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郑宝佑的巅峰岁月

http://www.clnews.com.cn  2016-03-30 09:33:56   来源:长乐市工商联 航商  【字号

  编者按:近日,《中国纺织》杂志社记者谢琳走进“长乐纺织基地”,采访我市工商联副主席、福建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宝佑。

  郑宝佑涉商之始,坚持守法依法,诚信经营,被社会各届推选为“中国诚信企业家”、“最美的长乐人”。他平易近人,对困难群众关心体贴,慷慨救助。近年来,为各种公益事业捐款600多万元。尤其是今年初,在经济下行情况下,积极参与省委 省政府“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与永泰县梧桐镇白杜村签订帮扶协议,帮扶33,6万元,惠及15户共57名困难群众。他毫不张扬,其人品人格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和尊重,被组织部门授予“福州市第26届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省外向型经济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纺织企业劳动模范”、“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等称号;获得了“全国纺织企业家创业奖”、“闽商建设海西突出贡献奖”荣誉奖。

  素有“中国纺织基地”之称的福建省长乐市,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大型纺织企业,它便是拥有横跨闽赣两省纺织基地、跻身中国制造业500 强的福建省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金秋十月,记者走进这座被业内人称为“金纶一感冒柯桥打喷嚏”的工厂,采访了他的主帅郑宝佑,聆听这位年近古稀、充满睿智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在管理及发展方面的真知灼见。

  裂变:强势挺起的“黑马”

  郑宝佑很普通,普通得就像人群中、马路上慈祥和蔼的邻家大爷,然而,落座相谈,他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观,却令你心悦诚服,仿佛一位学生在恭听导师的谆谆教导,只有点头称是的份儿。和所有同龄人一样,郑宝佑生活成长的年代物资匮乏,作为家里的长子,按照当地风俗:长子如父要养活一家老小。在弟兄6 人的家中,身为长子应很难获得比弟弟们更多的读书机会。说到这里,郑宝佑深感内疚,他回忆说,那个时候,由于自己对读书的痴迷,弄得家里两个弟弟接连辍学,供他读到了高中,迈入高中的门槛一年后,生活所迫他也不得不放弃学业。

  回想当年,郑宝佑初入社会,虽小荷才露尖尖角,却凭借他的智慧和相对较高的学识,初试牛刀便展露锋芒,令人刮目相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乐靠海,50 年代,渔民归来,常常小有收获。他抓住这个机会,天色朦胧便带领弟兄们从十几里的海边,用自行车载着海货,栉风沐雨到集市贩卖,冬去春来,不辞辛劳。很快他的家族便成为当地首批“万元户”。积攒了些底子,郑宝佑并没有只沉浸在欢乐之中,而是开始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经济的效能发挥极致。八十年代初,正值中国纺织迎来世界纺织的转移承接时代,在潮流的带动下,郑宝佑把希望的目光敏感地投向迅猛发展的纺织业。1983 年,一个投资二十万元的纺织加工企业应运而生。一年下来,盘点收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十几人的企业,收获颇丰。郑宝佑心里盘算:办厂比倒腾海鲜强多了。小有斩获,不仅仅给郑宝佑带来信心,同时也为他的事业膨胀和扩张带来可能。他是个一不做二不休的人,看准的事,投资起来胆大过人。于是,1995 年的春天,希望的种子继续播撒,扩张企业规模的打算在他心里愈发根深蒂固。“金纶”的体能,足以使小帆船向大货轮挺进,工厂逐步走向集团化运作。这时郑宝佑已拥有30 万纱锭的规模,在当时拥有10 万锭就可划归大型国有企业的时候,冒出郑宝佑这么一个大规模企业对行业也是一个挑战。

  如果说30 万纱锭,每年亿元的销售收入是郑宝佑在纺织行业的第一场大战役的话,那么,2000年的扩张,无疑是他商业版图中浓墨重彩的另一更大手笔。郑宝佑的足迹上没有休止符,只有强音,更强音。无论从思想准备还是资金资源,当时的郑宝佑,目光已经义无反顾地瞄准行业老大的位置,高屋建瓴,一揽全局。2005 年建设的50万吨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的投产,使“金纶”犹如中国纺织的一匹黑马,傲然挺进年销售额百亿的行列。同年,他还创造了行业建设速度一流、生产规模一流、生产设备一流、产品质量一流的记录。进入中国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的“航母”列队,冠以名列前茅的领头羊美誉。如今,他的属下企业,拥有年300 亿销售收入,有3.5 万员工,在“大手笔”郑宝佑的带领下,正尽职尽责地履行着对社会的责任和对社会的奉献。

  “思想有多远,路有多远。”麦子绿了,又黄了,30 多年的轮回岁月,让具有驾驭市场、引领市场、大智大勇的郑宝佑终于坐上了行业霸主的位子,这个位子非他莫属的原因恰恰在于他果敢敦厚的为人为事。

  转移:发力西部的领头羊

  翻阅“金纶”发展的档案,看到其中有很长篇幅介绍郑宝佑的产业转移升级履历。向西的产业转移也成为郑宝佑人生中辉煌的历程。

  江西省奉新县,这个国土面积1642 平方公里,人口仅有32 万人的小县,既没有纺织的传统产业又不产纺织原料棉花,是如何摇身成为2014 年纺织企业主营业收入高达118 亿元的中国纺织新兴产业基地的呢?

  追根溯源,还得从10 年前说起。那时,正值郑宝佑事业扩张的黄金时期。在一个朋友的牵线下,他认识了当时在任的奉新县委书记,书记告诉他当地有个著名的宗教圣地——百丈寺,并约他去奉新看看。这事郑宝佑兴趣不大,但他老伴有兴趣。郑太太在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对于这位与自己共同创业、相濡以沫的伴侣,郑宝佑始终心存感激。于是,便有了奉新之行,也正是这一次旅程,改变了奉新县的工业发展历史。

  奉新之旅,表面上没有转移的意向,对于在市场上打拼多年的猛将,郑宝佑原本只想作为夫人的陪同,在百丈寺烧香祈福。而对于求贤若渴一心求发展的奉新县委却极为重视,他们的热情和努力给郑宝佑这个性情中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烙印。那年中秋节的下午,郑宝佑接到一个电话,是奉新县委书记打来的,只是一个不咸不淡的问候电话。翌日,秘书报告,有两个奉新客人求见,没想到来人竟是县委书记和主管工业的副县长。见郑宝佑还没缓过神来,那个副县长真挚地说:“书记在电话里听到你的声音嘶哑,以为病了,所以赶来探望。”郑宝佑方才释然。

  很快,奉新县就像磁石般深深吸引了郑宝佑,与当地相比差价一毛钱的电价和廉价的劳动力让他夜不能寐,饭吃不香、觉睡不实。郑宝佑按捺不住进军西部的心情,他已经看到,低成本的背后是企业现实的竞争硬实力。在利益面前,郑宝佑绝不犹豫,百战百胜已经炼就了他对形势的准确把控力和应变力,这也是将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未来效益的良机。郑宝佑是个有三分把握就敢一试的有胆有识之人,以他对当时情况的缜密分析,已有半成把握。他认为有这样尽心为地区发展谋划的好领导护航,企业前景应该没有大问题。于是投资1 亿元、年产6 万纱锭的企业落户奉新。

  那一年是2005 年,转年投产,年底获利,旗开得胜,从此,郑宝佑与奉新真正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久后,借郑宝佑的老母亲在奉新庆祝八十大寿之际,郑宝佑将他合作多年的伙伴们也带到了奉新,介绍给奉新县委成员。寿诞结束,两家香港企业入驻奉新,成为他对奉新发展的回报。十年硕果,郑宝佑先后在奉新播下150 万锭的纺纱能力。一花引来万花开,奉新县,这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西部地区贫困县,从没有一根纱变成如今原料——纺纱——织布——印染——成衣的一条完整产业链、204 户企业入驻的百亿产业园。斗转星移,从郑宝佑第一次踏入奉新县,到现在已历经十年,换任三届县委主要领导,人换了,传承支持纺织、发展纺织的信念没有换。第三任中共县委书记张家良于2015 年夏意正浓的6 月,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接过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沉甸甸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证书后,他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郑保佑的,郑宝佑是第一个分享他幸福和成功的人。张家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心声,他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是在历任领导班子打下良好基础上接续奋斗的结果。”接续奋斗成为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同时也是郑宝佑坚持转移升级的加速器。

  征程:拼命三郎的“梦之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审视郑宝佑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支撑他勇往无前的是一组迎合市场、攻无不破的神奇团队,这支团队可谓是“梦之队”。谈到他的家族,郑宝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郑宝佑有6个儿子,15 个孙辈,全家30 多口人。在创业的进程中,郑宝佑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进行传、帮、带。他30 年来专心致志做一份事业,儿子们也秉承他的事业,都活跃在纺织领域,可谓高手云集,才华尽显。在产业转移中,建一处企业,留一拨人马。他先把大儿子放在德安县,二儿子和其他几个也各自领导一个企业,在经过历练后,量才使用,不断调整。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如何培育人、用人,他的标准是以德为先。他严格要求子女,不吸烟、不赌博,按时回家。他早年没有读够书,便重金培养孙辈们读书来弥补他的遗憾。所有第三代都要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学成后,必须回到祖国为企业效力。他的大孙女,今年28 岁的郑凌娟5 年前从美国学成归来,江西省宝源彩纺公司是郑宝佑给她的一个大红包,将这个年销售收入10 亿元的企业全权交付于她,郑宝佑自有深意。如今,郑宝佑常常拿她做成功例证,以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为主,以多渠道销售促进企业发展,产销两旺。郑凌娟为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概念,每年的家庭考核都是单打第一。郑宝佑对子女的安排是有据可循的,那就是以适应为第一要务。大儿子郑永华从小就是内向型,对设备着迷,那么就主管生产;老二郑永祥办事沉稳,让他担任上市公司的CEO,掌管上市公司内务;老六郑洪,头脑灵活,是个全才,能独当一面,是上市公司主席。“用人是‘有德有才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如果无德无才则坚决不用’。”郑宝佑自豪地说:在他的家族中“目前还没出现后者”。

  其身正,不令则行。郑宝佑让员工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他从不搞盛气凌人的那一套,事无巨细都自己处理。记者赶到的那天中午,被郑宝佑领着去工厂的食堂吃饭。桌上八菜一汤已经有七个人先吃上了,他不动声色地自己盛碗饭,坐下来吃,其余的人也视而不见。见记者诧异,他说,这是习惯。这种习惯还有很多,例如:来了客人自己点菜,自己购买外出机票,外出办事独自一人。

  33 年的企业管理,厚重的市场经验,敏锐的洞察力聚于一身,郑宝佑就像飞驰的车轮,永不止步,工作并快乐着。他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透过玻璃一眼就能看到他的行踪举止。办公室面积不大,总共有20 多平方米。他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不停在表格上签字,查看财务报表,询问市场和库存情况,并不断被电话铃声左右。他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其充沛的精力和体能,全然不像是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而他又与时俱进,不甘落伍于现代科技,有一次记者走进他办公室,他正和一个小伙子学习如何使用微信,认真的样子活像个乖巧的学生。他又像个传教士,传道解惑,不畏繁琐,对前来请教问题的人倾心相授,甚至一个简单问题都要亲力亲为。

  被问及下一步打算时郑宝佑斩钉截铁地说:“纺织的路要一直走下去,在新常态的经济条件下,先求生存,厚积薄发,等待迎接美好的明天。”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睿智的优秀企业家的带领下,企业一定会成为同行业中的不老藤、常青树,正如郑宝佑的名字那样,护佑着“福建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及他属下的诸多企业,向百年企业昂首迈进。

  “十二五”回望与“十三五”展望

  回忆在过去的五年内金纶高纤走过的路,郑宝佑思绪的闸门顿开,有风有雨,有阳光明媚的希望也有难能可贵的,说实话,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利因素在减弱,过去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环境在调整改变,市场竞争对手锁定自己为目标。后有追兵,前有阻碍。郑宝佑带领着金纶高纤公司且行且思考,前行,他别无选择,他是坚持坚定的做纺织工业的事不动摇。他努力思考的是“市场”。他发自肺腑的说,“市场决定生存,市场有多大企业才能做多大。”

  在未来的日子里,“十三五”的步伐越来越近,他认为自己的短板是差异化产品太少,于是,他的目光瞄向加大新的产品开发。目前企业已经和东华大学等高等学校进行紧密合作,引入一批业内专家级研发团队,为差别化纤维开发储备人力资源。他认为,人类的穿衣是永远的需求,有需求才有市场,市场是永恒的,如何应对市场让产品占一席之地才是研究方向。他告诉记者,“我这一辈子情系纺织,别无选择,不仅是自己一辈子的追逐,也是子女的追求。”

相关新闻