墙”。

  工作室门口摆放着余秋雨先生为林长寿题写“得艺海之气”的牌匾,里面摆放了各种陶艺制品。

  “我们黄石的龙窑是自康熙二年就有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此次回到家乡成立工作室,一方面是想找个传人,将家乡的技艺保存下来;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陶艺创作,让黄石在日用陶器之外,发展陶制工艺品。”林长寿告诉记者,自小他就特别喜欢陶艺。1976年,他开始学陶艺。1982年进入长乐国营陶厂,被派往中国陶艺之都——江苏宜兴陶瓷研究所学习、培训。经过10个月的学习,他掌握了许多陶瓷工艺的知识。后由于企业倒闭,他辗转于深圳、中山、顺德、东莞等处,制作各种陶制手工艺术品。期间,他多次赴宜兴、景德镇考察学习陶艺。

  多年的从艺、考察、学习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他回到家乡,希望推动家乡陶艺事业发展。

  全省首创的陶壁画

  工作室里有许多创意十足的工艺品。有从歌曲中获取灵感创作的“娘”“父亲”,有时下年轻人喜爱的代表爱情坚贞的“天荒地老”“夫妻畅怀”,还有既能当花瓶又能当储蓄罐的陶甁……各种摆件栩栩如生,琳琅满目,趣味盎然。

  工作室右侧摆放了“海之神韵”“年年有余”“中国龙”等4幅陶壁画。

  “两幅‘海之神韵’分别取自神话故事中的男海神与女海神;‘年年有余’则取‘连连有鱼’的谐音,所以壁画的内容是一个人提着两条相连着的不同的鱼;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做了个‘中国龙’。”林长寿解释道。

  据林长寿介绍,陶壁画目前福建省内只有他在做。与浮雕不同,陶壁画是先在图纸上构图,然后根据构图手工捏土、整理,整个造型捏好后,再经过10多个小时的阴干、烘干、烧制、冷却,最终成型。

  “因为陶壁画是一块一块捏起来的,所以背面会有拼接的痕迹,而不是像浮雕一样,背后是平整的。”林长寿说,烧制前需要烘干,因为阴干后的陶制品里还含有水分,若直接烧制作品会烧坏。而且烧陶壁画不能放在龙窑里烧,龙窑的温度不好控制,烧陶壁画温度要控制在1180度左右,所以要放在煤气窑里烧,控制好温度。

  色彩讲究的彩陶瓶

  林长寿的许多作品都是质朴的土黄色,因而工作室左侧的4个色彩讲究的彩陶瓶特别引人注目。

  “这个‘富春’瓶取四季如春的意思;这个瓶上画了小船,取‘一帆风顺’之意。”林长寿告诉记者, “十全十美”绿釉螃蟹篓型陶甁,仿佛是个真的竹篓,竹篾编织的纹饰清晰可见,瓶肩上的螃蟹是用真的螃蟹倒模注浆而成,显得特别生动、逼真。瓶身的绿色釉水及螃蟹身上的半黑色釉水,就是他自己配的颜色。

  “黄石陶器厂原本的陶釉比较单一,只有草木灰釉一种颜色,现在我已经能做出70多种陶釉颜色。别小看这一两种颜色,绿色的釉水是试验了10来次配方,加入氧化铜最终才做成这种铜绿釉;半黑色的釉水没有5次都解决不了。”林长寿说。

  尤为吸引记者目光的是“高山流水”瓶。它的瓶身是手拉胚而成,然后将整个瓶身在釉水里滚一层底釉,再用喷枪将面釉喷上去,瓶身从高到低,犹如流水一般倾泻而下,十分好看。

  “不是所有的泥土都能作为陶制品的原料,泥土的可塑性指数要在7-8之间,还有泥土的粘性、收缩性也十分有讲究。”据林长寿介绍,陶制手工艺品有盘条法、手拉胚、手捏法、注浆等多种手法,他的作品都有采用到这些手法,还现场演示用盘条法制作陶酒壶。

  林长寿表示,黄石的陶器主要是日用陶器,他希望可以将自己的灵感与这些日用陶器相结合,创作些现代的、接受度高的陶制品,希望有朝一日,这些作品能走出国门,实现“中国梦”“黄石梦”。

  黄燕云/文  欧有志/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